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_李安利

浅谈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_李安利

李安利(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178-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思想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我们正在转变“应试教育”模式而走向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一切从整体出发,协调德、智、体、美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关系,不仅仅是从书本上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重视个性,开发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美术教学的教育目标也正是如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体现新教材的“质变”必须改革以画种体系知识结构和技法教学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材结构,精简过于繁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把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美术欣赏、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所以教学大纲第一条就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实践活动,提高审美的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近一段时期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工作者已根据教材的质变而质变,推陈出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毕竟美术教育中造就学生创造力的优势是明显的。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改变着世界的一切。显然,创造性不仅被看作是艺术,也是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和追求。艺术教育本身即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现代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就是说,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创造性的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相结合。

在过去长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把素描、国画、水彩画等作为基础训练课程,如《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明暗表现与绘画形象的立体感、空间感》、《作为绘画表现手段的色彩》等,注视学生模拟能力的训练,模拟的“逼真”通常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把工艺美术单元的“某某设计”才作为创作,如《标志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礼品包装设计》等。这一习惯性的教学方法由来已久,少有变易。这无形中把绘画单元中创作实践的因素抹杀掉了。

在讲授《中国画的造型方法》一课时,无论理论讲解或名画欣赏,重点阐述“写意”这一中国画特有的造型方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同时在作业安排上也是摹拟和创作相结合。第一节课以讲解和临摹为主,同时也使同学熟悉一年级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第二节课我展示了一些葡萄图片,同时讲解葡萄的生长规律,然后用五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演示叶子、果实和藤须的画法,作业要求同学自己构思、构图完成一幅葡萄中国画,结果发现同学们作画非常放开、活泼、生动,有的同学还画了两幅。一位同学的作业画的是摆放在盘子里的一串葡萄和几个散落在桌面上的葡萄、几片叶子,完全打破了一般的画葡萄一定要有藤、蔓、须的路子,画面构图简洁、构思新颖,更像一个水彩静物。还有一幅作品中心画了几粒特大的葡萄,被周围几片四面对称的绿叶包围着,几根藤蔓随意穿插在绿叶和果实之间。画面非常别致,近似图案效果,这是包括我们教师也是很难想出来的。如果学生只是一味摹写眼前的对象,而毫不涉及创造性的思维,诸如构思立意、构图布局,以及将物象按照学生的主观要求做自由变化的话,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客观对象的俘虏,艺术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其实,学生们正处在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他们内心中蕴藏的创造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是如何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并悉心的爱护,合理的引导,使之有序的发展。

当然,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法,任何创造性的构思都必须通过具体和精湛的技法手段才能表现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本技能技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创造又是基本技能技法的运用和发挥,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我们既不能为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而忽视基本技能技法,更不能把作业要求降低到只注重基本技能技法所表现出的“逼真”感水平。因此,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决不意味着对技法技能的忽视,同时提倡将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到基本技能技法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技法的同时,能够带着一种创造性的心态,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并以独特的具有个性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

二、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解读。

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和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过程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把想象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创造。如美术色彩知识教学中,教师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教师启发学生联想:红色使人想到鲜血、太阳和火,蓝色使人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学生经过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

创造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条件,创造是想象的实践和再提高。我在讲授《用线条生动的表现物象》一课时,作业要求学生生动的表现一个旅游帽或旅游壶。一位学生描绘出这样一顶帽子:帽檐上面装有一幅墨镜,帽檐下面装有风扇,冒顶上有一圈拉链可把冒顶和帽子分开……我请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他说:“我有一顶带电小风扇的旅游帽,但是容易坏,这次我画了一个用风力吹的风扇。同时我还觉得墨镜容易丢失,把他固定在帽子上就安全多了”。“拉链是怎么回事呢?”我问道。“如果天气热,就把拉链拉开,成了一顶只有帽箍的简易旅游帽了,收藏时也不易皱了”。这不就是创造吗!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他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想象思维的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三、欣赏教学对培养创造力的影响。

美术课本有些是欣赏课,同时其他章节或多或少提供了有关此章节主题的名画。我们也应该抓住这块领域大作文章,毕竟这些名画不同程度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创作。在讲授《美术和美术的社会作用》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觉得画得太简单了,并且人和动物的侧面像怎么能看到两只眼呢?等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准确和细致的对学生讲解毕加索的创作过程:西班牙内战时期,佛郎哥派寻求德国轰炸机的帮助,摧毁了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镇,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平民,毕加索为抗议这一野蛮暴行而绘制了这幅大型壁画。同学们的第一个疑问“画的太简单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形象简练,画家运用他的前期各个时期所积累的经验,借助经过强烈、单纯鲜明的形象,创作出一幅惨绝人寰的战争景象。同学们所说的简单恐怕还包括色彩方面,画家为了与这气氛相适应,全画只用黑、白、灰三色,他突出体现了毕加索鲜明的爱憎和强烈的情感。同学们指出的第二点“看不懂”正是毕加索的风格所在,为了强烈的表现画面中四个妇女的惊慌、恐惧和极度的忧伤痛苦的姿态和表情,毕加索把形体分解成几个几何形体的面,然后使他们互相重叠,任意组合,使原本看不到的形象也能看到,具有了多视点的动感,这幅画虽然人物是正侧面,画家表现的两个眼睛不可思议,但主人公的惊慌、恐惧和忧伤的面部表情更丰富了,具有较强的悲剧感染力。难道这样不好吗?本幅作品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分析,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思路,了解了创造力的魅力所在。在欣赏建筑“悉尼歌剧院”时指出:设计师运用球体表面打破后,重新组合,把意向型转变为抽象型,造型奇特,外观不凡,似群帆泊港,又如白鹤惊飞,极富诗意。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球体。像这种对学生有所借鉴、有所启迪、能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优秀美术作品应该作为重点讲解。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多种多样,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才能的箍咒,我们要彻底打破以审美为主导,以绘画技能为基础的传统教学体系,让美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回归现实生活中走向辉煌,而不是在“完美”中走向孤独。毕竟,当今的中国急需的是提高全民的创造水平和整体素质,而不是艺术家。

论文作者:李安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浅谈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_李安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