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重视德育的趋势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世界各国论文,启示论文,重视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和人的智力、体力的巨大解放。但是在强调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某些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倾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全球进一步发展严重受阻。因此,近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注重德育问题,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一、理论的思索
人类道德的巨大力量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决不可忽视。在美国道德教育发展史上,围绕德育的目的、功能,如何开展德育、为开展德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等问题有过争论。让我们循着美国德育发展的足迹,来了解其教育工作者以及美国社会对德育的有益探索。
在20世纪以前,美国处于殖民地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的教育及社会主文化思想等深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因此,美国社会的教育、文化思想等被打上深刻的“欧洲文化烙印”。在美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看作美国的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直到19世纪末,由于各教派纷解,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乃使美国道德教育一蹶不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美国道德教育的重要转型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成为德育与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杜威在分析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关系时指出:“目前各派哲学理论冲突,集中在有关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适当地位与作用的讨论”,“教育上的种种对立(如劳动与闲暇的对立、理论与实际的对立、身体与精神的对立、心理状态与物质世界的对立……),最终表现为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教育的对立”(注: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页。)。当时,美国社会教育主要的问题是公立学校运动的迅速扩展与传统旧教育的冲突,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即使那些深入人心的最保守的道德和宗教观念以及各种爱好,也深刻地受到影响”(注: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传统教育的体系、结构、观念等远不能适应需要。迫切需要有文化知识和经过一定训练的广大劳动者。在清醒认识新与旧的冲突与对立和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杜威指出:“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注: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他认为职业是人的活动所应遵循的方向,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手段,作好职业准备正是应付社会动荡、发展的重要方法。在美国现代教育开始跨越传统教育,开始走向社会的大背景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于现代教育和德育以至于当代德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这是人类道德教育的一大进步。同时,杜威关于德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也深有启发。他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儿童的兴趣”,“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仅同时是进行教育的方法,并能创造出发挥学生能力所需要的环境。他还指出:“人的行为是:作为有机体——环境的事情。”(注:转引自罗国安、赵金昭著《德育环境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之后,在德育中关于隐蔽课程的讨论似乎便可概括“德育”发展的全过程。机能社会学派在以后的60余年中,支配着教育领域。他们用课程的实用性来评定课程,坚持认为“在学生所学的知识同他们成年后可能发挥的作用之间,需要有一种紧密的配合”。而学术课程只是对必须进大学的人才具有价值。德里本把隐蔽课程看作是由社会制度的无形之手所塑,而学校是为儿童在工业化社会里生活作准备。他说:“学校一味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任务中的合作在人们看来是件好事。在学校的测验和指定作业中,合作就是作弊,而在其他场合里,合作则是合理的”(注:(美)柯尔柏柯《学校的德育环境》,见瞿葆奎主编《德育》第7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德里本的观点使我们看到,“隐蔽课程”既没有隐蔽的也没有明显的促进道德发展的作用。学校在传播着价值,但并非教育者所以为的是道德的价值。从社会制度着眼来看,我们的社会就是容许小的欺骗行为的,培养独立竞争的品质要比培养诚实的品质更重要或更道德。机能社会学派的鼻祖徐尔干认为,“社会制度的无形之手”,就是理性的或科学的道德定义,“群体、表扬和对权威的接受从理智观点来说,是那样的多余,然而他们却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注:(美)柯尔柏柯《学校的德育环境》,见瞿葆奎主编《德育》第7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很清楚,涂尔干的结论是,集体生活的纪律对道德品质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其导出的“一种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对集体的国家纪律的促进”的道德教育定义,在柯尔伯格看来,既不是理性的,也是不符合美国宪法精神的。
弗里丹伯格把隐蔽课程看作是坏的,看作是对“穷人的、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内心和精神的全面的摧毁”,隐蔽课程的最可恶之处,在于它的非正义,在于他的侵犯那些不迎合大多数人的思想的青少年的权利和尊严,他抛出一个“贵族式的美德袋”,他说:“别去管小孩,要遵重他们的自由!”然而却没有系统的道德标准证明“一种儿童放任不管的教育能教育儿童尊重他人的自由”。
萨默希尔的讨论更令人注目,尼尔认为,“学生们在没有权威的情况下学得最好,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往往比高压强加于他们的任何东西要佳”(注:(美)D.Ravitch《持续的美国教育危机》,转引自《美国教育杂志》1984年第5期。),学校的隐蔽课程应提供的是“纯粹的自由”,而萨默希尔德育的最终目的却是“对学校和集体的无异议的忠诚”。可以说,以上学者都把道德或德育设想成情感和非理性的,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浪漫主义鼎盛和放任自流的教育实验。结果削弱了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教育工作对社会反映的无能为力。
柯尔伯格认为,隐蔽课程必须体现某种更重要的目的和社会价值。他把道德成熟规定为“具有原则性的正义感”,认为要使隐蔽课程变成一种正义的环境,就开展关于正义和道德的讨论,就要把正义的对话引入课堂中来,人们的道德正是在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他还认为教师和校长的道德品质会转化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他们有能力传播一种信念即“他的学校或班级具有一种人的目的的问题”,给人一种可信的“人的信息”,逐步建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行为习惯。柯尔伯格关于理性与培养有道德的人的观点,他的道德认知理论,对于当代美国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并没有带来社会道德水平的同步发展,相反因道德滞后引发的社会问题正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美国政府也痛下决心,加强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於1988年10月强调:“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教会孩子区别正确与错误”,摒弃“价值自由观念”,他在《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注:见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990年,布什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中强调指出,“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1992年奏,拟定的《阿斯彭品格教育宣言》呼吁学校恢复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等核心价值观。1993年,美国全国性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成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载文说,仅芝加哥“就有大量教师在10000多个班级中,悄然无声但扎扎实实地进行品德教育活动”。
