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业化的系统整体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有的培训机构针对我国入世后经济体制转轨引发教育领域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提出了打造职业化校长的命题,一些学者相继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这一命题的提出,无疑对校长人事管理观念和校长选拔、任用以及培训工作的变革产生影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外教育史及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进程中,校长职业化并不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在1995年教育部人事司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讨班及教育部人事司领导的UNDP项目(CPR/91/420)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项目承担单位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国考察后所撰写的系列报告中,也都曾提及校长职业发展与专业化的问题,有的报告明确提出校长职业化。当然,当时的一些思考需要进一步理性提炼,需要我们再认识。
笔者认为,从辨证系统观出发,校长职业化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概念。单纯地从教育学或经济学视角来界定都是有片面性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校长是事业型校长,国外校长是产业型校长,计划经济把教育当作社会公益事业来看,视教育为公共福利或公共消费,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注重教育的产业性,也重视教育的公益性、普及性、民主性,明确规定教育不得以赢利为目的,要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或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英国1993年发布的题为《学会成功》的教育改革报告指出,“教育的目标比保证经济发展要广阔得多。”俄罗斯学者谢季宁也认为,“人力资本论有助于克服人们把教育看作消费事业的迷失。但是必须考虑到教育部门非商业性质,必须考虑到教育社会人的任务,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精神力量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而决不只是生产利润与效益。一些理论家没有看到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心理的和道德的广阔领域的存在。”[1](P.20)我们在高度重视教育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教育功能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同样,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校长,其职能也应是全方位的。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校长职业的契约性,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学校教育的自身特点,校长职业必须适应学校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说,校长既是一个职务,又是一个专业;既是一个崇高职业,又是一项伟大事业。校长职业,既具有产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属性。不能因为强调校长职业的产业属性,就否定它的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广大校长既要把教育当作产业来经营和运作,又要充分注重学校教育的公益性、育人性、迟效性等特点。
一、校长职业化: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抉择
校长作为独立的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校长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教育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教育活动从自在走向自为,尤其是有组织的教育形式产生后,就有了学校管理活动,产生管理教育、教学的人员。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校组织的复杂化,校长这一角色应运而生。日本学者安藤尧雄在《学校管理》一书中专章对校长职业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分析了校长职业的必然性:(1)学校教育规模扩大。学校是有组织的教育集体,与家庭教育相比,更加需要管理。学校规模小,管理工作不多,往往由某位教师负责管理全校的教育工作。学校规模一扩大,教育活动的管理工作随之增加,就需要设立以管理工作为主的校长。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则需要设不兼教师的专职校长。校长的职务可以比作交响乐团的指挥,可以超越教育活动和教师集体,站在“对方”进行指挥。不然,就不能使全校的教育活动协调一致,演奏出一曲教育的交响乐。(2)学校教育组织的复杂化。近代学校,不仅教育规模在逐步扩大,而且教育机构与组织也在显著地复杂化。近代学校机构要有各种分工,不仅对校内教育进行分工,而且要由不同学校阶段形成的学校体系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校管理工作。学校教育的分工越细,就越需要互相之间的协作。加强协作就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这就势必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者、指挥者。(3)学校教育工作的专门化和知识化,要求学校管理专门化和知识化,因而需要一定的教育管理者。现代学校的管理者在掌握某门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艺术。否则,就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就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4)学校是社会的教育器官,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教育职能合理化、组织化而建立的教育结构。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小社会。为了对教育小社会的成员进行组织、协调,就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进而需要体现这种职能的校长。在现代社会,学校与社会大系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步成为向社会开放的小系统。校长应当是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沟通者和协调者,不仅要协调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学校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必须调节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安藤尧雄认为,考察校长的角色及其工作,不仅要从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经营出发,而且要从历史上研究校长职务的发展过程,以便把握校长职务发展的必然性。校长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学校的经营者,而且校长首先是学校的经营者。从上述分析中可见,校长职业的产生有其客观需要,是社会分工、教育分工的必然产物,校长职业化是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发展的题中之义。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发展大致分为5个阶段:第一,在殖民地初期,当时许多学校只有一个教师负责各年级的学生,同时兼任区公所书记、圣歌队指挥、教会的鸣钟者等职务。第二,在学校必需两个以上教师的时期。由于学生数的增加,就需要两个以上教师,任命其中的一人为“主席教师”,即校长。校长除上课外,还要负责学生的训育。校长通常由高年级教师担任,但是他还不具备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应有的专门训练与经验。第三,在学校广泛采用学年制的时期。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学校规模随之扩大,校长的职权也越来越大,不仅要任课教学,而且要负责学校记录、经营以及解决教学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校长便从原来事务性职务逐渐转变为管理性与专门性的职务。