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名栏·孙子研究】纪念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30周年专题
孙膑对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吴如嵩
(军事科学院,北京 100091)
摘 要: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孙,二人相差180年左右。孙膑对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治军、作战、后勤、地理等各个方面,其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关于制胜因素,他提出了“义”胜的观点,树立起正义战争必胜的理论;关于战争的根源,他明确指出利益的争夺是导致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孙膑“以战迎战”“以战止战”的观点较之孙武的“慎战”思想前进了一大步;关于战争的制胜条件,孙膑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理论,看到了战争潜力、民心向背、军事力量、军事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重要性。此外,他还讨论了孙武未曾涉及的战争控制问题,反对“数战”,认为“利胜者辱”。孙武及其《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和“武经冠冕”,孙膑则不愧为兵学亚圣。
关键词: 孙膑;孙武;军事思想;制胜;战争根源;战争控制
《孙膑兵法》自1972年在临沂汉墓出土之后,文物出版社曾出版过两种版本,一是1975年的30篇本[1],二是1985年编入《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的16篇本,本文依据的是16篇本[2]。
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孙,二人相差180年左右,孙武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奴隶制时代,孙膑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封建时代。这是两个社会形态有着巨大差异的时代,因而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关于《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齐国将军田忌有一个著名论述。公元前340年齐魏马陵之战后,将军田忌向孙膑询问大胜魏军的作战意图、作战部署、作战经过和战术运用,孙膑详细地做了回答。田忌听后,发表了一番鞭辟入里的评论:“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意思是说,“孙氏之道”产生、发端、植根于吴越,继承、发扬、传播于齐国。“孙氏之道”包括吴齐两孙子,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与罗琨先生曾有详细说明和论证[3]180-203,不赘。
战国末年,《韩非子·五蠹》说,“境内皆言兵,藏书孙吴之书者家有之”。[4]这里的“孙”当指孙武与孙膑的兵书,而“吴”则指吴起的兵书。
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亦把孙武与孙膑并称“孙子”,合为一传,作《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迁还明确指出:“孙子膑脚,兵法修列。”[5]孙武与孙膑各是一人,各有其书。
孙膑以上论述清楚地表明,对于战争胜负的条件,他更为广泛而具体地看到了战争潜力、民心向背、军事力量以及军事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仅仅看到“兵以利动”而未能进一步探究物质经济利益争夺是敌对双方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孙膑在《见威王》中从战争发展史的角度指出,神农伐斧遂、黄帝战蜀禄(涿鹿)、尧伐共工,直到“汤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意指武装镇压)”。历代明君贤相虽曾试图通过仁义礼让来调和矛盾,所谓“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见威王》),但是根本办不到,“故举兵绳之”,只能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
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早期的信息技术初步实现了变电站以及发电厂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我国电力信息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井喷的态势。电力信息化改变了原来仅仅局限于单机和单项目的信息化局面,开始朝着整体性、网络化以及综合性的方向迈进,由局部应用延伸到了全局应用,由单机运行延伸到了网络化运行,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现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所有电力企业经营、生产以及管理的重要战略目标[2]。
孙武的《吴孙子兵法》与孙膑的《齐孙子》同属兵权谋家,同是“孙氏之道”。令人遗憾的是,大约在东汉末年《齐孙子》失传,自《隋书·经籍志》开始不见于历代著录。东汉末曹操著《孙子略解》、三国吴沈友注《孙子兵法》一卷都已经不再标明吴孙子或齐孙子而直接称《孙子》或《孙子兵法》,自此以后的历代著录无不如此。
《孙膑兵法》的失传致使不少中外学者对孙膑其人其书提出种种猜测。令人高兴的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终于结束了聚讼1700多年的争论,孙武与孙膑各是一人,各有其书,这桩公案又回到原点,《史记》《汉书》的记载无可怀疑。
汉简《孙膑兵法》残损严重,1975年文物出版社辑本共30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记有“孙子曰”或“威王曰”,下篇无此等字样,疑非孙膑之书[1]。
无论是30篇本,或是16篇本,距《汉书·艺文志》所载89篇尚缺59篇。也就是说,《孙膑兵法》的内容原来是相当丰富的,可惜都失传了。现在从文献上尚能查到的也还有一些佚文。
笔者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退役复学高职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孙膑曰: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派,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其子弟,此十者,骑战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曰离合之兵也。[7]
战争既然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那么,面对敌人的侵略就只有一种选择,“不得已而后战”(《月战》),勇敢地拿起武器,以战迎战,以战止战。只有战胜敌人才能存亡继绝,避免生灵涂炭,从而实现“战胜而强立”(《见威王》)的目的。重战思想在《孙膑兵法》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这也与战国的时代特征正相吻合。
春秋时代,马不单骑,《孙子兵法》无一个骑字,更谈不上论述骑战。
又如,《太平御览》第282卷引《战国策》:“齐孙膑谓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伏其心,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弗言空辞,必将以实利以得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8]“攻心为上”的著名策略原来发明权应归孙膑,不是三国的马谡。《孙子兵法》也只是概略地提到过:“将军可夺心,三军可夺志”。