在教育的方法上,采取了全方位、多层次、深入细致的教育方法,甚至也借鉴中国的传统经验。爱因斯坦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在孔子诞辰2543周年之际,布什贺词指出:“孔子所树立的道德规范,为世界各地所肯定及奉行。在我国一些最迫切的问题源于家庭生活及家庭价值崩溃的此时,我们应该实践这位伟大哲学家对个人荣誉和家庭责任的教诲。”美国德育正是按照这样的目标,从而把培养“人”的活动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
二、国外开展德育的主要方法
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调整、充实德育内容,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纵观国外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他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课堂讲授是传授道德知识的主要方法。虽然现代化的发展涌入一定的教学空间,课堂集体授课这种集体性教学形式仍为基本形式。虽然课堂气氛不如东方严肃,但基本上采用仍是“灌输”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堂师授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推理的群体“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在今天的世界仍有普通性。
从课程设置来说,在欧美、亚洲各地区,无不按照本国和本地区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系而设置德育课。当今欧美主要德育课程设置理论有三种:即威尔威(J.Wilson)的道德理论、麦克费尔(P.Wephail)的生活指导理论和伦期·腾豪斯(L.Stenhose)的人本主义的价值教育课程理论。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8类核心课程,其中包括75门课,其内容也有从历史到道德的思考。它们无不是教育者根据道德产生与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本国教育政策、教育目的,从本国和本地区实际、按照学校教学方案和认识水平出发,选择教育对象所能接受的教育形式与方法进行课堂讲授,以灌输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第二,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国外学校的德育目标,是在主张采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渗透的同时,并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期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一、培养人才目标迥异,但其学校无不为了弥补课堂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而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断创新和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德育活动。如举行的理论讨论会,各种社会问题调查,时势研究会,种族歧视、暴力、吸毒和爱情专题研讨会等等。
第三,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社区机构义务帮忙。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团结和社会意识。这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练,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第四,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在德育领域里,各国和一些地区的学校,极为重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对施加意识的影响。国外学校通过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公园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热爱领袖,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等教育。英国的海德公园,那里有马克思塑像,人们在那里可自由地发表演说。世界著名军事学府“西点军校”,为了对学生进行纪律和传统教育,培养品学兼优人才,不仅确定学术和道德标准,实行严格的理论和实验训练,坚持每天阅兵式,而且清晨和傍晚在战斗纪念碑附近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目前,电影、广播、录音、高保真唱片等新技术已被国外学校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学。许多学校开展了德育的“视听教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效益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
第五,严明纪律、务实管理。由于德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德育在国外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一般来说,一些国外学校不仅重视道德理论知识的课堂师授等,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该校1981年出版了一部管理学生的“法典”,“学监备忘录”,对这个学校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如在考试、庆典和晚餐等场合,学生应着黑色学生服,学生组织俱乐部或社团要先向校方登记,经批准后方可活动。甚至在校园内进行“公共”演出,也必须得到地方有关当局的许可证。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者,由学校的纪律法庭予以审理,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罚款、停学、开除等处分。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的机构(叫做Honerxm),属于学校管理的范围。中小学里的班主任每天除要完成自己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家长联系等。在思想教育方面,美国小学注重基本品德的训练,如常用语言行动的社会准则,在家中的行为准则,有关文化的社会准则,对领导和政府应抱的态度,等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主要是奉行各种以学生为主的活动:重视开拓学生视野,加强“通才教育”;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作用,增加自治能力。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校德育提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对我国开展德育的启示
重视德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德育提高到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在重庆大学举行的国际交流会议上,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昊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借鉴西方国家中成功的德育经验,汲取其失败的教训,无疑将会对搞好我国的德育工作提供又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一,借鉴别国经验,重视道德教育。我们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基础条件。
第二,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当今的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的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精神性的观念。更注重德育道德对象“道德力”的提高。面对这一现实,必须尽快更新观念。
第三,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德育的价值取向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质的形成。
第四,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党的十五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要求要将法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大力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制约束等的教育。当前针对高校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在法制约束下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对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也是通过“强制”手段培养学生道德他律意识的过程,是道德他律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由道德他律转为道德自律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