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安[1]2004年在《卢卡契论作家创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基本原则,在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的大框架下,分析、研究卢卡契的批评、创作理论以及对作家创作的分析,并对卢卡契的创作论作出简要的评价。 论文从叁个方面,逻辑严谨地进行论证。首先,简述卢卡契的批评和创作理论,论文认为,卢卡契的整体性、客观性党性、典型人的完全性的个性等建构起的现实主义批评创作理论,而早期以形式为中心形成的美学思想是他的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其次,以理论为基点,重点述评卢卡契论作家创作,以匈牙利、德国、俄苏和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为主。论文认为,卢卡契分析作家创作以描写现实的整体性,体现创作者的主体性,通过创造典型的途径,描绘出人的完整性。卢卡契反对非理想性主义创作,批判自然主义和各种形式主义对人的完整性肢解和歪曲,同时兼论了卢卡契与布莱尔特的论争;最后,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论文简要分析了卢卡契创作论的成就与局限,指出,他的批评、创作理论对当代作家创作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佚名[2]1996年在《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笔谈》文中认为“卢卡契文艺学美学思想研究”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刘秀兰给九叁级文艺学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题课。刘秀兰副教授在认真讲解、全面介绍卢卡契的文艺思想和学术观点之余,还设计出七个专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和研究。本文是根据课堂讨论记录摘录整理而成的,姑名之曰“笔谈”。
张晨阳[3]2003年在《比较视野中的卢卡契与胡风文艺思想》文中认为卢卡契与胡风是两位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二者的文艺思想具有切实的可比性,本文对二者的文艺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观照。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卢卡契与胡风的人道主义思想底蕴之比较。本文认为卢卡契的“异化”观与胡风的“精神奴役创伤”论在范畴本质和解决途径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二者的哲学源泉、所指的具体对象有相异之处。 第二部分:卢卡契与胡风的主体性美学之比较。本文认为,卢卡契论审美反映的主观性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都从关注作家主体意识的角度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体性美学思想。但在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卢卡契的“审美主观性”中,主体介入程度以及情感性因素却是各有千秋。 第叁部分:卢卡契与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实践观之比较。在这一部分中,文章详细比较了二者关于艺术家创作与世界观的关系、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典型观”以及现实主义的标准这四个问题的观点,揭示二者的文艺理论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领域同异并存的状况。 第四部分:卢卡契与胡风文艺思想的比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本文从体系建构、理论形态、文艺传播渠道叁个角度看胡风与卢卡契文艺思想之比较,最后讨论二者的文艺思想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影响。
刘秀兰[4]2000年在《卢卡契论审美效果的丧失与发挥》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阐释卢卡契《审美特性》一书中 ,活跃而进步的创作倾向 ,总把审美创造的伟大社会作用放在首位 ;审美创造内涵的无限丰富性 ,决定审美创造陶冶作用的普遍性和多义性 ;作家、艺术家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口号 ,剥夺了审美创造内涵的无限丰富性和普遍性 ,论述了审美创造效果的丧失与发挥
刘秀兰[5]2000年在《卢卡契论第1信号系统与审美心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卡契关于第1信号系统与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他对巴甫洛夫困惑的突围,对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生理转化的认识,对不同审美创造个体的对比分析,以及对第1信号系统激发性综合在审美创造中的特殊意义和功能的阐明上。
