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技术引入与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近代论文,渐进式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近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先进技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西方先进技术及其工业制成品的冲击,传统经济逐渐趋向瓦解与分异;通过引入、吸收、消化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的现代经济部门从无到有、逐渐发育,由一个传统技术占主导的经济体向现代科学技术占优势的经济体系艰难嬗变。
按照新增长理论的主流观点,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在外生技术条件下,传统经济只需要通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即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和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然而,从长期经济史考察,我们发现,结论并非完全如此。一方面,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确实通过积极引入外生技术,最终实现了经济体系的脱胎换骨。另一方面,埃及、土耳其、中国等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近代经济发展历史则清晰表明:虽然上述传统经济体试图通过大量引入外生技术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转轨,然而,这种技术引入的经济绩效却差强人意。这一点,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整体式技术引入路径:“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再考
作为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整体式技术引入路径的代表,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及其失败原因的考察一直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焦点。早期的开创性研究大多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予以梳理,尤其侧重于单个企业案例的研究。随后学者们对“洋务运动”的研究视域逐渐深入,从洋务企业性质、“洋务官员”决策者的阶级属性等方面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的源起流变,对其失败的原因做出了较具深意的解读。然而,从科学技术视角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解读,现有文献仍然较为薄弱。但是,置于外生技术引入条件下传统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情境之中,我们须对“洋务运动”中技术引入路径的经济绩效予以深入探寻。这是因为,对于外生技术冲击影响机制下的经济现代化历程,外生先进技术的引进、模仿、消化和吸收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转型成功至关重要。传统经济能否通过合理的技术引入路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外生先进技术,成为影响经济转型成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此,笔者试图通过整理历史档案,从技术引入路径的经济绩效出发,将“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再考察的研究尝试。
诚然,作为整体式技术引入路径的代表,“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从1860年直至1894年,在“洋务运动”近40年时间内,先后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兴近代化事业。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第一批近代交通运输业、第一批近代出版发行和教育培训机构等等,这些都是“洋务运动”留给近代中国的历史财富。可以说,正是上述一系列近代化事业的创立,对于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初始推动作用。然而,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并未因此而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变迁依然艰难而缓慢。而且,“洋务运动”这一现代化实践也未能持续开展,最终以“甲午战争”的战败而画上了休止符。其症结在于,这一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整体式技术引入路径未能充分考虑近代中国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经济实际,致使引入技术无法和中国自身的人力资本产生相适应,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未能持续加大投入,致使“洋务运动”流于轰轰烈烈的表象而未能深入经济社会内部,造成经济现代化转型推动乏力。
三、渐进式技术引入路径:企业家积极作用再发现
与“洋务运动”这一整体式技术引入路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在民间企业家的倡导之下,中国沿海地区的部分行业开始依靠渐进式技术进步向现代经济逐步转型。通过实行渐进式技术引入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的办法,技术进步按照合理、有序的步骤逐渐深化,对传统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有效的推动。我们选取棉布业、缫丝业等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对这一渐进式的技术引入路径予以经济史的考察,并对经济绩效和企业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展开分析。
1.棉布业
中国传统棉纺织业长期使用木制纺纱机和织布机,效率低下、产品单一。织布方面,每人每天至多出布30尺,步幅宽度多在1至1.4尺之间;而纺纱方面每人每天仅得纺纱4两,需要四人同时纺纱才能供一人织布所需。
中国棉布业技术进步转机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传统棉织业遭受沉重打击的时候,从业者或引进新式织机,或改造旧机,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仿造较为进步的改良织机。在改造旧机方面,江阴、宁波等地的棉布业商人在1896年-1907年间相继对传统投梭布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产量。不过从现有史料来看,改造旧机并非织机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织机改良主要是通过引进、仿制等途径而实现的。在引进技术设备方面,身份主要为布业商人的企业家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主要选用来自日本的、与当时中国劳动力技术能力相适宜的织布机器,在模仿、消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棉布业的技术水平。
首先考察华北织布区的情况。在高阳,部分布业商人经营的手工工场开始向织布工厂转变,采用机器马达等新式动力机制,从而使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例如,该县南沙窝村许书楷于1930年代初将原有的手工工场改办为益友织布厂。采用日本丰田出产的电力铁机进行生产,工厂有发电机自己发电。全厂200多工人,专织毕鲁绉、袍料、床单、线毯等产品。此外,同和工厂也是其中的代表。1916年,北沙窝村人苏秉衡、苏秉凯合买一台楼子机运回高阳,开始织造提花布,这是高阳县第一家使用日式楼子机织提花布的工场。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1933年该厂又购置了3架电力络经机、2架整经机、1架纬线机、1架电力提花铁木机,生产技术的改进“颇为可观”。当时高阳织布区的技术进步发展趋势较为显著,曾引起在华外商的注意,他们认为“有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家庭手工业正在渐次发展成为工厂的组织”。
总体而言,棉布业的技术进步遵循了一条由手工机械向动力机器逐渐转变的渐进式技术引入轨迹。来自日本的、与当时中国人力资本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织布机器是引入技术的主要来源,布业商人的企业家群体是先进技术的首倡者和推动者。
2.缫丝业
缫丝业的渐进式技术引入轨迹与棉布业大体相近。中国传统缫丝业技术落后,随着国外机器丝织业的原料要求的提高,这种传统缫丝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
在缫丝技术的技术引入和技术革新中,著名企业家陈启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所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1872)率先引进安装了蒸汽机,运用蒸汽锅炉煮水然后将热水送到各手工缫丝工作位中去,控制了缫丝的热水温度,提高了生丝纤维的匀度。在此之后,广东南海、顺德、三水、新会等地也出现了技术改进的缫丝工场,至188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出口蚕丝生产基地。这种新式技术仍然是渐进式的,虽然运用蒸汽锅炉控制水温,但是在抽丝过程中采用人力,并未采用机械车轮。进入20世纪,该地区的部分缫丝工场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机器转轮装置,完成了向真正的机器工厂的转变。
为适合当时中国家庭缫丝生产的实际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缫丝技术在蚕户的家庭生丝生产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革新。其中,陈启沅和其子陈锦篇对工场缫丝机械进行了改造,引入了“机汽单车”,使得新式机械便于蚕户使用。“机汽单车”与工场缫丝机械的功能基本相同,但以足踏为动力,一人一机,十分便捷。在19世纪末期,据时人估计,当时采用新式技术的蚕户在南海县境内当不下2万人。当时将这种运用新技术生产的生丝称作“厂丝”,取代“辑里丝”成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近代中国整体式技术引入路径的代表性事件——“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失败原因的再考察,以及对于棉布、缫丝等行业的渐进式技术引入路径的再审视,我们认为:首先,外生技术的引入必须与转型经济的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具体到近代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历史情境,选择与经济体人力资本发展水平相适宜的外生先进技术,能够为经济转型提供持续推动力。其次,加强人力资本的有序、合理积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平衡发展,对于提高经济的技术模仿能力和技术进步率,确保转型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企业家创新对于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和适宜技术的渐进式引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经营者在身份上处于亦官亦商的“角色冲突”困境中,就难以真正按照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与之相反,具有复合能力(技术与管理)的企业家群体,为达到企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能积极应对市场环境与技术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传统生产技术做出合理、渐进的技术改进,并培训相关从业人员,提高人力资本从而提升引入技术的经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