第四,在19世纪末学区统一时期。这时校长已是地方教育委员会在学校中的全权代表。由于学校管理需要专人负责,所以校长也就逐步摆脱课堂教学的负担。如纽约市在1867年就免除所有校长的教学任务,让校长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监督、训育、组织、人事与社区有关的重要问题上,负责统管学校工作。第五,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时期。学校开始设副校长、学科主任和学生辅导主任等职,协助校长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学校实际工作对校长提出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校长不仅是一个领导者而且也该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所以校长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与培养。为此,全美教育协会(NEA)设立校长部,一些大学成立教育部,以培养中小学校长。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校长的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步完善起来,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我国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事业的职能、权利、责任不分,再加上制度和法规不完善,就助长了“官本位”,滋生了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正如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管理体制上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校长角色完全纳入行政干部系列,并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使得校长角色功能完全政治化,行政性特征日益加强,职业性特征大大削弱。学校依附于政府,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人、财、物一切都由上级行政部门控制,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甚至政府和社会包办代替学校的工作,形成了一种外控式管理模式,广大校长不能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办学、管学、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不能真正履行自身角色的职业职能,难以形成独立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难以有校本化的办学特色。尽管在学校管理体制上规定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事实上,校长负责制往往成为一纸空文,难以落实。近些年来,国外提出的校本发展、校本管理的思想在我国得以重视和传播,正是对这种外控式发展、外控式管理模式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对校长角色的职业化回归的呼唤。校本发展、校本管理是针对外控式发展与管理而言,是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自主管理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社会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发展、自主管理,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等三方面关系,其核心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阵地,以学校为主体,学校自主办学,共同参与。校本发展、校本管理必然向校长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是赋予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而且要求校长在履行自身职责、实现角色期待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校长自主办学,绝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无约束、无限制地运用手中的权力,而是要求校长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科学定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校长职业化的科学内涵,以角色学习和实践来促进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提出校长职业化、专业化问题,有其特殊的意义。有利于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教育管理专家,打造学校教育品牌,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二、科学定位:校长走向职业化的关键
究竟怎样认识和把握校长职业化的内涵,如何为职业化校长科学定位,这直接关系到校长的发展目标和取向,关系到职业化校长队伍的整体构建。在现代社会,校长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应的职业角色,是学校管理关系和管理职能的承担者。校长角色的多重性并不能代替校长角色的主导性。校长职业化并不是对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而是从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视角,从更高层面上来认识和把握校长的角色,从而推进职业角色的发展
(一)校长职业化注重校长任职资格的要求
尽管国内外校长产生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任何国家都强调具备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当校长。中小学校长的资格,国内外共同的要求是:(1)校长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而且必须是优秀教师。(2)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教龄和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的国家还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校长必须接受教育管理专业的训练。
我国1991年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的文件,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校长任职条件也有一定的规定,如学历要求、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应接受岗位培训、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等。
(二)校长职业化实质是校长专业化
校长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学校纪律维护者——学校管理者——智性领导者的过程。所谓智性领导者是指重视专业的领导,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使学校走向成功;能够把教育思想的领导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把教育思想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行为,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走校本化、特色化办学道路,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校长只有受过学校管理的专门训练,受过专业养成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校长职业化实质上就是注重校长的专业化,注重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校长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的标准?美国教育协会确立了专业化的8项标准:(1)应有高度的心智活动;(2)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3)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4)不断在职进修;(5)属永久性职业;(6)以服务社会为目的;(7)有健全的专业组织;(8)能制定遵守专业伦理。李伯曼(Liberman)认为专业化的标准就是,提供一种独特而必要的社会服务;高度智慧的运用重于体能技术;需经长期专业训练;享有广泛的自主权;对自身的行为与判断应负广义的责任;服务精神重于报酬;有专业的自治组织;遵循明确的伦理信条。台湾学者林清江总结了7项特征:(1)为公益提供重要服务;(2)系统而明确的知识体系;(3)长期的专门训练;(4)适当的自主能力;(5)遵守伦理信条;(6)组织自治团体;(7)选择组成的成员。笔者认为,校长的专业化,同法官、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要素:(1)有与从事特定职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必须接受必要的专业养成教育和训练。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这种专业训练的。(2)作为专业的职业,必须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从业人员具有敬业精神、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3)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4)具有一定的专业组织团体。众多学者的概括中都十分强调服务性、公益性,服务重于利益,这对我们是有启迪的。有的人一讲到专业化、职业化,首先想到是效益、利润,实际上,没有良好的服务,哪有什么效益和利润,“服务”一词的意思就是为其他人工作,为他人做有益的事,或指提供某些方便的活动。从经济角度上,是指卖方按照削价逻辑在经济上向顾客提供服务,或是廉价提供昂贵的东西的商业行为。可见,职业的概念首先是指有没有服务。