王钦峰[6]2006年在《福楼拜与现代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福楼拜研究在欧美学界日益成为显学。然而在国内外学者尤其是欧美学者持续使用社会历史与道德批评、意识批评,和以形式主义为基本导向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批评模式对福楼拜作品进行剖析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把福楼拜与现代思想、现代文化及其所凝聚的现代性价值观或西方理性主义价值体系的关系当作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来把握,这是一百五十年来福楼拜批评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的和根本的缺陷。本研究在融合上述诸批评视野的基础上,重点以现代哲学和文学思潮、当代批评理论、现代性反思理论为学术背景,探讨福楼拜与西方现代主流思想,包括斯宾诺莎主义、萨德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突显福楼拜在现代社会、现代知识体系、现代文化以及自然、性别、历史和艺术等各方面问题上所形成的思想面貌及其特征,充分发掘福楼拜在现代语境中所显示的多重意义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研究认为,在现代的早期思想传统和福楼拜以前的文学传统中,福楼拜接受了斯宾诺莎主义和萨德主义的显着影响,这两股思潮在较大程度上助长了福楼拜作品的非道德化倾向。在所有的哲学思想中,福楼拜对斯宾诺莎主义最为迷恋,以致晚年的福楼拜仍对斯宾诺莎着作爱不释手。福楼拜不仅通过友人普瓦特万和通过对斯宾诺莎着作的阅读,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斯宾诺莎的思想,而且把斯宾诺莎主义当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来使用,并通过一系列作品对斯宾诺莎的主要哲学观进行了或明或暗的表达,同时它也影响到了福楼拜所提出和使用的关键性艺术原则。斯宾诺莎对于世俗神学的怀疑,以及他对于《圣经》、上帝、自然、魔鬼、善、恶、目的论等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均在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布瓦尔和佩库歇》等重要作品中留下了显着的印迹;而斯宾诺莎主义对于福楼拜艺术原则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它为其非人格化的艺术原则提供了思想根基,即要求作者放弃任何个人成见,以泛神论的方式进入世界和作品内部,以与自然和人物在本性、思想和感情上融合为一。而作为涌动于启蒙时期的一股另类的、反理性的文学潜流和文化现象,以本能欲望的无限放纵、心灵的谵妄、欲望的疯癫和能够体现恣纵放荡的各种罪行的欲望几何学为特征的萨德主义,也给福楼拜的生活和作品造成了显着影响。福楼拜自幼崇拜萨德侯爵并详细拜读过他的作品,这种趣味滋养了福楼拜的那种对于压抑的西方文明具有颠覆意义的反常人格,使其形成了逃离西方现代理性规范、放纵自己的反文化的怪异的性兴趣、避讳和反感学界关于他的作品具有萨德式趣味的指控的价值取向;同时使其背离固有的异性恋规范和常规性态,形成了窥淫癖、观腐癖、恋粪癖、虐待狂、受虐狂和潜在的同性恋等多种性态取向。这种反理性、反文化的价值和性态取向,在福楼拜的书信、游记和一系列作品中均有显着表现。本研究认为,在福楼拜生活并创作于其中的十九世纪欧洲历史文化语境中,福楼拜对于流行于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涵盖历史主义追求在内的几乎欧洲所有的历史思想,都采取了独立冷静的态度和自由对话、平等交涉的立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误解了福楼拜与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实际上,一方面,他在不伤及艺术特质的前提下主动接受科学的有益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对科学的发展、科学的体系进行了理智的反思,尤其对独尊自然科学、贬低甚至否定非科学主题价值、以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科学主义信念的盛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评。福楼拜认为,科学入诗和艺术家对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处理只应当在确保不以科学模式取代艺术特性或伤害艺术美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手段只能够充当艺术美本体的器用部分;反对将融合了主观性介入的艺术观察与机械论的科学观察相等同;反对按照原子论和机械论的观点、方式去理解文学;反对那种在文学中肆意搬演科学的语言、原理和结论的科学主义的狂妄野心;反对文学创作中的生物学、实证主义和科学实验崇拜;反对左拉等人的自然主义文学追求和泰纳的自然主义美学体系,同时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自然主义真实神话的虚妄。在文学创作中,福楼拜成功地规避了生物科学霸权、文学生物主义、生物学实验、语言和结论对于自己作品的影响,而在文学创作之外,他对十九世纪初已经渐趋繁荣的生物科学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批评意见。他之所以推崇毕夏和卡巴尼斯,乃是因为他们在自然科学方法挂帅的时代里,仍然保持了人类精神分析领域中内省方法的独立性;相应地,他之所以将孔德的实证主义形容为致命的愚蠢和滑稽、丑怪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它企图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统一一切学科领域。除了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对于科学体系和世俗科学主义的态度之外,《布瓦尔和佩库歇》是展示、批判和揭发科学普遍主义之害的最完善作品。在与文学和科学领域的各种科学主义进行交涉的过程中,福楼拜形成了自己的有机论世界观和诗学观念。在历史方面,当时盛行于法国和欧洲的一些主流历史思想也往往与科学主义存在血脉联系。除了德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维科和本国的米什莱等人对福楼拜的历史思想有过积极影响并得到后者赞赏外,启蒙主义、实证主义、圣西门主义、其它各种乌托邦学说,以及文学中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在法国粉墨登场,它们的线性时间观、历史观、历史乐观主义、历史决定论和历史普遍主义受到了福楼拜的严厉批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在书信和作品中对乌托邦社会主义所作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乌托邦社会主义成了一种宗教性话语和属于中世纪的一幅面孔;它们的共同特征被表述为痛恨自由、痛恨法国大革命、哲学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排斥;同时,乌托邦社会主义也成了现代专制、反自然和心灵死亡的代名词;在艺术观上,文学的社会主义使命则被福楼拜表述为一种现代癫狂。