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章明[1]2009年在《磁性高温超导体RuSr_2Gd_(1.4)Ce_(0.6)Cu_2O_(10)与RP型材料Sr_3Fe_(2-x)Ru_xO_7的物理性质研究以及电子型超导体SCCO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过渡金属氧化物是凝聚态物理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包含了丰富而奇异的物理现象,如铜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锰氧化物的巨磁电阻等等。由于这些奇异的现象中蕴涵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利用将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些奇异的现象背后的本质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理论,因而,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在本论文中,我们对Ru基磁性高温超导体RuSr_2Gd_(1.4)Ce_(0.6)Cu_2O_(10)和Ruddelsen-Popper型化合物Sr_3Fe_(2-x)Ru_xO_7的输运性质、磁性质以及其他受到关注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部分研究结果已在J.Appl.Phys.,SolidState Commun.等杂志上发表,还有部分成果正在整理发表中。本论文分为六章,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对人们对于高温超导电性的认知现状和最新的一些研究方法做了一个全貌性的介绍。虽然也不尽完整,但应该使读者能够对高温超导电性得到一个大概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利用最新研究手段得到一些研究成果.而且我们也对这些高级的研究手段做了一些介绍,比如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中子散射技术等。第二章中我们对Ru基磁性高温超导体做了一个背景介绍。这一部分中我们对以前其他工作者做的重要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对比分析了Ru基磁性高温超导体两个体系Ru-1212和Ru-1222的各方面性质和研究进展。重要的是,在这一章中我们引出了很多以前研究上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结果以及尚未得到明确结论的问题,以作为我们工作的方向和研究重点,接下来的两章我们主要通过各种测量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第叁章题为“RuSr_2Gd_(1.4)Ce_(0.6)Cu_2O_(10)的制备和超导电性稳定性研究”。首先介绍了我们制备RuSr_2Gd_(1.4)Ce_(0.6)Cu_2O_(10)的过程以及对样品各方面的表征。由于Ru基高温超导体的体超导电性经常表现出对环境的严重的依赖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第四章题为“RuSr_2Gd_(1.4)Ce_(0.6)Cu_2O_(10)的磁性质、输运性质和超导态性质的研究”。我们一开始对于Ru离子的自旋态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对磁性质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结论.我们进一步通过热导的磁场效应研究了和分析RuO-2层内的电子对输运性质的影响和贡献。在这一章最后一部分我们探讨了Meissner态和自发涡旋态的存在状况。第五章题为“Ruddlesdcn-Popper型化合物Sr_3(Pe,Ru)_2O_7体系的磁性质和输运性质研究”,这是我们较早的一些工作。该体系为对Mott绝缘体的一种掺杂,我们对于Ru掺杂对该体系的结构、输运性质以及磁性质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一定的认识.第六章主要讲述了我们对于电子型掺杂超导体Sm_(2-x)Ce_xCuO_4材料的制备条件和退火条件的探索,以对电子型超导体的各种特性进行研究。从实验结果看,这些材料的制备条件已取得一些结果,而退火条件需要进一步摸索,而各方面的物理性质需要小组继续进行研究。
