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新时代伟大斗争
黄燕燕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在距今一百多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对新时代中国进行伟大斗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革命群众观”、“革命成败经验”、“革命的内在实质”、“革命的最终目标”“不断革命论”都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斗争朝着正确的道路行进。
[关键词]马克思;革命理论;伟大斗争
“革命理想高于天”[1],曾经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如今人们谈的更多的是改革,但人还是要有革命精神的,以革命的态度对待改革,对待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可以说,从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开始,革命一词就不再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也是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的一次伟大革命,成功与否还要取决于伟大斗争能否抓住主要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中央的坚强指导下,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沿着正确的方面行进。
一、革命群众观指明新时代伟大斗争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这一根本立场
马克思通过对旧世界和旧传统的批判,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观,以此同时完成了自己世界观上的重大转变。在马克思的革命观中,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马克思在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观察和分析中,看到了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革命性。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仅仅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政治自由,其“民主”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而广大的无产阶级,他们所面临的是奴役、无知、道德沦丧。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极是少数有产阶级财富的无限膨胀,而另一极广大无产阶级群众则是无穷无尽的贫困。广大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能力外一无所有。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随着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使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无产阶级前所未有地集中起来,从而使许多相同性质的地方性斗争汇合成全国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抓住了无产阶级革命成熟的条件,在无产阶级团体里积极宣扬共产主义思想,使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宣告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正是由资产阶级自己创造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34。在所有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阶级,他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要成立共产党,并且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夺取政权。
党的十九大庄严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下,进行的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也有新的特点。新时代斗争的对象更加广泛,斗争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有真正的各种公开台面上的斗争,也有各种隐藏的、潜在的斗争。对此,需要具备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智慧。一方面,要充分地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强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党需要和人民群众共进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前进也是因为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时代同样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维护人民的利益,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继续谱写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历史新篇章。另一方面,要坚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不仅有经济、民生、安全等领域,也对生态、民主、法治方面提出更高的需求。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才能有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革命成败经验警醒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马克思赞扬巴黎公社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仅仅存在了72天,但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找到了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新型组织形式。“这是巴黎公社伟大的创举和最伟大的历史动力”[5]143。马克思在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总结中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革命没有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因此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不可避免。这也说明革命成功的关键是要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还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来引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也是苏联领导人受到党内错误思潮的影响,没有坚持正确思想路线,使改革偏离社会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重视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在第一国际成立之际就和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彻底揭示了其虚假面目,将其真正意图公之于众。马克思正是以坚决的态度领导第一国际同巴枯宁主义进行了胜利的斗争,让广大无产阶级看到其真实面目,使无产阶级运动在正确的共产主义指导思想下进行,为取得最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
新时代的伟大斗争的含义,是指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侵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以及当今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党能否抵御风险,排除万难,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各种严峻的考验,顽强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搭桥铺路。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之际,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西方国家的各种错误思潮也相继涌现。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必然也包括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干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错误思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另一类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对前一种思潮,2013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9号文件”,具体列举了七大错误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宪政”、“普世价值”、“公民社会”、“西方新闻观”、“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来,又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反动的政治思潮。对此,一方面要更加自觉加强党的领导,坚决反对一切否定和歪曲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6]。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和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广泛调动社会多元主体,运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革命内在实质揭示了进行伟大斗争以改变世界为内在价值
在当代中国进行的“伟大斗争”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梦想更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内在价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始终将人民生活幸福、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支撑起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曾写道“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的,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具有相对的性质”[3]729。在当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经济、物质层面有不断的需求,而且对生态、安全、法治等领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进行伟大斗争也要紧紧围绕着人民这一需要主体,在满足人民需要的内容、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做文章。以往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共产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共产党人以消灭私有制作为其最高的历史使命,消灭那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取。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也就是党不断进行伟大斗争的最终目标追求。
