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科研院所转制模式研究_科技论文

近1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科研院所转制模式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体制改革10年回顾与展望——研究院所分流的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院所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模式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科研机构数量大、且分为众多不同的学科专业、类型和规模。科研机构的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的改革,这些研究院所的改革和分流重组同我国科技事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目的,以那些从事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组织结构的重组和分流模式为研究内容,试图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的实施,为广大科研机构在过渡期探索寻找有利于发展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的依据。

研究院所重组分流模式有多种形式,不同情况的科研机构可有不同的模式选择。本文仅就几种主要的模式采用两分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 精干的“国家队”、“省级队”模式

为从根本上解决“面向、依靠”问题,国家科委提出了深化改革,实行人才分流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旨在保持一支精干的科学家队伍,攀登科学高峰;实行人才分流,机构重组,使大量的科研机构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是优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促使科技第一生产力“有一个新解放和大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所指的精干的“国家队”、“省级队”模式正是属于“稳住一头”的少数科研机构。

根据这一模式,这类科研机构将在组织结构的布局上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从事基础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这些研究活动的投入将以政府为主,以此增强我国科研工作的后劲、动力;在运行机制上将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方式,以增强科研工作的活力。

遵循这种模式,有利于稳定、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从事国家及地方的重大攻关项目、基础研究项目,以保持该专业强有力的科研发展后劲;有利于保证源源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保持国家和本单位发展的实力。

采用实施这一模式,要防止涉入认识上的误区。“稳住”并非指一成不变的“终身制”。被国家或地方列为“稳住”对象的科研机构也并非重新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包下来,重吃“大锅饭”,重新靠“吃皇粮”过日子,对政府来讲,仍然有投入机制的问题;在科研机构内部,仍然有“稳”与“放”的问题。对科研队伍的建设仍然有一个动态的取舍分流过程,即动态地“稳”和动态地“放”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这是实施这种模式的科研机构所必须注重的环节,由此,保持“稳住”的优势和活力。

实施这种模式的科研机构,必须具有国家所需要的专业特色和实力,即具有科研基地和从事科研攻关的基本队伍和条件;具有造就和创建第一流科研人才、科研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势力量。

2 科技股份公司模式

研究所从事业单位到股份制公司的模式,是我国科研机构分流重组的一条新路,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重大变革之一。实践证明,凡是实施股份制的研究机构,均经历了跳跃式的脱胎换骨的变形过程,均是在原来研究所的基础上,开拓发展思路,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原有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结构的优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增强,使股份制公司的经济效益有了增长。最终使研究所走上“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以自己所创的效益来发展科研”的道路。

采取这一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来研究所体制的僵化、经费短缺的问题,有利于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使研究所跳出原来单纯的“研究与开发”的局限,树立市场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去发挥其技术优势,占领国内空缺,瞄准国际市场,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点。

遵循这种模式,要树立经济观念。创办股份制企业,必须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对于需要产业化的成果,先要预测市场需求,选准能产生效益的几个项目进行开发,形成产业。只有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才能产生出新的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增加科研后劲的实力。因此可发展新的产业,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施这种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研究所实行股份制改造模式必须具备以下优势。首先,必须具有行业垄断优势,即在本行业内该产品能独树一帜;其次,必须具有产品优势,即具有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推出独家有创新性产品的能力;再次,必须具有成果优势,即能不断探索新的生长点,不断推出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成果,为源源不断开发新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最后,还必须具有市场需求优势,即必须有一定的市场覆盖面,在市场需求上必须能替代进口产品。目前,诸多实行股份制的研究所均是具备这些优势,才采取这一模式并得以发展的。

创建科技股份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因素的限制。例如,由于股份公司从研究所脱胎而来,因而与其它工厂企业改制的股份制公司相比,在思想观念、运行机制、经济基础、管理基础及税收承受能力等管理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亟待探索解决的新问题。同时,发展科技产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实施股份制模式,缺乏基建、财务、生产管理、设备、市场管理等各类科技企业所必需的人才,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因此,在采取这种模式时,无疑给研究所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条件,是否采取这种模式,研究所必须对其条件的成熟度有一个客观的评估。