龙俊[2]2015年在《内含Gd~(3+)超级富勒烯及其醇化物的分离、表征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分离提纯得到的内含Gd3+超级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富勒醇进行表征及相关功能的研究。对内含Gd3+超级富勒烯进行了TEM、TEM-EDS、元素分析、FSEM、FT-IR、拉曼光谱表征和吸波性能的功能研究。同时通过对制备、分离提纯得到的内含Gd3+超级富勒醇进行AFM、核磁共振、XPS、紫外光谱、红外、荧光光谱分析及其重要的相关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每一个六元环由6个六元环包围,所有的六元环重复交替形成巨大的碳笼分子结构,并发现有双层结构的内含Gd3+超级富勒烯。该内含Gd3+超级富勒醇13C NMR化学位移为168.54 ppm,1H NMR化学位移为3.44 ppm,显示出高度羟基化内含Gd3+超级富勒烯巨大碳笼完整的骨架结构没有因此发生改变,并且使轨道上的电子受到的束缚力发生改变从而在荧光光谱中有自吸收现象。FT-IR表明内含Gd3+超级富勒醇与内含Gd3+超级富勒烯分别跟二茂铁固相反应有化学键结合。内含Gd3+超级富勒烯的反射损耗效果会随着厚度增大而增强,在不断变化的电场环境将电磁能过渡转化为热能,影响了电磁参数然后作出改变,一定频段内其电磁波转换损耗为从电损耗逐渐向磁损耗方式为主。生理环境下,采用了重要的光谱法、伏安曲线电化学法、粘度法、Scatchard经典实验原理、热力学方法理论分别对内含Gd3+超级富勒醇与ct-DNA及功能蛋白BSA的作用模式进行研究。与ct-DNA作用其相应的热力学常数ΔrSm?=8.38J·mol-1·K-1,ΔrHm?=-3.04×104 J·mol-1,ΔrGm?298.15K=-3.29×104 J·mol-1。A、T、C、G对内含Gd3+超级富勒醇选择性:G:18.36%;C:19.20%;A:19.56%;T:17.15%。推导出其结合方式是沟渠作用、静电吸引的经典作用方式。BSA与内含Gd3+超级富勒醇作用驱动力来源于焓驱动,证明内含Gd3+超级富勒醇与BSA发生了明显地反应,且BSA与内含Gd3+超级富勒醇反应过程为动态猝灭,表明BSA分子跟内含Gd3+超级富勒醇分子作用含有范德华力与氢键。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证明单独内含Gd3+超级富勒醇的自由基清除效率是较好的。
安玉蓉[3]2014年在《稀土Gd掺杂FeCo薄膜的结构和磁性》文中指出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电磁器件向小型化、高频化方向的发展已成必然,所以进一步提高磁性器件工作频率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为了更好的使用软磁材料,具有良好的高频性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高的饱和磁化强度(Ms)、高的磁导率μ、高的电阻率ρ和较大的磁各向异性场HK,以使得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共振频率,都是良好性能的体现。已有的研究发现,铁钴基软磁薄膜具有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并且在宽频带范围,也有高的磁导率,因此,铁钴基软磁薄膜材料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而掺杂稀土元素可以很好地提高该软磁薄膜的磁导率,并且共振频率得到明显提升,从整体上提高了材料的高频软磁特性。本文使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通过改变不同的制备工艺参数,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一系列Cu/FeCoGd/Ta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微结构进行分析;使用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仪(EDS)获得样品成分;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了样品的表面形貌,使用磁力显微镜(MFM)测量了样品的微区磁畴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获取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宏观磁性;而利用短路微带线法对样品的高频特性以及高频磁导率进行了分析。从而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对于相同磁性层厚度的Cu/FeCoGd/Ta薄膜,较小的溅射功率有利于生成细小的晶粒,感应出更强的面内单轴磁各向异性;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样品中的FeCo晶粒尺寸不断增大,Gd含量不断减小,这表明,Gd元素的掺杂可以细化FeCo的晶粒。VSM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FeCoGd薄膜的面内磁各向异性场不断减小,矫顽力不断增大,样品的面内单轴磁各向异性逐渐变差,并最终转变为垂直磁各向异性。并且,FeCoGd薄膜的磁性不仅与其晶粒尺寸有关,而且与样品中的Gd含量有关,当Gd含量非常接近FeCoGd薄膜的磁化补偿点时,该样品具有非常小的饱和磁化强度。(2)通过对具有面内单轴各向异性的典型FeCoGd薄膜样品的磁化反转机制的研究得知,若外加磁场在易轴附近,其磁化反转机制为畴壁成核或者畴壁钉扎,而若外加磁场在难轴附近时,其磁化反转机制为一致转动。(3)由可知,如果一种材料具有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较大的各向异性场,则该材料可以获得很好的高频性能,对于该薄膜,样品具有较大的面内各向异性场和高的饱和磁化强度,样品共振频率也较大,因此,在高频器件得以使用。