新时代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不同,但是其基本遵循是一致的。马克思革命思想蕴含的以“改变世界”为内在本质,为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南,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是马克思革命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一方面,在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还是较大,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不懈奋斗才能改变和摆脱这种状况。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有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阐述,但究其根本还是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逻辑中。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就要不断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断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伟大斗争”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式更为复杂的情况下也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范围。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加剧了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利益相互交融、祸福相依,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一系列诸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人类解决地区冲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行“伟大斗争”,是为了改造现存的兴衰与共的旧世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认为在对抗封建统治的旧制度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政治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用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形式来实现部分人的解放。如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旧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现代政治,但法国大革命是部分公民的解放,属于政治革命,但要实现所有人的真正的解放,则要通过无产阶级进行更为彻底的社会革命。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了德国落后的现状,并对普鲁士统治下的德国旧制度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德国在思想、哲学上的优越性,在德国可能实现的革命是涉及所有群体的社会革命,是“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3]14。德国拥有了优秀的哲学家和哲学系统,以及拥有最具有革命性力量的无产阶级,二者的碰撞形成的社会革命,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使全社会的人们实现真正的彻底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对实践唯物主义者而言, 无论是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革命的目的不是 “解释世界”,而是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527, 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539。革命是以改变世界为内在本质,从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统一。
四、革命最高目标揭示进行伟大斗争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本质指向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认为革命首先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革命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批判鲍威尔把消灭宗教视为人的解放的前提,把人的解放归结于政治解放即现代国家的实现,而马克思则认为政治解放造成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造成市民社会即生活在其中的现代人的异化。“政治革命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3]44,政治革命打倒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建立了现代国家,但是现代国家只能完成抽象的公民解放,并不能真正克服市民社会的世俗矛盾和人的异化生存。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现实的社会革命实践,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根基,打破资本逻辑的绝对统治,才能消解市民社会及其成员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实质性自由。马克思所致力于完成的社会革命是为了完成整个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以人类本质的实现为最高目标,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革命致力于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因此是称之为最为深入和彻底的现实变革。
银屑病是慢性炎症以及过度增生免疫调节疾病,患者的皮损面积超过了30%的体表面积[1]。当前临床中对重症银屑病的治疗方式比较多,还没有能够治愈的药物。重症银屑病的临床治疗还没有可以根治的方式,所以临床中需要对该疾病的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阿维A是阿维A脂代谢活性物,其药代动力学较好,半衰期短,不会在体内积蓄。因此使用的剂量比较少,治疗效果好。该药物可以让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受到限制,制约中性细胞趋化,约束皮损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浸润,实现治疗的效果。重症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有较多的研究,此次我院就阿维A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有以下报道。
1988年,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国。1989年,中国首次派出20名观察员前往纳米比亚监督大选;1990年,第一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官方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中国正式组建第一支“蓝盔部队”前往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在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革命观从本质上来看是批判的辩证的,批判旧世界,辩证看待新世界。辩证法是马克思革命观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7]112。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革命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坚持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同时科学中也包含着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代表的是一种变革能动的状态,不仅包括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也包括思维方式的变革。革命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勇于打破旧的体制限制和旧的思维模式,为争取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专利技术方面,德国康朴公司实现了新一代肥料增效技术的全面升级,覆盖了包括氮肥、磷肥、功能性生物刺激素和复合肥在内的一揽子增效方案,并在中、德、美、以、泰等国大量开展试验。试验效果表明,新一代的增效技术能够将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3%、磷肥利用率提高25%以上。
教师为主导,管理工作室整个进程。在工作室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项目小组的管理者,除了知识点的讲授,教师被赋予了项目洽谈、技术管理、项目评价等职责[3]。因此,教师在工作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工作室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为了提高工作室制的运行效率,当下很多工作室都采用了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合作的“双师”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效率高”、“成本低”和企业“项目多”、“技术新”的优势。
五、不间断革命论启示新时代伟大斗争永远在路上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到贯穿于其中一条基本线索就是革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11。在这里“武器的批判”和“物质力量”指的就是革命。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哲学,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和扬弃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革命性则体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中,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政权,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才能真正从当时的社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质和使命就是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可以说革命性是马克思科学理论精神实质。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里,“不间断的革命”是题中应有之义。共产主义者的“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权阶级,使这些阶级受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为此采取的方法是支持不断的革命,直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8]605。无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深刻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不间断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和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局势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这里的“不间断革命论”是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要防止被“左”的指导思想所扭曲,从而陷入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企图。如“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对抗,还有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种在无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和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进行的政治大革命,没有经济和政治基础,只会造成国家严重的内乱和倒退。
不断的革命更多指的是一种革命精神,不断革命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种不懈奋斗、永不停顿,一往无前、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级,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40年前,因此对于新时期的伟大斗争,我们全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它是更为艰巨的事业,要知难而上,不能畏难而退,要从长谋划,不能急功近利,偃旗息鼓。新时代的“伟大斗争”需要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不间断革命的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中共中央编译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5]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责任编辑:杨书元)
标签:马克思论文; 革命理论论文; 伟大斗争论文;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