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与中国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兹别克斯坦论文,哈萨克斯坦论文,俄罗斯论文,国学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7.8
2011年6月19~30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为团长的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代表团成员包括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吴尚民,欧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京辉,院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刘福庆,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镭和欧亚处副处长金哲。代表团访问了三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与这些机构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三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和中国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加强了几个国家之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在俄罗斯,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以及圣彼得堡财经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访问了乌科学院及下属的东方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在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访问了哈首任总统基金会和哈萨克斯坦科学教育部东方学研究所。
一、俄、乌、哈三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主要学科布局
俄、乌、哈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实行的都是大科学院体制。
俄罗斯科学院是该国的最高科研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领域的基础研究。该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科学院大会。在大会休会期间,最高职能机构为经大会选举产生的院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院学术秘书长、各学部院士秘书、各地区分院院长等组成。主席团每5年举行一次选举。俄科学院按地域分为远东分院、西伯利亚分院和乌拉尔分院,设有圣彼得堡科学中心、达吉斯坦科学中心、卡累利阿科学中心以及科拉科学中心等15个大型科学中心,有420多个研究所。据俄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介绍,俄科学院共有人员9万多人,其中科研人员4.5万人,管理和服务人员4.5万人。科研人员中院士400多人,通讯院士800多人。科学院年度财政预算为20亿美元。
俄科学院设有三个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一是历史语言学学部,下设两个学科片:历史学学科片以及文学语言学学科片。二是社会科学学部,下设两个学科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学科片以及经济学学科片。三是全球问题和国际关系学部。
俄科学院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比例为1∶1,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比例超过了70%。现在全俄科学院系统内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员共计1万人。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是唯一专门资助人文学科的国家基金。该基金会于1994年经俄联邦政府批准成立,其资金来自国家拨款,主要任务是资助本国学者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也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据基金会主席弗里德良诺夫介绍,基金会每年从国家获得预算资金10亿卢布。每年收到9000份课题申请书,其中30%能够获得资助。16年间总共资助学者25万名。该基金会和世界15个机构进行过招标合作项目。近几年合作对象增加了中国、芬兰、欧盟的学术机构,每年用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经费为4000万卢布,占国家拨款的5%,现在用于合作研究的经费呈增加趋势。基金会每年资助200部著作出版,自成立以来共资助出版著作4500部。该基金会为俄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科研课题和论著出版提供了经费保障,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创建了专家鉴定体系,活跃了俄罗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是乌最高国家科研机构,现有人员5560人,其中研究人员2400多名,院士90多名,博士448名和副博士1040多名。乌科学院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全体会议,由院士和下属各科研机构领导人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在全体会议召开之间,由科学院主席团领导科学院工作。科学院下设38个科研机构。
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该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这是一所致力于培养世界经济、外交、国际关系、国际法、国际新闻等方面专家的著名学府。该校根据总统卡里莫夫的命令于1992年成立,隶属于外交部。目前该校有1200多名学生,设有国际关系系、国际法学系和国际经济系,共18个教研室。学生除学习俄语外,还可选择2~3个语种,包括汉语。
哈萨克斯坦科学教育部科学委员会苏莱曼诺夫东方学研究所是该国在东方学领域中的首要科研中心。研究所现有人员65人,设有东方史料学、东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亚太地区研究室,中国学研究室,东南亚研究室,近东、中东国家研究室,国际关系综合问题研究室,维吾尔学研究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与精神”教研室。
