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价值观向后现代的转变_中学生论文

北京青年价值观向“后现代”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论文,北京论文,价值观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转型从经济、社会、文化、信息革命等方面都对青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青年在社会价值观念及取向、人生价值观及取向、日常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近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课题《北京青年的后现代价值观》调研成果揭示,北京青年的价值观已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变迁。

理论范式

从“现代化”转向“后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青年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在有关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理论研究方面,似乎出现了一种不谋而合的“研究范式”的“转型”现象。美、欧、日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纷纷感到,用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式,再也无法解释他们所处的当代社会的青年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用“后现代化”或“脱现代化”的理论范式来解释本国青年的文化价值变迁及其行为方式的变化。

在美国,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密歇根大学教授R.英格莱哈特(Ronald Inglehart)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资料和“欧洲晴雨表调查”资料写出,并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迁》一书。该书最大的理论特色是,作者在描述与分析世界价值观变迁的数据资料时,完全“超跃”了以往在现代化理论框架或范式下,对文化价值变迁所作的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变迁这一最为常见的、“单向度”的观察视角或观察维度的局限。根据1990年至1993年对40多个社会所作的“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横惯数据分析,英格莱哈特明确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变迁实际上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现代化”维度。它反映的是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转变的程度;另一个是“后现代化”维度。它反映的是从“生存价值”向“幸福价值”转变的程度。此外,他还依据近20多年来的“纵惯数据”,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当今世界发达工业社会出现的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从“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shift)的文化变迁趋势。他认为,已经并将继续发生的这种文化价值变迁,在其方向上显著地不同于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的“现代化”,因而,人们再也不能用“现代化”这一概念来对它加以概括。相反,对于发达工业社会正在发生的这种文化价值变迁,用“后现代化”这一概念来加以概括则显得更为准确和恰当。英格莱哈特将后现代化看做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从社会目标、个人价值观念和权威系统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后现代化与现代化,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之间的主要区别。见表1(Ronald Inglehart,1997)。

在欧洲,现任国际青年社会学委员会(RC34 of ISA)秘书长Claire Wallace与Sijka Kovatcheva合著的《Youth in Society——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Youth in East and West Europe》一书,是目前欧洲青年社会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力作。该书对东、西欧青年的比较研究,不仅摆脱了那种简单数字罗列式的比较方式,而且还采用了一种新的理论架构。这种新的理论架构,同样是后现代化的理论范式。这从该书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即“结论:后现代化与青年的解构”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Claire Wallace and sijka Kovatcheva,1998)

在东亚,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写了一本专著,名叫《“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作者在该书中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的范式正在装点着青年人的生活。因此,现代化的理论范式已不能解释当代日本青年中的价值现象和行为方式了(千石保,1999)。

具体表现

从物质主义开始向后物质主义转变

在1999年实施的中日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调查中,“您认为政府目前应该重视的问题是什么?(限选3项)”测量的是青年的脱物质主义与物质主义价值观。题中列出了7个具体的实际选择。选择维护国内的治安和秩序、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这三个答案的分别计1分,选择努力提高学术和文化水平、增加人民参与政治的机会、增进和外国的友好关系这三个答案的分别计-1分,如果选择了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计分。然后将被调查者对此题的三次选择的选项的得分相加,就构成青年的脱物质主义价值综合指数,得分在-3至+3之间。分数越低代表脱物质主义越强,而分数越高则代表物质主义越强。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见表2),属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在-1至-3之间)的北京青年所占比例不高,大约占一成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二成左右的人得了“0”分,即它们不再属于物质主义价值观青年阵营,已经开始了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向。

“即时满足”的人生价值观

在中日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调查中,也测量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当问及“人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在下列生活方式中您最喜欢哪一种?”时,选择“自由愉快地度过自己现在的每一天”和“与亲近的人和睦温馨地过好现在的生活”这两项的比例之和,在北京大学生中占四成多,在北京职业青年中占到五成多。

从“科技崇拜”到怀疑“科技万能”

对科学的功能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态度,是后现代价值的一个特点(Englehart,1997)。在中日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调查中,“您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限选1项)”一题测量的便是青年是否相信科学万能。从统计结果看,北京大学生和北京城市职业青年中,有10%左右的青年对科学万能持明显的怀疑态度。

从追求发展价值的最大化到追求快乐与幸福价值的最大化

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工具理性,十分注重个体的发展价值。在后现代化(或晚期现代化、反思现代化)阶段,人们开始对早期现代化阶段的古典现代性开始反思,已充分认识到古典现代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因此,不再以成就动机和个人发展为核心价值,而是以快乐和幸福为个体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这意味着,在从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的转向中,个体将从原来追求发展价值的最大化转向追求快乐与幸福价值的最大化。

为了检验这一理论假设,本研究以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为切入点,通过探寻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和结构,来深入分析志愿行动参与主体深层价值结构中的后现代取向。在本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质的研究方法,即深度访谈法;一种是量的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北京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可分为三类:即传统性动机(以“责任感”为轴心)、现代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和后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以“快乐”为轴心的具体参与动机共有11种,除“快乐”外,还有10种具体动机。具体情况如下:1.好奇-新奇;2.兴趣-自由;3.休闲-玩玩;4.开心-好玩;5.充实-满足。