3 科技先导型企业模式

科研机构实行技工贸一体化经营,或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生产和经营,将主要工作和力量由原来单纯研究与开发转向从事科技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我们将其称之为科技先导型企业模式。该模式在运行机制和生产、经营,研究与开发活动布局上的侧重点将与原体制产生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此种模式在管理机制上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即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及技术成果,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又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研究所,即技术开发将带有明确的经济目的,并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实施该模式的科研机构,将成为直接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前沿。这有助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科技素质高的新生力量;有利于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提高技术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这种模式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分流重组的重要途径。

不同情况的科研机构实施这种模式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产业化实力雄厚,具有行业垄断和稀缺资源开发领域的大院大所,可以改组为国家独资有限公司;通过兼并企业、吸收法人和个人投资入股,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合作研究、开发或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改组成合资经营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通过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改组成国有民营企业或改造成其它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内部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布局是关键问题。对研究所来说,实行企业化管理都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例如,内部管理承包制,它可以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若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管理上失控,形成小而全,夫妻店的“小作坊”式管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采用有组织的“团队”分工合作制有利于发挥其整体优势,但这同时对管理者提出了高的要求。

实施这种模式不可忽视由此而生产的消极因素。转型之后的科研机构是否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生产经营和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在维系企业生存的经济目的为前提的经营方针下,保持科研工作的后劲;能否使在旧体制下所形成的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心理条件适应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新课题。

4 科技产业集团模式

从事产品、产业开发的研究机构,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开发产品,或兼并、承包中小企业发展科技产业;或通过与同行业邻近专业的科研机构合作,发展成为科技产业集团公司;或通过联营、合资等形式组建以科技为先导,产权联接为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产业开发集团。我们将其统称为科技产业集团模式。这种模式多由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领办,并在科研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从事优势互补的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这有利于在集团内部动态衔接“稳”与“放”的关系,并实现其辩证统一。即保持一支有科研特色、有一定实力的研究与开发队伍,能将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工程和产品优势,实现技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证科技优势产生的经济效益,实现科研、开发、生产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机制,使科研水平和经济实力实现双增长。

领办科技产业集团的科研机构要按照这种模式发展,除要求其科研素质比较高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因此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集团内的科研机构由于各有其“特长”,为做到优势互补,使集团内部在管理和综合协调上会变得复杂起来。因而,实施这种模式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 直接进入企业模式

科研机构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或技术开发中心,不失为科研机构改革的又一积极途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在共同的利益驱动和双方利益兼顾的前提下,直接为企业的生产服务,成为以满足特定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开发部,是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企业附属机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其科研方向、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需要与企业经营机制接轨,其生存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贡献。这对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科研机构可以直接从企业或企业集团获得科研开发项目和投入,这有利于增强科研机构的“面向”意识和实力。

实践这种模式所遇到的多为双方的认可和协调问题。例如,有的企业缺乏吸收能力而不愿接受科研机构的进入。即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对吸收科研机构也将以十分现实的经济目的为主。这使得多学科多专业的科研机构可能难以发挥整体优势,造成进入企业后自身专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相容性出现问题。此外,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和人们心理上的因素都会影响科研机构和企业合并或合并后的运行。

采取这种模式,科研机构和企业双方需努力找到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利益均衡点。科研机构要面向企业的发展及长远目标,并为其作出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研究开发对策来;企业要把其发展的目标真正聚集到技术进步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不断开发新产品,双方形成“共识”,才能真正找到共同利益的“结合”点。

6 非科技产业模式

实施这种改革模式,多指那些已无法维系研究所生存的名不符实的“科研机构”,将最终成为从事商业或其它形式的第三产业。走这条道路的科研机构,将直接成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其原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途径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之一。对于重组分流科技人员和合理组织结构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实施这种模式的科研机构,在对其自身实际作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还需对市场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找到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缝隙,扬长避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收稿日期:1995—07—31

标签:;  ;  

近1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科研院所转制模式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