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到多元文化人——跨文化交际的扩展与融合论文_杨佩宁

“知己知彼”到多元文化人——跨文化交际的扩展与融合论文_杨佩宁

云南师范大学 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650500

[摘 要]随着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加频繁,现代人亟需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思维当中吸取跨文化交际的国际视野,找准定位,看准方向,从“知己知彼”到多元文化人,发展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时代文化认同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多元文化人;新型时代文化认同观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一概念最早在美国首先提出,得益于其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其本身的多元文化格局,迅速得到了发展,学界从其现象入手,探讨不同的背景下人们要怎么交流的问题。时至今日,时代条件巨变:近百年来的交通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拥有不同背景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合作交流变得空前频繁和紧密。时代赋予了跨文化交际以不同的内涵,研究的视角也随之变化。

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和现状

——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为例

一、交际与文化的发现阶段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初期,重点在于主要外语教学和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以1982年许国璋先生《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为例,文章重点探讨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他提出在不同的语言中,表面上对等的词汇在文化内涵上实际会有差异。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从语言的交流中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离我们并不遥远,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的态势。特别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里蕴含着的深刻的文化痕迹和文化信息其使用过程中无法隔割离的。语言教学必须研究文化,而涉外的语言学习就必然需要研究其跨文化的特点。

二、跨文化现象的描述与分析阶段

一些学者们开始比较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的人和其文化背景所跨越的文化维度;而另外一些研究学者们则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对这个多学科背景的学科展开了描述和探索,特别是对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进行研究。将文化按照地区、宗教、种族、风俗以及政治标准分门别类,以防患于未然,增加交际的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跨文话交际的时代思考

而当跨文化交际发展到了今天,再不像清朝官员见外邦使臣,惊异于其迥异的外表,身处地球的两端,从电话、QQ、微信、脸书就能够让距离消弭于无形。人与人的距离大大拉近,跨文化交际也因为拥有广阔的沃土而有了无限的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无法对人的文化背景做泾渭分明的划分,每个人的文化独特性因为时代而变得更加地鲜明,更接近跨文化交际本来的定义,即人与人之间都是跨文化交际。这给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今天的时代条件和背景之下,跨文化研究将何去何从?

“文化”在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

国内的外语教学大规模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教学这们对于外语语言教学她同样经历了文化地位确认的过渡。最初,教学者们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强调语言本体的教学,渐渐地,人们开始渐渐地认识到,语言教学决不可能也不可以将目的与和该目的语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相割裂开来,于是,研究的焦点开始渐渐地转移到目的语文化上来。出于促进目的语学习的目的,教学中对于目的语文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们回顾我们上学时所用英语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目的语文化选取一个主题展开,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语言的高效学习,也有利于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但是当所有的外语教学模式都是这样的安排时,它的弊端也就显现了,即“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语教学中的“文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则走了从较传统超现实文化,到学习者母语文化,再到目的语文化的过渡。首先,刚开始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们,多是进行传统的中国文化研究的老师,为克服本身的学科背景障碍,将目的语“文化”向我们也向往的学习者的母语文化靠拢,结果“不伦不类”,走了弯路,经此,才将焦点落到学生实际所需上来,开始结合学科最初跨文化传播和交际,反思二语教学中的“文化”真谛,进行语言和语言项相应文化的教学。但对学习者分析的不足,会影响到教师教学师生互动和在此之上的目的语及文化系统的建构,作为跨文化交际形式的一种,它是双向而非单向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只具单向或者不平等双向的因素都会无一例外地对此交际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呢?

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人思考

知己知彼

从跨文化交际时代变迁反思一番,我们的外语太过急于求成和“功利”,迷失了自我的定位,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这样的结果是不无悬念的,可以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在遭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时期,曾经一度失落,至今,我们仍然未能够完全地拾起,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如何可以了解别人?二者虽然不相斥,但绝对会相制。

“知己知彼”是一个漫长而难以企及的目标,我们能不能有其他的可能呢?

二、多元文化人

地球变成地球村,人成了国际化的人,这是多元文化主义里所提倡的,虽然这一构想的实现仍然有诸多的限制因素,但是无疑的,我们正处于一种新型人类的开端,它是21世纪文化相互交织的社会和心理的产物,伴随人类交流的不断增加,地理、语言、文化上将人们分割开的障碍会逐渐消融,新型文化人也会逐渐形成,我们可以说他是多元文化人。这给我们提供了单一文化认同以外的另一种可能。

多元文化人既旧又新。旧是因为他的文化源于已知的现有文化,而新在于认同结构和过程的基础性改变,他代表了自我过程的心理文化心理类型,不受困于单一文化特征的多元文化人认同更具流动性和易变性,易受变化的影响,对变化也更开放。或许,国的界限某天终将打破,多元文化共存,多元文化人这一自由的人继续重建或者共存。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6):118-1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

(作者简介:杨佩宁,女,白族,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和学习者动机)

论文作者:杨佩宁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知己知彼”到多元文化人——跨文化交际的扩展与融合论文_杨佩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