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干部群众关系基本情况分析_农民论文

新时期农村干部群众关系基本情况分析_农民论文

新时期农村干群关系基本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群论文,基本情况论文,新时期论文,农村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1)06-0038-0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干群关系的紧张问题凸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改善农村干群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着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该说,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对党的工作是肯定的,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益关系和格局的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显现出来,干群矛盾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因此,农村干群矛盾增多,而且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手段、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协调机制都与改革前有很大的差异。”[1]109

第一,干群关系紧张的现状在很多地区较为普遍。目前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群众对干部有戒心、看不惯,对干部工作作风有意见;而干部对群众不服从管理又很气愤,埋怨群众素质低。这一矛盾直接导致干部与群众经常磕磕碰碰,久而久之,干群双方在思想上就形成了隔阂,产生对立情绪,造成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形成工作上严重对立的局面,有些群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干部不信任,不但不服从领导,而且怀疑干部不廉洁,到处上访告状,他们不惜花钱,不怕路途遥远,经常到市里,甚至赴省、进京上访,状告村干部,甚至出现上访“专业户”。

第二,农村干部领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而一些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包产到户,原有的集体经济被化整为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逐步显现。资金单薄,信息不灵,跟不上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由于很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干部组织能力差,不能在诸如粮食产销、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给予农民以帮助,这使得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意见越来越大。

第三,基层队伍建设中存在不正之风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村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事实,造成一些乡镇干部不安心基层工作,向往城镇优越的工作环境。有些干部在工作上脱离群众,工作热情不高,想问题、办事情时不尊重客观实际,盲目攀比,跟风上项目,要速度,追求政绩。结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损害了农民利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严重地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些乡镇不注重平时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和能力锻炼,村班子一出现问题,就简单地调整。而一些新上任的干部只凭干好工作的热情,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

第四,村“两委”班子建设出现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很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健全,但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对村干部不满意、不信任。很多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党建和群众工作出现滑坡,逐步成为难村、乱村。一些工作多年的优秀支部书记或村主任落选,甚至因违法违纪而被查处。一些支部书记或主任任职多年,自认为为村里立下汗马功劳,以功臣自居,倚仗手中的权力,工作上独断专行,随心所欲,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损害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群众反映村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等问题的上访不断发生,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上访,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少数农民群众的素质不高、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市场经济的利益效应在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思维观念。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很多农民只求索取,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赌博、封建迷信有所抬头,信教群众数量有所增加,有些农民宁可捐款建寺庙、修教堂,不愿为村公益事业出一分钱。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不能正确行使村民自治权利,不能掌握靠现代科技致富的本领。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方向上的问题,妨碍党的正确领导,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农村干群关系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干部和群众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不适应,无论基层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以及相关制度背景的不协调,还是人员素质的问题,便有了干群关系的紧张。这其中,“农村干部体制和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是引发干群矛盾的重要原因。”[2]109

首先,农民利益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生产过程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调整,市场经济又强调人们的物质利益,致使农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中一时又难以实现。加上转型期分配制度的不尽完善,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贫富悬殊状况较为突出,这种利益矛盾最终表现为干群矛盾。具体表现为:许多农村现行经营体制中的不完善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各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等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消极情绪与不满思想与日俱增,把这些情绪全部宣泄到他们周围的农村干部身上,这必然会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

其次,农民的民主诉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增强[3]34。村民要求在村务上行使民主权利,直接选举和监督村干部,从而真正实现对村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本是件好事,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又制约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成为导致干群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村民自治认识不到位,农村干部依法行政、民主办事的意识较为薄弱,在重视抓农村经济工作的同时,村民自治工作进展缓慢;村民自治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在制度的设计上可操作性差;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不健全,某些干部乘机钻政策的空子,严重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再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完善。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很多党组织缺乏足够的力度。在日常工作中,党组织维持农村社会运行和秩序的行政整合功能被严重地削弱。制度不健全,党内民主行使出现了问题,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有摩擦,甚至是对立,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的质量。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欠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够,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在遇到纠纷和人际矛盾时,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权益,而是采取一些不正确手段和方法,把矛盾直接指向干部,这难免使干群关系出现裂痕。

最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前靠党的政策来调节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现在既要靠政策调节这种利益关系,而且更多的还要靠法制和干部的素质以及农民的素质来调节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而我们党的干部和群众对此还有些不适应。”[4]24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和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采取行政命令等简单的方式,从而极易站到群众的对立面,激化矛盾。很多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思想素质不高,政策水平低,群众观念差。一些干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欠缺,不善于正确处理农村的各种矛盾,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有少数干部政治觉悟不高,思想道德腐化,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纪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不满。

二、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对策探讨

新时期农村中干群关系出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冷静面对。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多个层面来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农民负担问题涉及每一个农户,与农民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的政策在调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145农村税费改革要以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原则。坚持现行农民合理负担的基本政策稳定不变,严禁出台农民合理负担之外的各种集资、收费项目,切实把过重的农民负担减下来。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取消各种不利于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干部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抓紧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案件查处等项工作制度,制定对加重农民负担行为的处罚办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对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增加农民负担行为的处罚力度。减轻农民负担,还要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裁减编制人员,减少吃补贴的干部职数。

第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改善干群关系的基本途径。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6]23。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粮食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必须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发展教育培训事业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治本之策。针对劳动力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层次、分对象、分渠道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第三,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在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创业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要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集体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不能超出农民承受能力。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的重要。”[7]90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在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努力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第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制度建设是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制度;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农民充分行使民主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安定团结,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切实规范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施政行为,自觉运用民主、法律、示范、引导的手段做好群众工作[8]229。村务公开应当向政务、事务、财务全方位拓展,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倾斜,使村务公开真正取得实效,让群众满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宣传和组织群众,要注意克服命令主义倾向,那种不顾群众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压指标、赶进度式的所谓达标工程,是典型的命令主义,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中应该杜绝[9]41。

第五,充分发挥农村党群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基层组织来落实”[10]83,工青妇等党群组织是农村中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党群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改变。针对农村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的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加快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并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切实加强党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党的农村政策和法制纪律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11]41需要注意的是,各组织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与支持力度,避免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要攥成拳头、形成合力。

第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健全乡镇、村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村党员大会制度,认真落实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二要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认真办理农村群众信访举报事项,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合法的问题。以维护农民利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12]41。三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做到分工具体、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严肃查处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措施不力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

收稿日期:2011-05-23

标签:;  ;  ;  ;  ;  ;  

新时期农村干部群众关系基本情况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