传统消费、现代消费转向具有后现代意义的消费主义

在2006-2007年,我们对北京和郑州两个城市中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作了问卷调查。我们从四个维度调查了两城市中学生在消费主义倾向方面的状况。(1)过度符号消费。我们认为,品牌消费并不一定是消费主义,只有过度追求品牌的符号价值,比如“品牌狂”等,才是消费主义。从测量结果来看,中学生中存在的过度符号消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只有三成到四成的中学生对过度符号消费现象持明确否定态度。(2)人生目的过度看重消费。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大多数中学生把工作和享受、物质与精神看做是并重的,而不是将它们对立起来。67.1%中学生对“人生的目的既包括事业的追求,又包括舒适的生活享受”这一观点持赞成态度;另一方面,在一些测量“人生目的过度看重消费”的指标上,他们持直接肯定态度的比例都不太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持模糊态度的比例相当高,选择“一般”的比例大约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3)对物的过度占有。例如通过情景题,我们测量了中学生在“对物的过度占有”方面的情况:“每当有新款品牌手机上市时,即使我的手机没有坏,我仍然会买新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是:“符合”的占17.9%,“一般”占16.7%,“不符合”的占65.4%。即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对物的过度占有倾向。(4)即时满足消费或冲动性消费。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7个指标用于测量中学生的即时满足消费或冲动性消费倾向。如,“我经常在买东西的时候很喜欢,但买完之后对该物品又没有兴趣了”、“我有时候买东西纯属心血来潮”、“我经常不由自主地买一些东西”,等等。从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看,持明确否定态度的比例为四成到六成。换句话说,有六成或至少四成的学生在上述各类指标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即时满足消费或冲动性消费倾向。他们在即时满足消费或冲动性消费总量表上接近中度水平。

相关链接

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后现代化”取向

1.人生价值取向层面。关于这一层面的后现代化取向的具体表现,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千石保先生在他所著的《“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一书中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具体材料。概括起来,主要有:(1)追求“即时满足”,否定手段价值。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在战后赶超美英的过程中,学习好、努力工作与国家和社会的目标一致,具有伦理价值。而当日本步入到发达工业社会后,青年们开始转向否定为实现目的手段价值。他们追求即时满足,干活时也要有满足感。青年们纷纷逃离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工业企业。(2)认真、拼搏奋斗精神崩溃。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认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日本中学生中得不到尊敬。第二,日本中学生不愿当学生干部,职业青年不愿当领导。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幸福的家庭生活、富有趣味的生活、舒舒服服的生活。第三,认为“认真工作就会失去自我价值”。第四,反映努力奋斗、进取向上的电视收视率跌入低谷,杂志销量迅速下降。(3)从偶像崇拜到追星一族。当代日本青年不再崇拜战后社会的那种拼搏奋斗式的英雄“偶像”,他们只“追星”。如歌星、球星等。这反映出他们在人生道德价值观上已从绝对价值观转到了相对价值观。(4)从物质优先转向生活质量优先。过去日本青年中非常流行“猛烈”,即拼命地工作。而现在,“猛烈”一词不再流行于青年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漂亮”,即生活潇洒;(5)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不愿为社会作贡献。

2.工作价值观层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工作价值和劳动伦理衰退。不少青年人认为,工作以外的生活更有人生意义。赞成这一观点的比例,日本56.7%,美国69.1%,法国74.4%,瑞典66.4%,中国42.3%。(2)如果有钱,想玩一辈子。赞成如果有了钱能快乐地生活我想玩一辈子的比例,日本为四分之一,德国近四成,法国三成强,中国为十分之一。(3)工作的目的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企业和国家。

3.婚姻家庭与性观念层面。(1)性观念开放和宽容。(2)同居、不想结婚。(3)不想生孩子,“丁克家庭”增多。(4)代际关系:自主与依赖并存。父母权威的丧失。

4.消费价值观层面。(1)物质消费从重视实用和理性价值到重视符号价值。消费需求不是因缺少什么而产生,而是因差异而产生。消费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功能,而是它的符号价值。名牌消费在青年中成为时尚。(2)精神消费领域流行“快餐文化”。文化消费市场流行的是“拼贴文化”,专业化的文化成果少有人问津。

5.人际关系层面。(1)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日渐消失。朋友之间有“边界”,不能涉及个人私生活。在日本中学生中,朋友之间的活动主要是一起吃饭和买东西,而谈论人生及将来、相互倾吐烦恼的较少;在美国中学生中,朋友之间的活动也主要是一起散步,谈论异性等。(2)隐私观念强化。不仅朋友之间有“边界”,夫妻之间也要设定“边界”,认为夫妻之间也要保留隐私,有自己一片独立的生存空间。

6.政治态度与社会参与层面。制度性权威下降,制度内参与下降,但自主性公民参与上升。

7.宗教层面。上帝(信仰)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重要的比例下降;信仰上帝的比例下降;去教堂次数下降;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比例上升。

责任编辑:博芬,bofen@sass.org.cn;曾军,zjuncyu@163.com

标签:;  ;  ;  ;  ;  ;  ;  ;  ;  

北京青年价值观向后现代的转变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