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中世界史课程解读及关于世界史课程功能的思考(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课程论文,日本论文,高中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的课程安排
新世纪的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的科目编制如下表。(注:(日)文部省.高中学习指导要 领解说 地理历史篇.实教出版,1999)
科目 标准学分
世界史A 2
世界史B 4
日本史A 2
日本史B 4
地理A 2
地理B 4
为使多样的选择有可能实现,以适应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多样化的趋 势,日本高中在相关科目中各设定了2学分和4学分的科目,地理历史科也同样。为了适 应国际化、信息化等为基本方向的社会变化,从培养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的教育要求 出发,世界历史被指定为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可以在世界史A、世界史B之间选择一个 科目修学,在日本史A、日本史B、地理A、地理B等四个科目中选择一个科目修学,合计 要求选择2个科目、至少4学分作为必修科目。
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的安排突出了对世界史学习的重视,其中的意图可以从以下的科 目教育目标的分析中了解到。同时,地理历史科中可以选择的科目的幅度也比较大,以 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从科目教学目标上看世界史教学的要求
日本高中世界史科目分为“世界史A”、“世界史B”。“世界史A”分量较轻,为2个 学分;“世界史B”分量较重,为4个学分。以下我们考察这两个科目的教学目标。
1.世界史A
教学目标
在与日本历史的关联上理解以近现代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通过多角度考察人类的课 题,培养历史性思考能力,培养主体地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的觉悟和素质。
教学目标解读
这个教学目标要求学习“以近现代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明确了“世界史A”的学习 内容,与“世界史B”的内容有所区别。
教学目标提出了“在与日本历史的关联上”“多角度考察人类的课题”的学习的展开 方式、方法。实际上教学目标提示了从“对于日本人来说的世界史”的观点出发,理解 世界历史与日本历史的关联的要求。同时提示了着眼于对世界历史的理解,从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种观点出发考察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课题的要求。
教学目标重点提出了“培养历史性思考能力,培养主体地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 的觉悟和素质”,提示了通过这个科目的学习,要求培养的能力和态度。教学目标实际 上在强调: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离开了与其他的国家、地区的联系就无法存在的现代 ,以历史性的视野考察世界的结构与形成的能力,以及站在理解自己所属的国家、地区 的基点上,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建立协调关系的态度是现代的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能 力、态度,世界史科目的教学必须努力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学目标站在上述的认识上,提出培养“作为民主和平的国家、社会的一员的觉悟” 以及“作为主体地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的素质”是这一科目最重要的要求。特别 是“主体性”一词是最新修订时加入的,意在进一步明确世界史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世界史B
教学目标
理解世界历史的大的框架和进程及与日本历史的关联,从广阔的视野上考察文化的多 样性及现代世界的特点,培养历史性思考能力,培养主体地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 的觉悟和素质。
教学目标解读
“世界史B”的教学目标提出的学习内容是“世界历史的大的框架及进程”,也就是说 在“世界史B”科目中,要求将学习视点聚焦各个地区世界的发展动向,在其形成、交 流与重构、结合与变化、进而走向地球世界的大的时间框架里理解从古代到现代的世界 历史的展开。
教学目标提出了“理解世界历史与日本历史的关联,从广阔的视野上考察文化的多样 性及现代世界的特点”的学习展开的方式、方法。“理解世界历史与日本历史的关联” 与“世界史A”的要求相同,但后半部分,则要求着眼于各地区世界的交流和接触,考 察世界历史中的文明、文化的多样性,并在各种要素的关联中考察现代世界的特点。与 “世界史A”考察现代人类的课题的要求相比较,在世界史的视野上更为广阔。
教学目标的最后部分与“世界史A”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是要求理解其他国家、其他 地区,把握自己国家与世界的关联,培养更为客观地理解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的观察事 物的方法。并通过对世界形成的历史性过程、文化的多样性与现代世界的特点学习,培 养历史性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也强调了“作为民主和平的国家、社会的一员的觉悟”以及“作为主体地在 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的素质”的两个要求。特别是关于“主体性”、关于“在国际 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的素质”是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3.关于世界史教学目标的评论:突出强调了全球化时代的日本人的素质
