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西方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启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改进高校道德教育,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我国高校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观察、个案访谈、测试和数字统计等研究,形成了理论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道德教育模式。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德行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从中央文件到各级领导讲话,都给予德育“首位”的肯定。但在我国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队伍孤军奋战的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全社会关心支持道德教育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因此,研究、借鉴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成功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当代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一)抓住课内课外教学环节实施渗透式的道德教育

西方高校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间接渗透的方式实现的。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当代西方高校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仍为支柱性渠道。从课程设置来说,当今西方主要德育课程设置理论有: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彼得·麦克费尔的生活指导理论和伦期·腾豪斯的人本主义的价值教育理论等。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有伦理学、心理学、公民学、宗教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大量道德知识,并接受道德熏陶,从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的自觉性。如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有一个贯穿四年的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计划,哈佛大学开设的8类核心课程包括70多门课,其内容就有从历史到道德的思考。

在各学科、各专业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是西方大学的一大特色。西方高校十分强调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注重发挥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如美国、德国等高校要求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该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们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西方高校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入律师界;商学院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工科毕业生欲进入工程专业界,也必须参加伦理问题的基础考试。

2.借课外活动完成道德教育。许多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在西方,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特别强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们纷纷开展参观访问、社会问题调研、社会服务、社团沙龙及课外文体、艺术、科技等活动。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多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各类活动相当活跃;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园义务担任家教,为中小学后进生义务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社区机构义务帮忙;在日本一些学校推行一种“上山下乡”,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接受劳动教育、民风民情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使学生在活动中认清责任,理解义务,形成伦理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

3.通过辅导中心培养健全人格。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必要手段的辅导中心,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西方国家,辅导中心遍及高校校园。这类中心集中了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发展咨询、适应咨询和障碍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召开研讨会,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辅导,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辅导中心十分注重各种形式的团体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

(二)利用社会硬件软件资源加强道德教育

1.凭借社会文化设施的特殊作用。西方国家极为重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设施的情境熏陶、渲染作用对学生进行鲜明的道德教育。如英国海德公园有马克思塑像,人们在那里可自由地发表演说;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国会图书馆等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世界著名军事学府“西点军校”,每天清晨和傍晚坚持在战斗纪念碑附近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由此可见,西方的道德教育是以比较巧妙、隐蔽和全面渗透来实现的。

2.利用现代传媒的影响。在手段上,西方高校普遍使用各种较先进的科技来辅助道德教育。电影、录像、电视、广播、唱片尤其是互联网等新技术已被西方高校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学。许多学校开展了德育的“视听教学”,教学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3.依靠宗教的力量。在美国,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百多年来,宗教在美国社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以上帝名义向大多数美国人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条,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4.重视与家庭的合作。美国学校德育非常重视与家庭的合作。各校都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1.内容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成长实际。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内容选择主要根据两个原则:一是社会需要,尽管一些西方学校的德育目标很不明确,甚至全国上下没有一个统一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但客观来说,它们的道德教育却搞得很有特色。如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较强调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如联系吸毒、暴力、环保、学潮、试管婴儿、考试作弊、利己与利他等;二是人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特征、不同认识活动范围和性格特点,也注意到人发展的需要,选择有助于人的道德认识发展需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某一道德难题的讨论。

2.较好地解决了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问题。如美国,小学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中学一般开设宪法、美国政治制度等课程,中小学阶段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则主要通过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及专业教学、学术活动等渗透式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

3.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实效性。当代西方学校德育在方法上日益多样化。自约翰·杜威、埃米尔·涂尔干开始,不仅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各异,而且具体方法种类繁多。在课堂教学方面,有“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价值澄清法”、“模拟法”、“观察参与法”、“学习指导法”等。正是方法的多样化,适应了不同的德育需要,从而使西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

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国虽然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并没有扭转德育工作队伍孤军奋战的状况,所有教师、所有管理人员、所有教育环节、所有课程都担负着育人重任的责任意识还没有形成;我们虽也多次强调社会和家庭在学生道德方面的责任,但社会和家庭教育不但难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合力,而且在不少方面直接抵消了高校中本就实效不太高的道德教育;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抽象,道德教育不重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德育内容的逐步深化问题,道德教育方法总体上仍未摆脱硬性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不论是西方的成功实践,还是我们的经验教训,如果不联系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实,不贴近学生色彩斑斓的成长实际,不注意德育客体及德育内容的层次性,不讲求教学方法的实效性,道德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自然是难有成效的。所以,我们要借鉴西方高校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合力网络。

(一)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建立和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

1.在德育途径上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学科渗透。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实现其所承担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重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难以解决的在职业领域中产生的道德问题,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2.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积极寻找个体道德教育的路子,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

3.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学校要主动与企业、政府合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提供接触社会实践的平台,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实践育人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二)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综合德育体制

1.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烈士陵园等社会文化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强化德育意识,为进行道德教育提供方便和优惠的条件。

2.社会各有关方面,要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实现道德自律,达到道德自觉,净化社会空气。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要扮演好自己的正面角色,积极主动的宣传和倡导主流道德观,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会、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国家公职人员要努力成为模范公民,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

3.架好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和定期反馈情况的主动式双边关系,发挥家长在担负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的职责。

(三)加强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注重大、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的合理衔接。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要求,从而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

2.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材内容的选取既要考虑理论的系统化,更要联系学生成长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实际,把道德规范和原则渗透到学生成长及社会变革的具体问题之中,力求对学生关心、困惑和迷茫的问题给予一个较圆满的答复,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3.统筹安排和划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与其他各类课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方面的分工。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各类课涉及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必涉及或仅提纲挈领,有重点解决普遍性问题,使学生能在理性的高度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

4.注意师生的双向互动。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努力寻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应努力避免呆板的、教条式的道德教育方法,积极探索道德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意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因素,把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引向“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师生双向交流的民主型的“互动式”、“渗透式”教学,从而推进“主体性”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党和政府的计划统筹,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方面并寓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个人成长的每个环节之中,需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标签:;  ;  ;  

西方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