(4)不同溅射功率的Cu/FeCoGd/Ta薄膜样品,具有不同的低温磁特性,在本实验中,只有溅射功率为10W的FeCoGd薄膜样品出现了低温自旋重取向现象,这与样品成分有关,由于该样品的Gd含量接近磁补偿点,它的饱和磁化强度非常小,所对应的垂直于膜面的退磁场也最小,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磁化强度不断减小,退磁场也不断减小,所以该样品在实验温度下会出现自旋重取向转变。(5)薄膜厚度对其磁性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大,矫顽力逐渐增大,样品的软磁性能变差,当薄膜的厚度t大于一个临界厚度tc时,薄膜样品就会出现从面内单轴各向异性向弱的垂直各向异性的自旋重取向转变,我们认为垂直各向异性产生是由于垂直于膜面的柱状结构形成的形状各向异性而导致的。反之,若样品厚度低于临界厚度时,即可获得具有良好面内单轴各向异性的软磁性材料。
李云娜[4]2014年在《Ce(Ⅲ)、Gd(Ⅲ)和Nd(Ⅲ)在离子液体中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CeCl_3、GdCl_3和NdCl_3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机理,在氯化咪唑(bmimCl)和四氟硼酸咪唑(bmimBF_4)离子液体中考察了Ce(III)、Gd(III)和Nd(III)在铂(Pt)和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恒电位沉积分别获得了含铈、钆和钕元素的薄膜镀层。(1)在363K时,采用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计时电位法等电化学方法,应用Pt电极和GC电极研究了CeCl_3在bmimBF_4和bmimCl两种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行为,计算了Ce(III)在离子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等动力学数据。Pt电极上,Ce(III)在bmimBF_4和bmimCl两离子液体中均被还原为Ce(II);GC电极上,Ce(III)在bmimBF_4离子液体中可以被还原到Ce(0),而在bmimCl离子液体中CeCl_(3(s))与bmimCl中存在的大量的Cl~-反应形成[CeCl_6]3-,之后被氧化为[CeCl_6]~(2-)。采用恒电位电沉积法在金属铜电极表面获得了含铈元素的薄膜镀层,并用SEM和能谱分析了镀层表面形貌和元素含量。(2)在363K时,采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以及计时电流法等方法,以Pt电极和GC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GdCl_3在bmimBF_4和bmimCl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行为。Pt电极上,Gd(III)的还原电位分别为-0.35V和-0.52V;GC电极上,Gd(III)只能在bmimBF_4中于-2.28V电位处被还原为Gd(0)。计算了Gd(III)的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等数据,经恒电压沉积获得了含钆元素的薄膜镀层。(3)在363K时,以Pt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Nd(III)的电化学行为。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确定了Nd(III)在bmimBF_4中的还原电位;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NdCl_3在bmimCl中的Pt电极上电极过程,Nd(III)在-0.4V处被还原为Nd(II)。计算了Nd(III)在bmimCl和bmimBF_4两种离子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并在铜电极上进行了钕元素的电沉积探索。
肖素芬[5]2005年在《Gd基合金晶体学、磁学、磁热性能及固溶强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综述了室温磁致冷材料的最新进展,用热力学原理结合磁制冷样机的要求对室温磁致冷材料进行了全面评估,得出纯金属Gd做制冷工质与金属间化合物相比仍有不少优势。针对Gd比较软,不能满足制冷样机对制冷工质材料的特殊要求,即既要有大的磁热效应,又要有较高的强度,采用合金化的方式,对Gd进行改型,欲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在工程方面,通过对Gd的合金化,找到既具有大的磁热性能又具有较高强度的Gd基合金的化学成分。第二,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不同元素进入Gd中,对Gd的晶体学、磁性能、磁热性能是否有影响,影响规律是什么?