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讲话中的国家隐喻论文

进博会讲话中的国家隐喻论文

进博会讲话中的国家隐喻

崔 颖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概念隐喻被用于抽象类别的概念化。在政治文本中使用概念隐喻不仅可以重建人类意识,而且它也是一种强大的机制,渗透到意识中。政治现实主要通过隐喻来构建,基于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上的讲话,尝试分析概念隐喻的应用,试图探究如何通过中国经济是海洋、中国是世界的引擎、国家是人、国家是建筑4种隐喻来构建中国开放进取的形象。

关键词: 概念隐喻;国家形象;政治文本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得到认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然而,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形象,亦即新闻媒体、视频影像、文学作品等构建的中国形象,并非对中国复制性的描述, 而是西方社会的集体性想象。正如陈汝东[1]所言,“ ‘中国’被不同的塑造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方法以及途径、受众群体所建构。”[1]

美国政治学家Boulding, K.E.认为:国家形象是指的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 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2]可见,国家形象是话语构建的结果,体现了国家修辞的策略和艺术。

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隐喻,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的手段之一。根据Lakoff等[3]的定义,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以一种认知域(源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种认知域(目的域)的认知机制[3]。“ 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4]因此,为了让民众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概念隐喻成为了政治家的最佳选择。在政治文本中使用概念隐喻不仅可以让我们重建人类意识,而且也是一种渗透到意识中的强大机制。政治家使用概念隐喻不仅可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还可以实现某些特定的意图和目标。换句话说,政治现实可以通过隐喻来构建。本文以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为例,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探究,以期揭示概念隐喻在给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作用。

④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启闭机行政许可工作的领导,发挥相关机构对启闭机使用许可制度实施的职责引领作用,加强对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和市场秩序的监督执法作用,切实让合格的启闭机进入市场,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1 国家隐喻的前人研究

国外学者Lakoff[5]认为,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国家隐喻中采用共同的隐喻范式——“ 国家是家庭”(nation-as-family metaphor),不同的是,共和党塑造出“ 严厉”(strict father)家庭的形象,而民主党塑造出“ 慈爱”(nurturant parent)家庭的形象。Matthew Feinberg等[6]认为“ 国家是家庭”这个隐喻是将个人的家庭观念与抽象的国家观念相联系的认知桥梁。通过使用这个隐喻,个人对儿童理想特质的信念和理想的养育理念转化为关于公民理想特质和理想治理的信念。例如,那些声称父母必须严厉惩罚儿童不良行为以便向他们灌输纪律的人同样倾向于对罪犯应严厉惩罚。Musolff[7]在探讨隐喻与文化认知时,发现“ 国家是人体”这一隐喻的理解是普遍的。在调查问卷回答中,中国人的回应显然倾向于“ 地理—机构”转喻:北京被描绘为中国的心脏,因为它是政府所在地。而在“ 国家是家庭”的隐喻中,中国人更加偏向于使用“ 国家是母亲”这个隐喻表达式,可能出于对女性特别是母爱养育的国家的偏好,或者与国家领土完整性的担忧有关,例如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将中国七个殖民地比作儿子,表达回归中国母亲的渴望。Kövecses[8]回顾了匈牙利国家语料库中最常用的概念隐喻,包括:“ 国家是活的有机体”“ 国家是人体”“ 国家是人”“ 国家是家庭”“ 国家是社区”“ 国家是实体”“ 国家是建筑”。其中,“ 国家是建筑”是最不常用的一种概念隐喻。

以上关键绩效指标代表了Milk-run的性能测量系统,描述了基于精益管理的最优物料供应——精益物料供应。

1611年帕多瓦版《图像学》的卷首部分,书商保罗·托奇(Pietro Paolo Tozzi)依据其丰富的徽志类图书出版经验,自作主张为里帕的读者们提供了一系列索引表(Tavole),其中甚至包含“所引用的作家目录”(Tavola degl'autori citati)。托奇此举令里帕大为满意——这不仅是他们后续几个帕多瓦版《图像学》合作愉快的起点,甚至成为此后大部分《图像学》修订本和译本的“标配”。

2 进博会讲话中的国家形象的隐喻分析

循环管理(PDCA)方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分为计划(plan,P)、执行或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4个阶段进行,是具有大环扣小环、螺旋式上升循环特点的管理过程[1]。健康教育是一种连接健康和行为之间的教育过程,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2]。我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要收治各类颅脑损伤患者,为了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满意度,我科在2010年1—12月将PDCA循环模式运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拥有“ 不拒众流”的胸怀和“ 兼收并蓄”的品格,才有了大海的广阔和深邃。正如习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老子的 “ 大邦者下流”一样,中国愿意居于江河下游,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交流。像大海一样开放包容,这既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互联互通才能合作共赢。