校长专业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标准:
1.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强烈的服务观点,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性支撑。对于校长来说,服务意识十分重要。要为学生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注重自身职业的服务性。
2.构建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校长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是一种通识型、通才型、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校长的知识结构由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现代信息知识等组成。
3.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校长的决策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指挥、组织、协调的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反思与探索研究的能力等。
4.具有学校管理的智慧与艺术。管理智慧与艺术是各种专业要求在校长身上的有机结合,是管理知识、才能、经验、技能技巧综合的反映,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最高境界,是专业化校长的必然要求。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主要表现在:(1)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2)处理问题的机智;(3)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4)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
5.接受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参加一定的专业团体。校长必须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积极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协会的活动。这是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校长职业化意味着精英化、品牌化
校长作为有特定资格要求、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任何人都可承担和胜任的。校长职业化,意味着大、中、小学校长应当成为像法官、律师、医生那样的社会精英人才,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成为专家型的校长。或者说,校长要努力追求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把成为专家型校长作为奋斗目标。校长职业应当精英化、品牌化,而不是大众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校长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忽视,似乎只要政治表现好就可以当校长,一些人缺乏教育背景、专业知识、教育工作经历等,也进入校长队伍,造成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倡导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在“十五”期间造就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打造专家型的校长。我国的校长培训工作,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广大校长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批专家型、精英型校长,打造一批高级教育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品牌”,成为一面面鲜艳的旗帜。
笔者认为,专家型校长必须具备以下6个方面的要求:(1)具有先进的独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并把这种思想和理念转化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2)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开发、利用、运作社会教育资源,走开发式办学道路,并自觉探索与遵循教育规律,取得突出的办学业绩;(3)善于系统思考,不断反思,认真总结、提炼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工作经验,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成为理性认识;(4)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融合贯通,为我所用;(5)以科研为先导,明确学校科研定位,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6)能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在学校发展中不断放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可以说,一个不想成为名校长的校长也不是好校长。这六方面要求是校长队伍整体建设的目标,也是校长个体追求的目标。
(四)校长职业化体现了校长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一体化
校长职业化,意味着学校办学也是一种经营活动,需要筹划营谋,经营办理。校长不仅仅是学校的管理者、组织者,同时又是学校的经营者。如前所述,日本学者安藤尧雄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学校经营的概念。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管理就是学校经营。学校经营是指制订教育计计划,并且为实现教育计划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为此,他提出校长的职责是:(1)学校教育的计划者;(2)学校的组织者;(3)善于处理各种事务;(4)善于统帅教职员工;(5)善于管物;(6)对教师的敦言活动进行指导;(7)学校和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对“未来学校”的校长作用和要求进行调查分析,认为称职的校长应当是:第一,具有远见卓识、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开拓精神,能够把远见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第二,学校教育的领导者。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所有学生学习的结果上来,并致力于继续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第三,学校管理的组织者。能够科学地作出决策和规划,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学校的问题,善于谈判解决各种矛盾,具有鼓舞、调动他人的积极性的能力,成为学校工作的促进者和实干家;第四,团体发展的带头人。能够信任人同时得到他人的信任,成为团体的代表,能够促进团体的合作,懂得并发挥团体的力量。第五,人际关系的沟通者。善于协调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的关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对社区教育的价值观点作出积极的反馈。第六,榜样的作用。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充沛的精力,不断提高办学的效率,有效地指导教师的工作和进修提高。为了提高校长的经营意识和水平,有的国家还组织校长学习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到企业实习几个月,还有的聘请企业界人士到校长培训班讲课。