材料的磁性能的改变与微观的电子结构有何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Gd基合金在工程上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围绕以上两个目的,本论文展开研究工作,采用超导样品磁强计及实验室自制的绝热温变直接测量装置测量材料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居里温度、磁热性能,用XRD,XPS手段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用维氏硬度计测量材料的显微硬度,得到以下具有工程意义和基础研究意义的结果: 1 设计了7个系列的二元Gd基合金,系统地研究了La、Ce、Pr、Nd、C、Y、Dy7个元素对Gd的机械强度、磁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找到了在室温既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又具有可与纯Gd比拟的磁热性能的合金的最佳成分,在工程上具有重要意义。 2 系统地研究了La、Ce、Pr、Nd、C、Y、Dy对Gd在晶体学、磁性能方面的影响。 在晶体学方面,对合金元素在晶体中的占位,研究发现当合金元素固溶进入Gd的晶格中,La、Y、Dy在晶体中的分布为随机的,而Ce、pr、Nd、C则
王世洪[6]2015年在《氧含量对层状钴氧化物LnBaCo_2O_(5+δ)(Ln=Nd,Gd)电磁学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层状钴氧化物Ln Ba Co2O5+δ(Ln表示稀土元素)具有许多丰富的物理现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关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重点研究对象。其中δ变化导致氧离子及其空位在Ln Oδ层中有序排列。本文利用固相法合成了系列Ln Ba Co2O5+δ多晶样品,通过XRD表征证明其为纯相,并通过不同条件的热处理得到了不同氧含量的Nd Ba Co2O5+δ(Ln=Nd,Gd)样品。本文采用改进的碘量法精确测定样品氧含量,对系列Ln Ba Co2O5+δ(Ln=Nd,Gd)磁化强度及电阻率曲线进行了测试并作出分析。本文通过改进碘量法精确测定了系列Ln Ba Co2O5+δ样品的氧含量,结果显示相同合成条件得到的样品Ln3+半径越大其δ值越大;不同条件的热处理实现了Ln Ba Co2O5+δ氧含量的广泛调节。系列Gd Ba Co2O5+δ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M(T)表明在Ln Ba Co2O5+δ材料中广泛存在连接发生的PM-FM-AFM转变,Gd Ba Co2O5.48磁化曲线居里—外斯拟合结果符合Co3+离子处于低、中间自旋态的数量比为1:1的理论分析,Co3+两种自旋态正好对应着交替排列的Co O5、Co O6两种不同配位环境。样品磁化强度ZFC和FC曲线明显分叉说明其具有热磁不可逆性,但未表现出自旋玻璃态的磁学特征。样品TN受温度、磁场及δ显著影响,表明FM-AFM转变是由磁性钴离子自旋有序阵列间重新相对取向的变磁性转变;Gd Ba Co2O5+δ样品TN随δ变化无明显改变,表明FM有序主要来自磁性Co3+间超交换作用。样品δ值在0.5上下变化导致Co2+/Co3+、Co3+/Co4+混合价态,形成不同磁相互作用的微小尺度区域将显着影响样品的磁性转变特征。Nd Ba Co2O5+δ样品磁性转变温度等特征与Gd Ba Co2O5+δ样品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Ln3+改变磁性钴离子间交换作用键角键长及影响氧离子分布形成相分离等原因导致。氧含量靠近δ=0.5的样品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曲线斜率在TC以上发生类似金属—绝缘体转变,但变化幅度很小。系列Ln Ba Co2O5+δ样品低温下电阻率服从VRH模型,表明样品中载流子通过定域态间的跳跃实现传导。样品中氧含量δ>0.5掺入空穴显着减小电阻率;而样品中由于电子掺杂可能形成微观绝缘态及自旋阻塞等原因,导致δ<0.5时低温电阻率反而增大。
冯再[7]2005年在《(Gd_(1-x)R_x)_5Si_4(R=Dy、Ho)系列新型磁制冷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室温附近的磁制冷材料,本文对(Gd_(1-x)Dy_x)_5Si_4(x=0.1、0.2、0.3、0.35) 和(Gd_(1-x)Ho_x)_5Si_4(x=0.05、0.15、0.25)系列合金的晶体结构、居里温度、磁熵变、磁相变和绝热温变进行了研究。室温粉末X 衍射分析发现该系列合金仍保持Gd_5Si_4 的Sm_5Ge_4 正交型结构,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计算发现合金晶格常数随着x 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样品M-T 磁化曲线测量结果表明:居里温度Tc 在336K~260K 连续可调,改变R 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的居里温度Tc;Tc 近似呈线性变化,由此得出估计(Gd_(1-x)R_x)_5Si_4(R=Dy、Ho)的Tc 的计算公式.样品的M-H 曲线分析得出:在居里温度附近样品的磁特性符合二级相变规律,并且在较低磁场下(<20kOe) (Gd_(1-x)R_x)_5Si_4(R=Dy、Ho)系列合金在居里温度附近具有磁热效应,且磁熵变值较大。利用自制的绝热温变测试数据自动控制分析系统测量得到的样品的最大绝热温变值略低于Gd_5Si_4的值,但是,样品的绝热温变与温度关系曲线是较宽的人字状峰,其峰比Gd_5Si_4宽。虽然本实验研究的样品其磁熵变|ΔSM|都比纯Gd 低,比Gd_5Si_4的值稍低,但是其居里温度可以通过调节Dy 或Ho 的含量进行简单调节,并且样品中不含贵金属元素Ge,大大降低了成本;在较宽的温度低场下具有较大的磁熵变值和绝热温变值从而使其适合于被制成梯度功能复合材料。以上工作表明