俄、乌、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三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俄、乌、哈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方式
1.关于社会科学管理体制
俄、乌、哈科学院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基本相同,均为科学院主席团—学部—研究所的三级管理体制。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例,苏联解体后,俄科学院主席团将原苏联科学院的主席团、部、学部和研究所四级管理体制改为三级(即主席团、学部和研究所),撤销了部一级的领导。学部是俄科学院科研组织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负责领导其下属各研究所和相应学科的发展。当时,俄科学院主席团按学科领域分为18个学部,其中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由原来苏联时期的4个增至5个,即把原来的经济学部划分为经济学部和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两个学部。原来的历史学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学部,文学和语言学学部则被保留下来。2002年,科学院又将这18个学部压缩合并为9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5个学部剩下两个,即历史语言学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2010年,国际关系学科片从社会科学学部分离出来,成立了全球问题和国际关系学部。
俄人文科学基金会最高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包括俄著名学者以及各部委、国家级科学院的领导。基金会设1个最高专家委员会和11个专科专家委员会。最高专家委员会主要由各学科带头人、科学院院士组成,专科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和评审委员由1300多名各学科著名专家组成。
2.关于科研计划与立项审批程序
俄、乌、哈三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每年制订科研计划,并有一套完整的立项审批程序。根据俄科学院章程,科学院大会批准科学研究的优先方向,在这些优先方向的基础上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基础研究计划。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所在竞标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工作计划,这些计划是根据研究所各研究室的建议制订的。在同一个学部内,几个研究所可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并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科学院各学部基础研究的纲要。第三个层次的纲要作为科学院主席团的纲要,既根据各个学部的建议形成,也根据个别学者的建议形成,旨在进行有前景的科学研究。在此情况下,作为惯例,俄科学院主席团纲要的完成,需要几个学部的参与。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于每年6、7月接受下一年度的科研项目招标申请,9月30日结束申报。学者递交申请书后要经过三个层次的鉴定。首先由基金会指定的三个专家分别进行匿名鉴定,其结果送交专家委员会。接下来由专家委员会对鉴定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最后召开基金会委员会作出是否资助的决定。基金会委员会一年召开两次全会。资助项目完成后由基金会组织验收,对成果验收采取和申请鉴定一样的程序。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全体会议确定优先和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方向,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纲要,就最重要的科学及科学技术问题组织招标课题。1996年乌科学院建立了“支持基础研究基金”,在竞争基础上划拨资金支持开创性的基础研究;2004年建立了“高新技术基金”,其宗旨是支持最先进的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根据哈萨克斯坦《科学法》,自2011年2月18日起,确定基础和应用性质科研计划的优先方向归哈总理领导的高等科技委员会管辖。在哈科教部发布关于科学计划和项目的拨款竞标公告后,哈所有的科研中心都可以参加竞标。由哈科教部组织的国家科学会议负责审查手续和遴选项目执行、评审鉴定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成效实施监测。据东方学研究所所长阿布谢伊托娃介绍,科研项目由科教部发标,研究所进行投标,经科技委批准后开展研究,由国家预算负担费用。在科研计划范围内,研究所制订了为期三年的详细计划,每年要提交科研工作报告,成果包括专著、论文、影视资料等。
3.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与分配
俄罗斯每年提供给科学院的经费预算为20亿美元,由科学院自行决定这些经费预算在不同的科研领域的分配。同时,研究所可以创收,接受咨询和科研任务,可以把不使用的房子出租,用获得的收入作为国家预算的补充。科学院《章程》规定,科学院的经费来源为联邦预算资金和其他俄联邦法律允许的经费来源,其中包括用于完成基础科研项目,国家交办的任务,支持和发展科学、生产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联邦预算资金;从社会与私人基金,包括国际基金会得到的资助;完成与国内外法人和自然人签署的合同、协议等获得的资金;使用财产及财产权得到的资金;各种社会组织(包括国外组织)及个人给予的自愿捐赠;根据科学院章程及其所属机构章程规定从事活动所获得的其他资金。
俄科学院在研究所之间分配经费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种是基础性拨款,如研究所办公用房维修、人员工资支付、仪器设备购置等;另一种是课题制方式,每年主席团和学部都要制订十几个重大项目或纲要,按每个所承担的工作量,把课题项目经费分到研究所。第一种渠道分配的资金占全部经费预算的80%,第二种渠道占20%。此外,研究所也会制订一些课题,经过竞争分配给研究人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本年度重要的研究方向,对符合这些方向的项目给予资助。学部也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制订每年的科研计划。俄科学院把这种体制称为“自我资助、自我管理”的体制,认为这种体制考虑到了科研工作的特殊性。