由此可见,提高校长学校经营意识和能力,是迎接急剧变化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校长职业化,意味着校长的学校管理与经营职能一体化。校长既是学校管理者,又是学校经营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双重角色集于一身。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经营不同于企业经营,它具有学校教育自身特点,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五)校长职业化也意味着校长的职业认同和角色自律
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具有职业角色意识,强化职业认同,提高职业自律意识。提倡校长职业化,有助于广大校长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气质,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拥有共同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校长职业的传统和职业素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令式校长”。“整个的校长”,就是校长的一种整体形象和气质。
职业气质、职业形象,对于校长来说尤为重要。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一方面通过行使行政职权来实施行政领导,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对学校组织成员施加影响,这就是正式影响力和非正式影响力。校长能量的释放,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地位、权力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他对职业角色的自觉认识和角色扮演的践行程度,取决于他的教育素养和教育人格,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这一意义上说,校长职业角色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其非正式影响力比正式影响力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
校长角色的职业认同,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由于校长个体的素质、水平、经历、价值观等的不同,对职业角色模式的领悟和实践很难都能达到理想职业角色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校长认真进行职业角色的学习,把职业角色的义务、权力、规范、情感、态度等内化为支配自己行为的角色观念,逐步缩小实际职业角色同期待职业角色的差距,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整体的职业气质和素养。
三、校长职业化的推进策略
(一)整体思考,统筹规划
推进校长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从战略决策上整体思考和规划。它既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又有选拔任用制度层面、技术操作层面的变革;既有外部环境的变革,又有校长整体与个体职业素养深层次的变革;既有校长队伍整体建设问题,又有校长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提高培训的问题。因此,决不能把职业化简单地看作是市场化、劳务商品化的过程,或者仅仅看作是竞聘上岗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性的深刻变革。职业化,首先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职业化,是人的素质的职业化。思想观念、职业素质的提高与转变,要比物质层面的变革复杂、艰巨得多。
(二)积极推进校长人事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校长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校长职业化的制度保障。要建立科学、开放的校长资格认定制度,多元化的公平竞争、竞聘上岗的制度和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要求是低标准的,根据专业化要求,应逐步提高资格标准,要造就一批硕士校长、博士校长。要拓宽“入口”渠道,民主推举,公平竞争,组织考察,竞聘上岗。各地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校长人事制度改革,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以使校长人事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地推进。
(三)切实加强校长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提高培训
校长职业化的核心是校长专业化。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长的专业养成教育,加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努力提高校长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理论和能力素养。要把校长专业化的训练纳入我国十五期间大、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确立专业化培训目标,制定、充实专业化教育内容,采取开放式培训模式。
(四)实施校本管理,让校长自主办学
校长职业化是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实施校本管理,赋予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校长也才能真正实现职业化的转变和改造。校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社会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即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阵地,以学校为主体。学校确立校本管理的理念,推行校本管理的策略,校长责、权、利有机结合,才能调动校长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也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中,校长要学会管理,学会经营,学会研究,以锤炼和提高职业化素质和能力。
(五)自我修炼,塑造校长的职业形象和职业气质
奥雷利奥·佩西在《未来的一百年》中指出,“学会如何治理世界——须先学会如何管理我们自己。”许多学者认为现代人意味着具有创新精神、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样,校长职业形象和职业气质需要通过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和自我修炼而形成,通过自我管理、自我修养和锻炼,强化自我发展目标意识,进行职业角色认知和学习,逐步塑造卓越、理想的校长职业形象,形成校长特有的职业气质,不断地创造一个新的自我。
现代校长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这是由校长的角色性质、地位和特点决定的。角色的多重性,就形成多样性的职业形象。从学校发展战略管理角度,校长应具有决策者的形象;从学校行政工作角度,校长应有组织者的形象;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与教师角色具有同质性的角度,校长应树立教育者形象;从现代办学开放性,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及教育自身增值角度,校长要具有经营者的形象;从建构学校文化特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角度,校长应具有文化人的形象;从沟通、协调学校与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长教育资源角度,校长应具有公关者形象;从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角度,校长又要具有服务者的形象。可见,在现代社会,校长职业的价值与功能放大,这就必然向校长个体提出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每位校长都应不断地提高角色修炼的自觉性,塑造理想的职业形象,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