日本高中世界史的教学目标十分强调培养“主体地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的素质 ”的要求。国民国家的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的核心就是: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Identity)。(注:方明生.本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及其文化认同.上海师范大学学院( 教育版),2003.3)日本的对外纯资产为9587亿美元(1997年);日本每年有1千万人出国 ,占人口的10%;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劳动者超过了10万人,现代日本社会的一个重要 特征就是国际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与世界发生着各种联系,作为发达 国家的日本这一点尤为突出。为此,在世界史的基础上建立对世界的看法,被认为是日 本高中世界史科目的一个任务。但教学目标同时强调了“与日本历史的关联”“日本人 的素质”,也就是说,建立在世界史上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历史性思考能力,并不是单 纯“务虚”的,而是作为承担日本的未来,并注定要在世界范围内活动的日本年轻一代 必须具备的素质而提出来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关注它所反映的国家生存状态的 背景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的能力的要求。
以上述的根本目标为基点,世界史教学强调了对世界历史的框架和进程的把握,强调 了对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历史学习比较高的层次。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 较为简单重点的学习则强调对近现代世界史的理解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课题的考察。这 样的教学目标及反映不同科目的教学层次,也突出了基础教育中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世 界史科目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的认识与处理教学的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三、以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心重构世界史教材——“世界史A”的编制纲要解读
“世界史A”的编制纲要以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为主线,重构了世界史教科书的体系,具 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科目要求把握诸地区世界的历史特点,概观前近代历史,进而理解16世纪以后的世界 一体化进程,通过从人类所面临的课题中设定适当的主题,加以探究的方法,掌握历史 性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要求以近现代史为中心,从诸文明的特点、世界一体 化进程与地理性条件、与日本历史发展的关联上理解世界史。并强调要重视从历史观点 出发探究现代的课题的学习。
这样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更为整体地把握世界的时空,把握交流与全球化的进程,力 图为培养国际化时代的日本人、与世界各种文明交往的日本人、使学生形成“世界”与 “文明”的意识。
1.强调文明发生的诸地区世界与地区交流圈的形成
编制纲要着眼于风土、民族、宗教等问题,把握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诸地区世界的特 点。联系诸地区之间的交流,关注与世界一体化相关联的交流圈的形成。
诸地区世界主要是以下内容:(1)东亚世界。了解东亚的风土与各民族,了解以汉字文 化、儒教、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制,把握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世界的特点。(2)南亚世 界。了解南亚的风土与民各族,了解佛教的形成、印度教及种姓制度、伊斯兰的影响, 把握南亚世界的特点。(3)伊斯兰世界。了解西亚的风土与各民族,了解伊朗文明的传 统、伊斯兰的形成与扩大,把握西亚世界的特点。(4)欧洲世界。了解欧洲的风土与各 民族,了解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基督教,把握欧洲世界的特点。
编制纲要以欧亚大陆(Eurasia)为中心,勾勒了各交流圈的概貌。其重点在于了解8世 纪至15世纪各地区世界交流的深入,突出人、物的交流,把握欧亚大陆范围的交流圈的 形成及支持这一交流圈的城市与港口的网络。8世纪以后,各地区世界的交流活跃、多 样化、经常化,以亚洲内陆及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大交流圈趋向成熟,带动相关的诸个交 流圈形成。这里的交流圈是指以交易为中心,包含战争、传教、移民等的文明的交流与 传播所展开的具有某种整体特征的广域空间,可以以陆路、海路、河川、运河等网络及 占据其要冲位置的城市、港口为这一空间的具体印象。8世纪以后,在交流圈的脉络— —陆、海的网络上,形成了多样的交流,促进了欧亚大陆各地区世界的联系与相互间的 文化影响。编制纲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交流圈的概貌:(1)海域世界的形成与欧亚大陆 。把握以穆斯林商人的印度洋活动、中国商人的南中国海活动为中心的连接欧亚大陆诸 海域的网络的形成。(2)游牧社会的扩张与欧亚大陆。把握亚洲内陆的骑马游牧民、沙 漠绿洲地带城市市民的活动为中心的内陆网络的形成及由蒙古主导的欧亚大陆的一体化 。(3)地中海海域与欧亚大陆。把握以意大利商人主导的东方贸易及伊斯兰文明流入欧 洲为中心的、连接欧亚大陆、非洲的地中海交流圈的形成。(4)东亚海域与欧亚大陆。 把握以元大都为交汇点的东西交流和在黄海、南中国海活跃的交易活动,以及以倭寇、 勘合贸易、琉球王国的交易活动为中心的,包含日本列岛的东亚海域交流圈的形成。
上述的内容安排在于以重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内容构成贯穿整个教科书,意图使学生 学会动态地把握世界史,即在前近代时期,虽然由于技术原因人类的活动受到限制,但 诸地区世界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接触与交流,形成内陆与海域的网络。这 一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交流圈的形成是而后的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基点。
