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王其格
科研是以探索、认识未知为基本任务的一项创造型劳动。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人文科学,以探索、认识、把握、总结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为己任,以维护、宣扬、引领真理、正义、公平、和谐、美善为宗旨。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万万民众著学立论,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奉献思想产品是每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初心和使命。
“本质是指一个事物真正所是的意思”,“是决定事物是其所是、真正所是的根本物性,是一事物的存在性与其他事物的存在性根本区别的属性”[27]。在本质的这个含义上,基于上文对于旅游起源和发生的进化论分析,现代社会的旅游是古人迁移的自然演进结果,与迁移在本质上并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这种迁移是非生计性的。因而这种移动性区别于其他移动性的比较完备的表述,就是一种非生计性的出于对异地的向往而发生的迁移(或移动)行为。换一句比较通俗和直白的表述就是,旅游的本质是一种非生计性的见异(地)思迁(移)的移动行为。为简单起见,可以说旅游的本质就是见异思迁或迁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观点都是思想的产物,是科研工作者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学术态度和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除了学术属性,还有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形成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1)在路桥项目建造中企业缺乏成熟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在一个路桥工程中,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大的项目可能会经历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再加上在路桥项目建造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发展,这样又会对项目产生影响,对项目成本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成熟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就会对项目工程的把控不过关。在项目工程中就会产生一些不确定的成本损失,而且没有成熟的系统。如果工程中产生问题的话,就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这样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随着问题不断地积攒,会影响工程的进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人民著书立说,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言献策是每一个社科人的初心与使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观、是非观、价值观和学术观。
学术研究是在复杂多面的社会现象中辨别是非真伪的求真求实的探索过程。因此,无论是研究历史议题,还是研究现实问题,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问题、解决问题。政治素养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素质。政治素养过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够准确判断是非真伪,透过社会事物复杂表面看到本质,从个别现象归纳出普遍规律,得出经得起考验的正确结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考证真伪、总结规律、力求立新的过程。无论研究错综复杂的宏观问题,还是分析琐碎平常的微观问题,都需要持有客观务实、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苛求真相的学术追求,刻苦钻研、认真考证的学术作风,革旧立新的创新精神和全面扎实的学理基础。求真求实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任何一种事物都是表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因此,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事物本身的特点、规律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寻找问题的根源,分析事物辩证关系,总结事物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够提出一针见血、独具见解的新观点。
近年来,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爱好中国书籍的读者,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中国的各类书籍,甚至距离中国遥远的南美地区也有卖中文书籍的书店。但是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主要出口我国图书的海外市场在亚洲包括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因为存在着一些文化和现实上的差异,中国图书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哲学和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研究必备的理论基础。有了哲学的理论高度和历史学的系统思维,才能够从更高的理论层面、更加广阔的历史视角去宏观地审视、分析问题,归纳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体现初心与使命
党中央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出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方法、创新形式,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贯通起来,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守初心就是坚守探求真理、解释未知、发思想之先声的学术初心;担使命就是履行为国家和人民做学问,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著书立说的学术担当与责任;找差距就是查找学术思想、学术作风方面的不足和差距,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改进学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抓落实就是以学术创新为目标、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加强理论创新和方法手段创新,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上来,落实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上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和理论前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观点、方法为学术准绳和引领,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更准确的判断,才能达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民为国家著书立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的初衷。
学习是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基本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和志向,明知学海无边、学而有思、学以致用、学有成效的辩证关系,养成勤学苦学的好习惯,积极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学力水平和能力。把学术研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在学术实践中提高决策研究能力。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生命源泉。创新来自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术创新不仅需要“读万卷书”的刻苦精神,也需要“行万里路”的坚韧探索,不仅要有坐穿冷板凳的执着,也要有走进田间地头的实践积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现实问题研究,都应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在静下心坐下来认真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在广泛细致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中发现新问题、新资料,用不争的事实说问题、辨析问题,进而确立新观点。在学术实践中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掌握学术研究的主动权,坚持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高度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科技强国、文化强国,需要将科研当作毕生追求,为其奉献自己一切智慧和力量。这不仅是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崇高的职业操守,也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田旭东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论文; 中国知识分子论文; 人文科学论文; 社会现象论文; 社会发展论文; 创造型论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