俄科学院在经费预算分配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为总预算的20%。以国家预算20亿美元计算,每年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资金为4亿美元,其中投入基础性资金为3.2亿美元,投入课题制资金为8千万美元。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资助力度,最大的如能源、信息领域的项目,投入4万美元;一般人文学科的项目为1万美元。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弗里德良诺夫主席介绍了基金会对立项经费的使用规定,主要包括支付课题承担者的劳务工资;耗材、纸张、公出费用;聘请其他学者的费用;学者到国外学术交流的交通费和当地生活费用;成果出版费用等等。其中主要是作为工资补偿的劳务支出。关于工资额度的确定,项目申请书中有一栏是申请多少工资,由课题申报者填写,然后基金会研究确定工资数额。根据俄法律,被资助者来自基金会的收入是无需缴税的。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主要经费来源为国家预算及符合法定程序吸引的预算外资金,如外部和内部投资、完成订货及知识产权的收入、国外资助、无偿赞助等。乌科学院及其所属机构可建立公司、小企业及联合企业、经营联合体,将乌科学院机构与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非商业组织联合在一起。各所属机构也有权依据自身章程,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情况下,用预算外资金开展各项活动。乌科学院用自有资金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部分收入及其他资金可建立专门的资助和创新基金会,如科技与社会发展、对学者的社会保障及其他基金会等。
哈萨克斯坦东方学研究所所长阿布谢伊托娃介绍了近年来该所在课题经费管理上进行的改革。他们将课题分为基础课题、专项课题和国家委托课题,研究人员工资较以前增加了1~2倍。个人工资中有50%来源于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不是课题,而是学科建设,每个科研人员必须参与。应用研究由所里发标,研究人员参与投标竞争。课题经费按职称和承担的工作纳入个人收入,最高不能超过工资的一倍。除支付个人工资外,课题经费全部交研究所统一管理支配,根据需要和使用情况实报实销,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出版资助也列入预算,研究所对课题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管。
4.关于研究成果评估
俄学术界对课题成果评价标准存在不同看法。涅基别洛夫院士介绍,有学者认为主要看成果是否发表在权威杂志,看发表成果的杂志在学术界的地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要看成果被引用的次数。但是涅基别洛夫院士认为,不能完全根据成果所发表的杂志级别和被引用的次数,其他同行和外国相同学术机构的公正客观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没有一种很确定的综合性指标来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把这种指标相对确定下来,会促使科研人员更多地追求这种指标,反而忽视了科研工作本身,这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有害的倾向。
5.关于科研人员考核和晋升
俄科学院对科研机构领导人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职务晋升有着严格的竞争评选程序。俄科学院的正研和副研都有名额限制。根据每年科学院核定的预算和下拨的经费,研究所可以对研究人员各级职称的名额进行调整。俄科学院所有人员的任职和晋升都要经过鉴定和竞争。从最低级别的人员一直到院长,都要通过不记名投票进行选举,其程序和结果都要公开。
6.关于研究所的考核机制
俄罗斯科学院设有专门的评价委员会,每5年对研究所进行一次考核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所进行合并或者改革,其目的是激发研究所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俄科学院对研究所的考核,不仅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而且设有专门的机构、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较为完善的机制。这对于加强研究所各方面建设和长远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俄、乌、哈三国的中国学研究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俄、乌、哈三国中国学的研究重点和规模各不相同。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多的学术积累,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因建国时间较短,研究人员有限,研究范围相对较窄,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少数年事已高的汉学家从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挖掘与本国历史相关的史料,以补充本国历史的空白,年轻的中国学研究者则比较注重现实问题。总体来看,随着学习中文的人数增加、现代信息资讯传播手段的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学的发展更为有利,但是青年学者在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造诣不足,愿意在这个领域坐冷板凳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人数不多,成为当前制约三国中国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1.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的介绍,过去俄罗斯中国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中国的科学,现在则是把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对中俄的历史关系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关系发展进行预测;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化经验和中国改革经验”。
俄中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俄罗斯对中国的兴趣增长得非常快。2005年以前,俄罗斯有10个中国研究中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等,还有一个培养藏学专家的中心。现在这类中心超过40个,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汉语系或专门研究中国学的系。以前最大的中国学研究基地在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和远东大学。现在,包括赤塔、伊尔库茨科等地的高校都设有研究中国学的中心。俄罗斯每年培养汉语方面的专家达150人左右。