熊月龙[8]2016年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电解质Ce_(0.8)Re_(0.2)O_(2-α)-BaCe_(0.8)Re_(0.2)O_(3-δ)(Re=Sm,Gd,Y)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可以直接地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因其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电解质作为SOFC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输出功率。由于在高温下,单电池组件稳定性下降,材料成本高,因此开发中温条件下具有良好性能的电解质材料十分必要。本论文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摩尔比为1:1的复合电解质Ce0.8Sm0.2O1.9-BaCe0.8Sm0.2O2.9(SDC-BCS),研究研究SDC-BCS复合电解质两相分布的均匀性对晶界电导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成分的复合电解质SDC-BCS和不同元素掺杂的CeO2基-BaCeO3基复合电解质的XRD、SEM、电导率及单电池性能,探讨相成分对SDC-BCS复合电解质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掺杂元素对CeO2基-BaCeO3基复合电解质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复合电解质材料。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复合电解质SDC-BCS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复合电解质的SDC和BCS两相分布的更加均匀;复合电解质中SDC和BCS的相界能够为质子和氧离子提供传输通道,有利于晶界电导率的提高;两相分布的越均匀,晶界电导率越高;基于一步法制备的复合电解质SDC-BCS制作的单电池,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对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成分复合电解质SDC-BCS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DC含量的增加,复合电解质SDC-BCS的晶粒尺寸增大、电导率提高。不同成分的复合电解质制备的NiO-SDC-BCS|SDC-BCS|LSCF-SDC-BCS单电池的功率密度随着SDC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SDC:BCS的摩尔比为9:1时,其单电池700℃的最大功率密度为550mW/cm2,是单电池NiO-SDC|SDC|LSCF-SDC最大输出功率的3倍。对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CeO2基与BaCeO3基摩尔比为7:3的不同元素掺杂的CeO2基-BaCeO3基复合电解质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双元素掺杂的复合电解质SDC-BCY、GDC-BCY、GDC-BCS较单元素Sm掺杂的复合电解质SDC-BCS的晶粒尺寸小,其中GDC-BCY的晶粒尺寸最小;复合电解质GDC-BCY表现出较高的晶界电导率和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700℃下NiO-GDC-BCY|GDC-BCY|LSCF-GDC-BCY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458m W/cm2。
