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分析——基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处级以上学员的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活动论文,中国论文,认知论文,学员论文,处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配合我们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组成课题组围绕“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这一主题,于2013年8—12月对前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的学员采取问卷和访谈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些班次包括“创新城市基层党建专题研讨班(第7期)”“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专题研讨班(第5期)”“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社区管理专题研究班(赴新加坡)…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能力专题研讨班(第2期)”“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专题研讨班(第9期)”“2013年两院院士和中央联系专家班(第2期)”“2013年浦发银行二级分行行长培训班”“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三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广西政法系统政治部主任专题培训班”以及来自东莞市、中山市、徐州市、东营市的领导干部培训班,共计15个班次,发放问卷500多份,其中有效问卷473份。学员都是副处级以上干部,其中局级干部近半,所在职位范围广泛,来自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行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学员积极配合,认真作答,信度较高。 调研集中从两大问题展开:一是如何认识,即怎样结合现实问题,解决对群众路线的认识问题;二是如何进行操作,即怎样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来落实,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调研发现,学员们不乏真知灼见,很多观点和具体建议为我们思考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活动认知: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认识 学员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高度评价本次活动,并从时机、条件、重要性、现状解读等方面,发表了看法。他们普遍认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非常必要,符合形势要求,活动的有利条件很多,当然认清面临的问题更为重要。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为有效改善民生提供了财力条件,也成为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9.8%,高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速近7个百分点,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速度”。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给全体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繁荣的文化生活。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倍,农村居民增长58倍。现在老百姓更加追求生活品质,消费结构正步入多元化时代,也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属于更高生活层次上的问题。 党和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民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比如,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用3年的时间,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教育投入总量上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2年的548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万亿元,增长了2.6倍,年均增幅约32.5%。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来自卫生系统的学员介绍,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科教文卫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在服务群众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前来学习的学员都要提供案例或文章,这成为我们了解相关情况的重要渠道。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2012年对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55748个城市社区的调查统计,城市社区党组织有58099个。其中,建立党委的社区为7030个,占12.6%;建立党总支的社区为13964个,占25%;其他社区大都建立了党支部,还有极少数社区建立了联合党支部,基本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一总支一党委)”。各地通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民主选举等途径,加强和改进以书记为重点的社区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依靠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学员对当前各地的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持乐观态度,感到所在区域的基层党组织能有效开展工作,工作生活状态比较正常。学员对“您认为当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工作状况如何”的回答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学员认为当前我国基层党组织工作状况总体上还是比较有力的,绝大部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在加强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支部建在连上”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开展群众工作,贯彻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群众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新媒体的兴起拓展了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也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日渐发达,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或者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它拥有跨媒介的报道体系,集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各种传播工具,使信息传输迅捷,涵盖了人们接受信息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不同阶层和喜好的受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来接受信息并随时进行反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成为广大群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开展监督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径。 目前,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方式,积极搭建网络问政平台,加强了与群众的沟通,拓展了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 对“您认为当前做好群众工作有哪些有利条件”这一问题,22.53%的学员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为党做好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3.32%的学员认为,近年来,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起来;19.39%的学员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实现了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众工作的大调解机制逐步形成;18.72%的学员认为,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手段;16.04%的学员认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更有利于沟通交流。 多年来,党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实在行动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比较棘手的难点问题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中国社会迅速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差距加深,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双重转型的背景下,我们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群众工作中的“失语”、传统群众工作方法“失灵”、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失位”等困境。例如,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不相信群众,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一事当先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群众考虑,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有的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按法律和政策规定办事的本领不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了解、不熟悉,习惯于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已有制度贯彻落实不力,一些工作领域和环节缺乏制度安排,工作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所遭遇到的挑战与困境,需要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 二、现状诊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分析 针对现状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是开展好活动的前提条件。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对党员作风建设成效和当前干群关系状况的分析比较客观,认为当前确实存在一些影响党的形象和事业发展的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党员干部特别关注经济发展,而对社会建设则“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多数党员干部能安心工作,但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强烈,致使忘记党的宗旨和使命;有的干部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畏难情绪严重等。 (一)党群、干群关系喜忧参半,部分地方和领域存在“不和谐”因素 群众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研究和协调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工作,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有效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问题,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通过分析学员提交的问卷可以发现,虽然看起来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不差”,但由于个别党员干部缺乏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等,时常会出现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 对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的总体评价,52.65%的学员认为“一般”,28.16%的学员认为“较好”,14.69%的学员认为“较差”,2.86%的学员认为“差”,1.64%的学员认为“好”。 对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23.13%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与群众缺少交流沟通;22.11%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能力差,不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26.18%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服务意识不强;14.48%的学员认为,上级政策不符合基层实际;14.1%的学员认为,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当前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7.2%的学员认为,群众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主动性大不如前;16%的学员认为,一些干部的群众立场动摇,群众观念淡薄,与民争利现象突出;13.04%的学员认为,有些干部的群众工作方法落后、单一;16.72%的学员认为,一些地方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漠视民意,引发群众不满;17.12%的学员认为,有的干部腐败行为和官僚作风严重,自身素质不强,令群众很失望;13.12%的学员认为,有的干部将部分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作刁民,不能站在群众角度上思考问题,对其态度生硬、粗暴;16.8%的学员认为,个别群众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大局给改革发展稳定添乱,社会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就着。 (二)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黄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众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各类群体性及公共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对目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的调查分析中,20.81%的学员认为,市场经济导致群众主体多元化、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解决复杂化,群众工作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一些工作热在上面、冷在下面;19.28%的学员认为,群众的权利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群众工作思路和方法已难以适应新要求;23.97%的学员认为,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分化严重,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部分党员干部滥用权力与以权谋私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导致一些群众产生相对被剥夺感,易产生心理和社会危机,形成不满情绪及仇官、仇富、仇警心理;18.97%的学员认为,经济利益矛盾和某些政治、文化、思想观念及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加上西方反华和平演变的长期影响,思想文化多元化致使共识滞后,增加了群众工作的复杂性;16.97%的学员认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突出。 学员普遍认为,目前社会矛盾与冲突较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原因较为复杂,调查问题的情况如图2所示。 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完成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在我国现阶段集中显现出来。2006年以来,全国百人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平均每年达800多起近20万人次,仅北京市信访部门每天接待的上访者就约400人次以上。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涵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产买卖、国企改制、企业破产、水库移民、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劳动争议、医疗纠纷、民族纠纷、宗教纠纷、涉法涉诉、损害赔偿、食品药品安全、利益分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及入学、就业、看病、社保、治安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而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背后都涉及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可见,现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关键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注:1.表示过于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滞后;2.表示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分化严重,弱势群体生活困难;3.表示社会阶层逐步固化,社会流动性减弱;4.表示因滥用权力与以权谋私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导致一些社会成员产生相对被剥夺感,易产生心理和社会危机,形成不满情绪及仇官仇富心理。 三、路径选择:以基层治理创新为切入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优化党的群众工作,实现社会治理工作观念的人性化、机制的规范化、手段的信息化。创新治理理念,使社会治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治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把人、财、物投入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探索社会化治理的新路,拓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领域。党的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载体,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党群关系基础之上。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员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熔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把群众需求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到挫折。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 学员认为,这次活动触及面较广,有了初步成效,党风有了好转,带动社会风气大为改观,深得民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注意防止出现集中教育与日常工作“两张皮”,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等问题。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1.89%的学员认为,集中教育与日常工作“两张皮”,搞形式主义、走过场;19.58%的学员认为,不能解决党员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16.88%的学员认为,调研流于形式;15.88%的学员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流于形式;18.58%的学员认为,整改流于形式;7.19%的学员认为,党员干部参与面不够。 学员认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键是党的干部,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确保每一个干部都能忠实、正确地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真心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着想,为人民服务。学员希望在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进行重点整改,如图3所示。 历史证明,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需要以执政党良好的执政道德作为支撑。执政道德的核心是解决党在执政活动中解决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执政党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首先就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够经受住考验,战胜困难,做出突出的成绩。执政道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从政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欲为民节、廉为民守。 (二)重视调查研究,真正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 学员认为,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把关心群众的疾苦当做第一要务,切实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干部更多地关注民生民意,把“让民富,解民忧”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认为当前群众反映强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哪些”的回答如图4所示。 政府只有切实改善民生,不断满足群众需求,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要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做到凡是不能使群众受益和得不到群众理解支持的措施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不出台、可能引发社会震荡的措施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措施不出台,确保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不受损。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长期以来群众工作中形成的好机制、好方法还没有被许多领导干部所掌握,部分干部往往用机械、粗暴的工作态度和简单、单一的方法做群众工作,这不仅不利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激起新的事端和形成新的对抗。对目前造成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主要原因的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28.82%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淡化,官僚主义严重;28.55%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拈轻怕重,愿意做能出风头、易出政绩的“大”事情,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情;20.85%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讲群众语言,与群众有隔阂;21.78%的学员认为,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过硬,怕群众告状,怕群众找自己麻烦,不敢面对群众。 积极创新与构建网上群众路线,这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信息化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的拓展和创新,是党联系和服务网民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及工作方法。要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搭建制度化的网络问政平台,拓宽网上群众工作渠道,建立健全在线交流联系的通道,提升网上群众工作水平。 对于“创新群众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您认为应该怎样”这一问题,15.9%的学员认为,在领导方法上,实现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加大民主协商解决办法的使用力度,提升民主决策能力;17.32%的学员认为,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16.74%的学员认为,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基层转变,更加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17.57%的学员认为,在工作方法上,实现由“堵”向“疏”转变,更加注重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办法来处理复杂问题,善于预防、化解矛盾;14.49%的学员认为,在工作力量上,实现由少数部门努力向各部门齐抓共管转变,更加注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员、全方位服务群众工作的格局,将工作重心放在保障群众利益上;17.98%的学员认为,建立民意沟通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矛盾排查机制、高效服务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管理机制、信访评估机制等,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群众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四)强化制度保障,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及重大决策参与机制 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来建立和完善与群众的沟通机制,搭建和创新崭新的沟通平台,切实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可建立群众不良情绪疏导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认真研究社会心态,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把情绪疏导与群众诉求表达、政务信息公开、广泛吸纳民意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及时疏导网络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构建司法诉求机制,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确保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司法救助。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把加强应急处置作为群众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既要看该不该干,还要看能不能干,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效防止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拓宽各种有效渠道,不断扩大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进一步完善媒体公示、社会听证、人大政协监督等手段,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使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E-mail:ldkxwxf@ 163.com 电话:0371-63926290标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群众路线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