孙膑对其先祖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治军、作战、后勤、地理等各个方面,本文仅抽出五个方面的问题谈谈孙膑的新的建树。
第一,关于制胜因素,孙膑提出了“义”胜的观点。
猛一下子由无所事事的公务员转变为忙忙碌碌的打工者,工作节奏的骤然加快,令高潮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在经过几次老板炒他鱿鱼和他炒老板鱿鱼之后,高潮终于决定不打他娘的工了,自己做老板。对于创业的规划,高潮从打工那天开始,就一直在心里暗暗盘算。因为高潮发表过一些诗歌,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了,因此,他都是选择到一些杂志、网站做编辑,对这些身份不太明确的媒体的运作程序渐渐有所了解。甫一辞职,高潮就花了伍佰圆钱,请人做了一个名为“焦点调查”的网站,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孙子兵法》在战争性质的判定上有一个重要缺失,全书没有一个“义”字。传世本的《用间篇》虽然有“非仁义不能使间”一语,但早于传世本的银雀山汉简此句却作“非仁不能使间”,足证这个“义”字是后人所加。
春秋无义战,为了争霸只讲利,而在孙膑所处的战国时代倡扬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理论提出来了。孙膑明确指出:“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强者”(《见威王》),又说:“吾闻素信者,立义……”(《威王问》),从而树立起正义战争必胜的理论。
孙膑义战理论的提出,影响极为深远,其后的兵家大都加以弘扬。如《三略》指出:“夫以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9]又《吕氏春秋·禁塞》也明确写道:“兵苟义,攻伐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10]几千年的历史有力证明了战争的道义力量,战争的正义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第二,关于战争的根源,孙膑明确指出利益的争夺是导致战争产生的原因。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论坛”11月8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业国际合作与竞争力提升为主题,共同探讨产业国际合作的路径和模式,发出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倡议,发布《城市经济圈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第三,关于对待战争的态度,孙膑以战迎战、以战止战的观点较之于孙武的慎战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十分重视赢得战争的物质条件和主观指导。《孙子兵法》提出的“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以及“以镒称铢”的“称胜”理论是战争问题上的唯物史观。孙膑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作了更为系统、更为具体、更为全面的论述。《篡卒》篇从理论上做出了总结,重要的是两段话:
试验地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京韵青风景区,处于北山根城东区路家庄段,海拔2236m,平均气温5.3-5.6℃,年降水量340-400mm,土壤为栗钙土,含有大量羊脑石等,经测定土壤pH值为7.88—8.11,土壤含盐量为8.96%—11.23%。总体上表现出光照强、时间长,蒸发量大,土壤pH值高、含盐量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等特点。栽植前每公顷施入有机肥(羊粪)30m3、硫酸亚铁300kg,同时施入多菌灵45kg、毒死蜱颗粒剂45kg,做好土壤灭菌、灭虫处理,深翻20—30cm耙平、待用。
图1表示4个个体在等级制度下的连接拓扑图(因20个个体的拓扑图比较复杂,本文用4个个体简单理解下连接结构)。图2表示初始配置,其中起始点表示位置,箭头表示速度。图3—5分别表示噪音强度为1时的最终状态图、位移误差图和速度误差图。σ=1满足本文定理的条件,仿真结果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另外本文还给出了σ=5时的状态图、位移误差图和速度误差,分别如图6—8所示。表明当噪音值过大而不满足定理条件时,群集运动将不会发生,这从侧面验证了本文定理的正性。
第四,关于战争的制胜条件,孙膑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理论。
例如,《通典》第149卷兵二载:
在《孙子兵法》中,慎战的观点十分鲜明,主张“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11]。在这一点上,两孙子的看法是一致的,孙膑也认为“乐兵者亡”(《见威王》)。可贵的是,孙膑还进一步看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他说:“战胜,则所以在(保存)亡国而继绝世;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见威王》)。
恒胜有五:得主专制(国君赋予机断指挥权),胜。知道(战胜规律),胜。得众(得到民众拥护),胜。左右和(军队内部团结一致),胜。量敌计险(正确判断敌情,熟悉战场地形),胜。
兵之胜在于篡卒(经过严格挑选,并系统训练的部队),其勇在于制(科学的编制),其巧在于势(主动态势),其利在于信(信赏),其德在于道(道义),其富在于亟归(还胜急归),其强在于休民(休整军队,养精蓄锐),其伤在于数战(频繁作战)。
东汉班固就说得更明确了,他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的“兵权谋”条,首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颜师古注:“孙武也,臣于阖庐”。次列“《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颜师古注:“孙膑”[6]。
第五,关于战争控制。
《二泉映月》整首曲子的旋律都在客观上再现了中国人,特别是旧社会的中国劳苦大众的普遍含蓄的性格。华彦钧生活在群众之中,自小受到江南本土音乐的熏陶,长期接触地方戏曲,诸如这些都对他创作《二泉映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战争控制就是对战局的控制,对战争进程的控制。在战争控制问题上,《孙子兵法》没有涉及。孙膑则不然,他不仅看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贪求胜利之功)”(《威王问》),而且看到“其伤在于数战”(《篡卒》)。所谓“数战”就是频繁地作战,穷兵黩武,贪得无厌,无休无止。
当力控末端执行器工作于碰撞阶段时,工具头与工件表面由相离自由状态切换至接触受限状态,两者间易发生碰撞冲击,对工具头和工件造成损伤,降低加工质量,故要求力控末端执行器在碰撞模式下具有较好的柔性,减小碰撞冲击;而另一方面,当工作于贴合阶段时,力控末端执行器应具有较高频响以提高对异形复杂大曲率自由曲面加工或复杂零部件装配等连续接触式作业的精度、适应性和加工质量,这要求力控末端执行器在贴合模式下具有较大的刚度。因此,在保证合适的贴合刚度条件下,开展柔性碰撞技术研究对提高力控末端执行器的碰撞柔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孙膑还在《见威王》中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利胜者辱”。意思是说,一味地贪胜逐利,战无休止,必然会遭到羞辱。这是孙膑对战争控制问题的新的表述。孙膑对战争的进行要有所控制的主张,也就是《老子》“知止不殆”(《第四十二章》)哲学思想在军事上的反映。
