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论创新的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理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3)01-0001-03
创新是十六大报告的主题词之一,是党中央对全党再次发出的重要号召。理论创新是 全部创新活动的中心和前导。它是一项系统性活动,我们应该努力探求其内在规律和特 点,以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使之取得更好成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其中, 理论创新的基本框架和机制是理论创新过程的重要方面。
一、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
理论创新的动力问题是理论创新活动的前提和核心。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在理论 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动力因素,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动力作用且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着 理论创新的展开。理论创新受着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成果也往往具有多方 面的维度,因此理论创新的动力必然是多方面的。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即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动力。这是由马克思主 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对此是不存在疑义的。在这里应该强调的 是,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和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是不同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 特别是学术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应该以社会实践为基本背景,但是对于社会实践可能并 不存在直接的依赖需求。而理论创新,或者说创新性质的理论研究,则要特别强调对社 会实践的依赖。我们党所要求的理论创新主要是要求回答社会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 社会实践的直接动力作用就尤为突出。在社会实践作为理论创新基础动力的实现过程中 ,我们应该把握住社会实践对理论创新具有直接作用的关键环节,主要是问题环节和经 验环节。解决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契机和突破点,也是理论创新 的使命所在。研究新的问题必然要求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敏锐地 发现问题,就成为理论创新活动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和能否取得成果的前提。我们应 该善于在活生生的、纷杂多变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关系到 理论创新的内容,也关系到理论创新的方向。新理论不是由理论前提推演出来的,而是 由社会生活提炼出来的。群众的愿望、利益之所在,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专业理论工作者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动力。理论创新的主体是指理论创新活动的承担者 ,无疑,专业理论工作者是其中的骨干力量,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形成了理论创新的 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体验,而将群众中分散、感性的经验集中起 来,上升到理论层面,建构起系统的理论框架,则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这里, 专业理论工作者的素质是理论创新成败或者成效大小的关键因素。这一素质要求的基本 内容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扎实的专业理论基 础,三是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四是敢于突破的理论勇气,五是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 六是科学有效的理论方法。就我国目前的现实而言,强调专业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 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方向性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时代 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方向和推动力量。“三个代表”是理论创新 的价值追求,是对理论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是理论创新的辅助动力。在当代世界各种文明并存 的形势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有着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 步的特殊贡献。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开阔的眼界 ,宽广的胸怀,不卑不亢的正常心态,正确的借鉴移植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这种借鉴的内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对我国的理论创新 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理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是理论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理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是社会生 活各方面密切联系的体现和要求。这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这方面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领域的理论创新必然要求和带动着相关领域 的理论创新;另一种情况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和核心问题的突破 ,即使仅是一个新概念或新观念的提出,也必然带来该领域理论的全面更新。所以,我 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它领域的理论进展,更要力求带有原创性质的突破 ,以“范式”的转变带动理论内容的全面更新。
总之,专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抓住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和方向,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注意利用理论本 身内在作用,这就构成了新时期理论创新的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方面都是 不可或缺的,都对理论创新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推动作用。它们互相作用,相辅 相成。
二、理论创新的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成果的最终评定标准。只有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理论才是具有 积极价值的理论,也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理论创新活动进行 的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界定、评价和评判。我们必须在理论创新的始点和过程中,经 常对其进行评价和矫正,以保证理论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发展。
理论创新的评价机制是指,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应该确立哪些标准来评价和引导 理论创新的方向和内容。
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评价标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是我们一切 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理论创新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任何理论创新活 动,如果与实际相脱离,即使有着良好的动机,有着严密的理论论证,也难免走入误区 。在这里评价理论创新活动的方式和评价理论创新的内容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准。其直接要求就是理论创新 的内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党的基本路线是评价理论创新的总体政治标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新时期全社会的行动纲领,决定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范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框定了理论 创新的基本方向,四项基本原则不但划定了理论创新的政治边界,也由此规定了理论创 新的法律边界。这些基本的维度是理论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和随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 差的保证。有利于人民利益和具有时代性是理论创新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标准在社会利益日益分化,不 同社会利益阶层和集团的存在已经成为基本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尤显重要。时代标准是指 要用是否具有时代的特征和气息,是否具有时代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来衡量评判理论创 新。所以时代的主题和呼唤就成为评价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准。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 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阶段,就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人民群众的 利益要求。
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是理论创新的科学标准。“把握规律性”是理论创新在理论深度 方面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规律,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才能预见未来,才能有效指 导实践。单纯现象的描述,由于没有解决本质与规律,其作用必定有限。例如在社会政 治和历史领域,只有做到对党中央提出的“三个规律”即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 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准确和深入的把握,才能达到理论创新的要求, 才能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理论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和完备性是理论创新的内在标准。一种新的理论,必须 是概念明晰、结构严谨、论证自洽,同时又必须具有良好的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指导 功能。
上述标准的运用,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理论创新评价活动的良好环境。交流、思想碰撞、争鸣是创新的必要条 件,但这必须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进行。评价标准的运用是促进理论创新的工具,而不 是限制理论创新的障碍,更不是置人于死地的大棒。理论创新允许失败,即使在重大问 题上的重大失败的评价也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进行评价。政治评价和学术评价要严 格区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仍然是理论创新活动和对其评价的必要条件。
其次,理论创新标准的运用要有具体的针对性。对于不同领域的理论创新,评价标准 运用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区别的。
再次,评价标准应该运用到理论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应该对理论创新活动进行由 始至终的校正和引导,而不应该到最后算总账。
最后,理论创新的评价活动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并由社会实践得出最终结论。
三、理论创新的运用机制
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运用其成果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十六大报告 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这 指明了理论创新成果运用的基本途径。
理论创新的运用机制是指在理论创新成果运用过程中存在那些主要环节,它们各自具 有何种作用。
观念先导问题。任何理论创新都意味着新的观念和思想的提出,其运用也是在新的观 念和思想指导下的新的行为。观念先导,就是让新的观念和思想被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 。这是理论创新成功与否的前提。这一问题在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尤为突出,因为 在这两方面群众的认可对于结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运用主体问题。理论创新成果在不同领域中,其贯彻执行的主体是不同的。理论创新 指导下的制度创新,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创新,其行为主体主要应该是政府部门;科技领 域中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运用更多的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文化领域中理论 创新成果的运用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和各种媒体。
运用方式问题。不同领域理论创新成果的运用必然要求不同的方式。在科技领域,成 果运用要求的是直接性;在制度领域,成果运用要求的是准确性;在文化领域,成果运 用要求的是渐进性。对于理论创新在不同层次上的成果的运用,其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 。对于深层次的、带根本性质的成果的运用,抓住中心环节、循序渐进和以点带面是必 需的;对于局部性质的成果的运用,可以随时进行。
理论创新成果在运用中的修正和完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 创新成果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必须注意修正和完善。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真理、验证真 理和发展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仍然是理论创新成果运用的基本指导方针。
收稿日期:200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