王明鹤[9]2008年在《Tb基Gd基非晶合金热稳定性和介电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等实验手段以及对77K以上磁化率和电阻的测量;;系统的研究了两种系列的Tb基和Gd基非晶合金Tb_(53)Al_(24)Co_(20)Zr_3、Tb33Er22Al25Co_(20)和Gd_(53)Al_(24)Co_(20)Zr_3、Gd_(33)Er_(22)Al_(25)Co_(20)的热稳定性和介电性能等物理性质。采用单辊急冷法制备非晶薄带;;运用SEM对Tb_(53)Al_(24)Co_(20)Zr_3、Tb_(33)Er_(22)Al_(25)Co_(20)和Gd_(53)Al_(24)Co_(20)Zr_3、Gd_(33)Er_(22)Al_(25)Co_(20)非晶薄带进行贴辊面、背辊面以及条带断面的观测;;没有发现晶体相的出现。采用XRD进一步确定样品非晶结构;;连同DSC实验结果;;共同确定了样品宏观上的非晶结构本质。运用DSC手段对样品进行热稳定性的测量发现;;Tb基非晶的过冷液相区比相应的Gd基非晶略宽;;即Gd基非晶合金在吸热后具有更强的晶化趋势;;稳定性更差。对样品进行磁性和交流磁化率的测量发现;;Tb基非晶样品Tb_(53)Al_(24)Co_(20)Zr_3在77K时表现为顺磁性;;而Gd基非晶样品Gd_(53)Al_(24)Co_(20)Zr_3在此温度下却表现为铁磁性;;其居里温度约为93K。对样品进行低温电阻测量;;发现Tb_(53)Al_(24)Co_(20)Zr3、Tb_(33)Er_(22)Al_(25)Co_(20)和Gd_(53)Al_(24)Co_(20)Zr_3、Gd_(33)Er_(22)Al_(25)Co_(20)均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系数;;通过电阻温度曲线拟合手段得出各样品低温电阻的贡献主要来源于衍射模型、Mott s-d电子散射、双能级散射(TLS)、局域自旋涨落(LSF)等;;并计算了在各温区双能级散射(TLS)、Ziman-Evans衍射模型对Tb、Gd基非晶合金电阻的平方相和线性相贡献系数。
刘敬旗, 庄应烘, 钟夏平, 潘顺康, 杨昭[10]2000年在《R_E-Ni-Ti(R_E=Dy,Gd,La,Pr)叁元系合金相图等温截面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用X-射线衍射方法,结合差热分析,光学显微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和电子能谱分析等技术,研究了R_E-Ni-Ti(R_E=Dy,Gd,La,Pr)叁元系合金相图的五个等温截面。Dy-Ni-Ti叁元系相图773 K等温截面由14个单相区,25个两相区和12个叁相区组成。在773 K下,Ti在Ni,Dy_2Ni_(17),DyNi_5,Dy_2Ni_7,DyNi_3,DyNi_2.Gd_2Ni,GdNi_5,Gd_2Nil_7,PrNi_2,PrNi_3,Pr_2Ni_7和PrNi_5等相中的最大固溶度分别约为7.5 at%,5.0 at%,3.5 at%,2.0 at%,3.0 at%,4.0 at%,2.5 at%,3.0 at%,3.0 at%,2.5 at%,1.5 at%,1.0 at%和2.0 at%Ti。Gd-Ni-Ti叁元系相图773 K等温截面,由13个单相区,23个两相区和11个叁相区组成。La-Ni-Ti叁元系相图673 K等温截面由14个单相区,25个两相区和12个叁相区组成。在673 K下,Ti在Ni,LaNi_5,La_2Ni_7,LaNi_3,La_7Ni_(16),和La_2Ni等相中的最大固溶度分别约为6.0 at%,2.5 at%,3.0 at%,32 at%,3.2 at%和3.5 at%Ti。Pr-Ni-Ti叁元系相图富Pr和富Ti部分573 K等温截面由6个单相区,9个两相区和4个叁相区组成。Pr-Ni-Ti叁元系相图富Ni部分773 K等温截面由9个单相区,15个两相区和7个叁相区组成。在各个等温截面上,都未观察到叁元化合物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磁性高温超导体RuSr_2Gd_(1.4)Ce_(0.6)Cu_2O_(10)与RP型材料Sr_3Fe_(2-x)Ru_xO_7的物理性质研究以及电子型超导体SCCO的制备[D]. 吕章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内含Gd~(3+)超级富勒烯及其醇化物的分离、表征和功能研究[D]. 龙俊. 西南科技大学. 2015
[3]. 稀土Gd掺杂FeCo薄膜的结构和磁性[D]. 安玉蓉. 兰州大学. 2014
[4]. Ce(Ⅲ)、Gd(Ⅲ)和Nd(Ⅲ)在离子液体中电化学行为研究[D]. 李云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5]. Gd基合金晶体学、磁学、磁热性能及固溶强化的研究[D]. 肖素芬. 四川大学. 2005
[6]. 氧含量对层状钴氧化物LnBaCo_2O_(5+δ)(Ln=Nd,Gd)电磁学性质的影响[D]. 王世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7]. (Gd_(1-x)R_x)_5Si_4(R=Dy、Ho)系列新型磁制冷材料的研究[D]. 冯再. 西华大学. 2005
[8].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电解质Ce_(0.8)Re_(0.2)O_(2-α)-BaCe_(0.8)Re_(0.2)O_(3-δ)(Re=Sm,Gd,Y)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熊月龙. 福州大学. 2016
[9]. Tb基Gd基非晶合金热稳定性和介电性能[D]. 王明鹤. 吉林大学. 2008
[10]. R_E-Ni-Ti(R_E=Dy,Gd,La,Pr)叁元系合金相图等温截面的研究[C]. 刘敬旗, 庄应烘, 钟夏平, 潘顺康, 杨昭. 第十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