在福楼拜那里,反抗社会主义与反抗资本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反抗现代性和反抗历史终结论的一种表现。在历史观上,福楼拜与德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维科和本国的米什莱有较多亲和之处,即重视不同民族历史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反对本质主义、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历史观;反对将历史视为一种有规律和有目的的存在;反对通过历史的文学表现来表达作家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个人观点或者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的做法;否认绝对的历史真实之说;强调历史与人的本体论关系,认为历史的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体,相信历史只有凭借主体的同情或移情才能获得认识;主张将历史非理性化和情绪化等。除了《布瓦尔和佩库歇》对以上历史观有过表达之外,《萨朗波》及其创作过程是福楼拜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十九世纪末以来,福楼拜陆续与各种新的文学批评观和一系列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发生了共鸣,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目。除了认可福楼拜在形貌特征上与现实主义相符合之外,本研究挖掘了埋藏在福楼拜作品中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基质,阐述了他为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艺术的自律所作的一系列贡献。福楼拜作品的现代性在内容层面的表现,是它表达了现代社会的愚蠢、堕落、缺乏深度和充满陈词滥调这一独特的主题意蕴,透露出福楼拜自幼年起就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颓废意识。形式层面则表现为"述说虚无"方案的设计、主题的虚无化、行动的枯竭、风格的独立、作者-叙述者的退出,以及限制和变化的视点、自由间接话语、未完成时态、对位法的使用、叙述言路的中断等诸多方面。福楼拜诗学和作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意义的不确定、附件的过剩、能指的游戏、所指的后退,对于真实的神话、确定的结论和历史本质主义的消解,以及反讽、戏拟、辞典和百科全书写法的使用等诸方面。福楼拜的诗学和艺术对于以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罗伯-格里耶等为代表的各语种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研究的理论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首次以专着的形式,采用历史主义方法,较完整地阐述了现代语境下福楼拜思想系统的特异性,为学界奉献出一个作为思想家而存在的全新的福楼拜形象。一个半世纪以来,福楼拜一直作为纯粹的艺术家而闻名于世,而思想家福楼拜则一直默默无闻,他的思想一直没有被学界系统发掘出来。当代关于福楼拜所作的一系列着名的和艰苦的研究,包括萨特和乔纳森·卡勒等人的大部头专着,基本可归入心理和艺术等层面的研究。而在福楼拜研究的文化转向中,巴赫金、萨义德和玛丽·奥尔等人的研究要么是随感性的和不系统的,要么就是仅局限于东方学和性别的视角。这些研究均没有有效地把福楼拜与西方现代思想、现代科学和历史文化及其所凝聚的现代性价值观当作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来把握,因而也不可能准确、系统地把握福楼拜的思想整体。笔者在融合各种批评视野的前提下,以历史主义为基本方法,把福楼拜的思想放到西方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分析,将其与能够体现现代性价值追求的西方现代主流思想相勾连,从而有效地在法国文学中挖掘出了一位足以与英国的布莱克和俄国的托尔斯泰等相比肩的、反对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思想者形象,填补了福楼拜研究和法国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二、在论题范围内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新观点,有效地解决了与论题相关、同时又在福楼拜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难题。本研究澄清了福楼拜与斯宾诺莎以来多种主流思想的复杂关系,其中,福楼拜与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关系亟需学术界加以澄清,因为其中不仅涉及到许多误解,更涉及到福楼拜对于现代世界的根本态度问题。带着上述问题,经过对于福楼拜书信、作品、游记等多种文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如:福楼拜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法国传人,是泛神论者、艺术灵知主义者和艺术隐身论者,同时也是潜在的萨德主义者、性倒错者和道德败坏者;在与十九世纪思想的互动对话中,福楼拜成为相对主义历史主义的拥护者,艺术、思想和知识领域内科学主义的执疑者,纯艺术的守护者,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对者,西方现代化进程的逃避者,现代开放社会和社会主义的敌人,不合时宜者,历史决定论、历史目的论和历史理性主义的挑战者,以及古代专制体制和东方价值的维护者;在艺术思想上,福楼拜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合体,是十九世纪末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启蒙者和先驱,等。