不同职称的乡村教师在学生、课程、教学、教师角色四个维度的信念以及教师教育信念的整体层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教育目的信念上(p=0.002,p<0.05),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教一级教师得分最低,中学正高级教师得分最高。这是因为中学一级教师大多是有10~20年教龄的熟手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强调成绩,教育信念较为陈旧。而中学正高级教师,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他在《威王问》中对其弟子说,齐威王与田忌将军尽管向他提了一大堆问题,也只是“几(接近)知兵矣,而未达于道”。然后他准确地预测道:“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意思是说,平时不进行战备将会受到伤害,打了胜仗又无止境地乐兵好战就会灭亡。现在齐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过不了几代就会衰败,以致亡国!
综上所述,孙氏之道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成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军事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绵延千年,源远流长。尤其是孙武及其《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和“武经冠冕”,而孙膑则不愧是兵学亚圣。
必须看到,孙膑虽然在其先祖孙武的肩上把兵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从兵学体系、战略追求以及治军作战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各个方面看,《孙子兵法》毕竟是《孙膑兵法》无可比拟、无可企及的。
随着汽车化时代的到来,驾驶员对转向盘的操作频率越来越高.车辆不断增多,路况的不确定性以及驾驶水平的良莠不齐,这些因素都对汽车转向功能的轻便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作为汽车的重要系统之一,转向系统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车辆行驶过程的轻便性和路感性,决定着驾驶员驾车过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也要看到,在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艺术上,孙膑在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所展示的军事才华,所创造的围魏救赵、攻其必救和退兵减灶、全歼魏军的辉煌战例,超过了乃祖孙武在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中的成就。古人说,孙膑贵势,孙膑因敌制胜、奇正多变的指挥艺术,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后世的推崇和景仰,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罗琨.孙武吴宫教战考:兼说十三篇作者问题[M]//苏州市孙武研究会.孙子与吴文化研究: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韩非.韩非子[M].秦惠彬,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孙建民.黄石公三略新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10]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1]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Sun Bin ’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n Tzu ’s Military Thought
WU Ru-song
(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1,China )
Abstract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andThe Art of War by Sun Bin are two masterpieces of military academic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Sun Bin was the offspring of Sun Tzu,and the former was 180 years younger than the latter.Sun Bi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n Tzu’s military thought wa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al including many aspects such as ruling the army,conducting operations,logistics and geography.His innovation in military thought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levels,for example on the winning factors he put forward the view of Yisheng (winning by morality and justice),which embodied the idea that justice war would win;on the roots of war,he mentioned clearly that competition for interests was the cause of war;on the attitudes towards war,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using war to confront war” and “using war to end war”,which was a great progress compared with Sun Tzu’s idea of “ being cautious in war”;on winning conditions,h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Sun Tzu’s theory,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s unity,military power,military management system etc.He also discussed the question of war control,not mentioned by Sun Tzu.He opposed “continual wars” and thought “the winners who win by interests would be insulted”.Sun Tzu is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he Art of War is known as the crown of the military classic works.Sun Bin is known as the second sage of military science.
Key words :Sun Bin;Sun Tzu;military thought;winning of war;roots of war;war control
收稿日期: 2019-04-17
作者简介:
吴如嵩(1940—),男,贵州铜仁人,研究员,少将,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研究。
E-mail:wu_rusong@sina.com
中图分类号: E 892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13486/j.cnki.1673-2618.2019.03.002
(责任编辑:许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