2.强调世界的一体化进程
编制纲要的一个重要意图是使学生理解以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的发展和产业革命后资 本主义的确立为中心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其中,要使学生关注欧洲的动向和日本等亚洲 国家的应对。首先,16世纪的欧洲为寻求同繁荣的亚洲的直接贸易,积极地展开对外活 动,从而迎来了地球规模的接触与交流的时代,这一结果迫使各地区的传统社会发生变 化。其次,在亚洲,各帝国所拥有的交易圈中,交流赢得了经济的繁荣,至17、18世纪 ,其政治、文化趋向成熟。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建立主权国家体制,形成包含美洲与非 洲的大西洋交易圈,同亚洲的交易也日益活跃。再则,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北美发 生产业革命和一系列的政治变革,率先形成产业社会与国民国家。至19世纪后期,各列 强的世界市场的争夺、殖民地的争夺加剧。在此局面下,以成熟的传统社会为主的亚洲 各国面临资本主义欧洲的压力,被迫应对,尝试了各种抵抗与改革,其中不少国家沦为 欧洲各国的殖民地与从属国。
编制纲要要求安排以下内容:(1)大航海时代的世界。运用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与非洲、 美洲、亚洲的接触与交流的史料,使学生理解16世纪世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动向。(2 )亚洲诸帝国与欧洲主权国家体制。运用亚洲诸帝国的政治与社会、欧洲主权国家体制 的确立、大西洋贸易的展开的史料,使学生理解17、18世纪世界的特点。(3)欧洲、北 美的诸革命。运用产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等国家的独立、自由主义与国民主义的发 展、不断扩大的贸易活动的史料,使学生理解欧洲、北美的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国民的形 成。(4)亚洲诸国的变化与日本。运用欧洲扩张期的亚洲诸国的状况、殖民地化及从属 化过程中的抵抗与挫折、传统文化的变化、上述过程中日本的应对等史料,使学生理解 19世纪的世界一体化及其特点。
纲要提出重视16世纪以后的一体化世界,其背景上存在着两条理由:首先是使关于19 世纪以来的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一体化的视点相对化,更加重视亚洲,重视从近代与作 为其历史背景的近世之间的连续与断裂的角度来把握历史;其次,近年,历史学界广泛 认为被称之为近世的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是一个颇具特点的时代,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日 本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联是有益的。而重视16世纪以后的历史也要求突出重点,即以全 球视点把握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3.强调20世纪的特点与课题学习
关于20世纪史,以前采用的方法是先对国际关系史作一个概述,然后以美国、苏联、 亚洲、非洲诸国等各个政治势力的动向为中心,考察20世纪史的特点。由于发生了苏联 解体、第三世界的亚非诸国的多样化等变化,需要依据现状,重构20世纪世界史。要使 学生理解全球规模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并考察人类的课题,特别要 使学生关注世界的动向与日本的关系。编制纲要要求首先从人类史的视野,从社会、文 化、技术等角度,把握20世纪的时代特点;然后从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的视点出发,动 态地概观20世纪的历史展开;最后,参考例示的课题,以学生的主体选择为基点,就有 关人类的课题,设定适当的主题,展开学生的主体性的探究学习。
编制纲要要求这一部分安排以下内容:(1)急剧变化的人类社会。从人类史的视野,涉 及运输革命,大众传媒的发达,企业与国家的巨型化,社会大众化与政治、文化的变化 ,公共教育的普及与国民的统合等历史现象,把握20世纪的时代特点。(2)两次世界大 战与和平。使学生理解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综合国力战争的性质,理解其所带来 的影响,考察和平的意义。(3)美苏冷战与亚非诸国。使学生理解二战后美苏两阵营的 对立,亚洲、非洲的民族运动及从殖民统治下独立等历史发展,考察核武器问题及亚洲 、非洲各国所存在的问题。(4)世界向地球社会的迈进与日本。使学生理解20世纪70年 代后的市场经济的世界化及全球规模问题的出现,考察日本在认识世界诸国、诸地区及 其多样性的同时,寻求共存、发展的问题。(5)地区冲突与国际社会。追究冷战结束后 世界各地发生的地区冲突的原因及历史性背景,考察国际社会的变化及国民国家的课题 。(6)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追究原子能利用、信息科学、宇宙科学的出现等现代科学 技术对人类的贡献及存在的课题,在考察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的 同时,关注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上述内容的(5)和(6)是人类当前的课题,是要求学生在把握20世纪的历史性特点的基 础上,主体地进行探究的课题,因此,需要以已例示的课题为参考,设定学生探究的适 当课题。在“考察国际社会的变化与国民国家的课题”的主题下,关于“冷战结束后世 界各地发生的地区冲突”的课题,可以选择如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及前苏联的民族冲 突、非洲的索马里内战与卢旺达内战等题目。在“考察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世界的和平 与安全”的主题下,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课题,可以选择如原子能和平利用、核武 器问题的国际合作、以信息的同时性为基础的世界一体化与跨国界交流、有关宇宙开发 的国际合作等题目。这些课题的探究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而是在于通过主体 性地探究,从历史的视野,加深对人类的课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