以上多数观点都是由笔者首次提出并得到系统论证,部分观点虽系西方学者首次提出,但本研究却在批评这些观点的偏颇和吸收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对福楼拜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了更客观、更辩证的分析说明,摆正了福楼拜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而且首次系统梳理了他对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在阐述这些观点的同时,笔者指出和辨析了学术界在福楼拜非个人化原则的使用、非道德化的追求、科学方法借鉴的限度、福楼拜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关系等许多方面所存在的误解。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梳理百余年前福楼拜关于现代世界所发表的思想见解,有助于人们看到历史上的作家与文学对于人类社会、人类历史所承担的道义责任,从而促使有识之士在当前的脱魅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维护前现代文化传统、纯艺术、人文精神、自然和多元历史的存在价值。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世界潮流面前,国内外思想界对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启蒙、现代性、现代价值至上论、工具理性和现代文明的价值与弱点的反思一浪高过一浪,本研究所做工作的现实目的,即在于挖掘这一反思传统的早期形态,以求得人文传统份量的不断扩大,制衡当前背景下物质与技术的盲目发展。
海岸[7]2013年在《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新诗的译介起步晚、影响弱,却也经历了中国古诗从欧洲英伦传入美国的相似历程,在近二十年间获得迅速的发展,可被归入西方对中国诗歌译介从《玉山》到《玉梯》的文化传统。成功的诗歌译本往往离不开中外诗人间的真诚合作,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所呈现的形象,体现了译者
梅景辉, 冯砚茹[8]2017年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并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现代性的语境出发,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并探析其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路径。
郑佳[9]2019年在《套用的哲学观——I.A.瑞恰慈文论中的“中庸”之再考证》文中指出英国文艺理论家I.A.瑞恰慈通常被认为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均衡与和谐的批评观。不过,深入剖析瑞恰慈的批评文着可以发现,尽管他经常引用中国古代文化典故和名言语录佐证其理论观点,但他的“中庸”思想实际上更多来自西方哲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本文将从西方学术视角审视瑞恰慈的批评文论,从他提出的“综感”“冲动平衡”和“包容诗”等具有显着中庸色彩的核心概念入手,论述瑞恰慈的“中庸”虽然借鉴了中国文化,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哲学、英国浪漫主义诗学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融合与重述,进而反观瑞恰慈在中庸问题上“以西释中”的策略。
乔什·马修斯, 刘佳[10]2018年在《《叁块广告牌》影评》文中指出该片的标题非常普通,题目中的每个字都恰如其分。该片可以称得上年度最佳影片之一。如果你像我一样,也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崇拜者,你可能会发现这部影片也可被归入十年来最佳影片的行列。诚然,影片《叁块广告牌》的前半部分并不十分惊艳。这部电影所呈
参考文献:
[1]. 卢卡契论作家创作[D]. 张顺安. 郑州大学. 2004
[2]. 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笔谈[J]. 佚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3]. 比较视野中的卢卡契与胡风文艺思想[D]. 张晨阳. 扬州大学. 2003
[4]. 卢卡契论审美效果的丧失与发挥[J]. 刘秀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5]. 卢卡契论第1信号系统与审美心理机制[J]. 刘秀兰. 人文杂志. 2000
[6]. 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 王钦峰. 四川大学. 2006
[7].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J]. 海岸. 东方翻译. 2013
[8]. 意识形态话语权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视角[J]. 梅景辉, 冯砚茹.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
[9]. 套用的哲学观——I.A.瑞恰慈文论中的“中庸”之再考证[J]. 郑佳. 中国比较文学. 2019
[10]. 《叁块广告牌》影评[J]. 乔什·马修斯, 刘佳. 世界电影. 2018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福楼拜论文; 科学主义论文; 布瓦尔和佩库歇论文; 艺术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文化论文; 艺术批评论文; 文学论文; 胡风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