俄科学院有4个中国学研究机构:远东研究所,从事当代中国研究;东方学研究所,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位于圣彼得堡的东方文献研究所;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有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此外,世界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中国问题。俄科学院有10个研究中国学的流派:一是历史学派;二是语言学学派;三是哲学学派;四是中国文明史学派;五是文学学派;六是中国艺术学派;七是中国政治学派;八是中俄关系学派;九是经济学派;十是研究藏学的学派。
俄科学院的中国问题研究在为俄罗斯决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科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专门帮助俄罗斯国家机关正确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改革。远东研究所在关于俄罗斯和中国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的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梅德韦杰夫总统报告中涉及中国的内容他们都积极参与起草。
现在俄学术界希望俄中学者共同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共同研究两国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和联合国中怎样进行合作。二是俄中两国学者要帮助落实两国领导人签署的声明和共同发展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的计划,这个计划规模庞大,而地方政府和领导人对怎样落实这个计划没有足够的考虑,致使落实过程很慢。学术界和地方领导人要召开学术研讨会,研究如何推动这个计划的实施。三是俄中学者还应研究如何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化,限制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推行全球西方化、取消民族的多样性。两国学界要开展活动以促进两个文明的对话和世界文明的对话。
2.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国学研究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下设的东方学研究所有专门研究东亚的研究室,近年来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和两国语言的翻译问题。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中国改革发展的经验。乌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的学者目前研究的有关中国的课题有“发展中国家的革新进程(以中国为例)”、“金砖五国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特点”、“大众传媒在中国地缘政治利益中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在运输领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信息空间的形成”、“阿富汗因素对保障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稳定的影响”等等。
乌学者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领域包括:中国的国际安全;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特点;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中国国内及与周边国家物流发展的特点;中国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中的作用;中国的自由经济区和工业区;中国中草药市场的法律调节;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特点;“一个中国”概念的未来发展;香港的革新进程;中国人的特点;从科学观点解析中国运动员获高级奖项的经验:理论与实践。
3.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学研究
哈萨克斯坦东方学研究所是哈国家级研究机构,是该国东方学领域的首要科研中心。该所设有中国学研究室,有7位专家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的研究。此外开展中国学研究的还有哈首任总统基金会的研究所,主要进行现实问题的研究。其他教育机构如国立大学等只是进行汉语教学,没有中国问题的专门研究机构。
东方学研究所开展中国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关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中文、满文、察合台文和厄鲁特文档案文献;对发生在中国所有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明化过程问题进行基础与应用研究;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
近年来,该所出版了系列书籍《中国史料中的哈萨克斯坦史》(5卷本)、《清朝时期中哈关系的档案文书汇编》(真迹复制、档案文书汇编)、《哈萨克汗国与清帝国的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哈萨克斯坦东方学研究:世界各国》丛书等专著。
除了对上述三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及中国学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还就进一步加强与三国科学院的交流和合作与外方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了共识。在与三国科学院领导的会谈中,黄浩涛秘书长强调,加强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人文社科交流也因此有着重要的意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潜力。三国科研机构都表达了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的强烈意愿。三国的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十分希望通过社科交流,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同时,希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