国内学者沈雨敏[9]以《 经济学人》140篇有关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为语料,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隐喻分析法,开展研究分析,结果发现生物体隐喻、旅途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和战争隐喻被外媒用来塑造出一个负面、不景气、不平衡和疏于管理的中国经济形象。 曾广等[10]通过对国家形象片《 角度篇》中多模态隐喻的分析,发现综合运用文字、视觉、听觉模态的“ 中国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和谐旅程”是《 角度篇》中的核心隐喻,建构了“ 底蕴深厚、自信勇敢、真挚坦诚”的中国和谐发展、不断进步的国家形象。赵秀凤等[11]以《 经济学人》涉华多模态语篇为例,批评分析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发现该类语篇中映射中国国家域的源域普遍突显负面属性,与传统刻板印象高度契合,体现了创作者在西方霸权主义定势思维作用下对新兴东方经济体的成见或偏见。潘艳艳等[12]以专题片《 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 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框架的基础上, 探究片中如何运用语言、图像、声音、音乐等多种模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

2018年11月5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在上海正式开幕,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市场,吸引了58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 1 000 多家企业参展。习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发表了《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彰显了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拟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探析讲话中如何巧用隐喻来树立“ 开放、进取”的国家形象。

根据Lakoff的观点,喻体是源域,本体为目标域,2个领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构成概念隐喻的基础。在讲话中,习主席使用中国经济(目标域)是大海(源域)的隐喻范式,使得听众下意识地利用人脑反应心理过程的联想作用,将2个概念联系到一起。大海这个具体、熟悉的认知域所具备的庞大、稳健和开放的特征,与陌生、抽象的认知域-中国经济的特点是相通的,通过投射,人们能够对抽象的“ 中国经济”进行指认、归类、量化等,更好地加深中国“ 开放”的国家形象。

1) 中国经济是大海 (Chinese Economy as ocean)。庄子《 秋水》篇中记载:“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天下江河归于大海,大海博大包容,不因季节和旱涝变化而变化。习主席在讲话中使用大海隐喻“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the Chinese economy is not a pond, but an ocean)”,目的是说明中国经济有如大海一样庞大,一样稳健,一样开放。正如讲话中所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2018年的国家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如此大体量的经济堪比大海。

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亦如大海,“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The ocean may have its calm days, but big winds and storms are only to be expected)”,中国经济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时顺境,有时逆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 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Having experienced numerous winds and storms, the ocean will still be there! )”,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虽有波动,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 中国是世界的引擎 (China as world’s engine)。讲话中, 习主席认为“ 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 (China will remain a strong advocate of openness at the global level and will continue to act as a stable engine of global growth)”,用“ 推进(accelerate)”“ 加快(speed up)”“ 势头(momentum)”等词塑造出中国是世界的引擎的形象。“ 中国是世界的引擎”这一隐喻范式使得听众将抽象概念“ 世界经济”设想为由开关、齿轮、泵、阀门、电线、引擎、按钮、零件组成的机器,要想机器平稳发展,少不了引擎提供的动力。当引擎强劲时,助推机器发力。引擎运转良好,机器可以更好地工作。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国家无间地合作,正如各个组件相互配合一样,而引擎作为动力之源,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之于世界,正如讲话中所说“ 是稳定动力源”。这与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弗朗齐丝卡·奥恩佐格的观点一致: “ 尽管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口,中国的“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升沿线各国互联互通水平。” 通过这一隐喻范式,习主席将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的“ 进取”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3) 国家是人 (China as person)。当我们说祖国母亲,实际上运用了“ 国家是人”的概念隐喻。国家,作为抽象概念,很难在听众中引起共鸣,而在讲话中,习主席利用“ 国家是人”这个隐喻范式,用“ 作决策(make decision)”“ 支持体制(support system)”“ 奉行战略(follow a strategy)”“ 实行政策(adopt polities)”“ 推动形成格局(move toward nationwide opening-up)”等强势动词塑造了中国是负责任的人的形象,表达了中国在经济开放方面的决心。

4) 国家是建筑 (China as building)。习主席用“ 打开国门搞建设(pursued development with its door open)”“ 开放的大门(China’s door)”等表达将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投射到建筑这个具体的概念。作为建筑的出入口,门能给居住者带来温暖、安全和诸多方便。其次,门给人以界限之感,例如国门区别了海内、域外。家门则区别了主人和客人。讲话中,习主席表示中国坚持打开国门,越开越大,表明了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决心,也彰显了中国国家自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只有顺应历史规律,向世界主动开放中国市场,才能让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受益。

3 结 语

隐喻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认知方式,常常被用于政治语篇中。隐喻强化了陈述者的情感,有助于表达作者的立场。本文以习主席在进博会的讲话为语料,分析、解读了其中多个隐喻范式。习近平主席利用中国经济是大海、中国是世界的引擎,国家是人、国家是建筑等隐喻范式来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开放、进取的国家形象。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红利,开放合作,互惠共赢。隐喻的使用,让晦涩艰深的政治概念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民众更易理解和接受其政治主张,将“ 开放、进取”的国家形象呈现在中外媒体面前,与本次讲话的主题“ 开放型的世界经济”遥相呼应。政治话语领域的概念隐喻具有巨大的语用潜能,体现了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汝东. 论国家媒介空间的建构:挑战与对策[J]. 江淮论坛, 2017(1):140-145.

[2] 惠东坡. 国家修辞:国家形象建构的艺术[J].国际修辞学研究,2012:29-33.

[3]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4] Thompson Seth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In Metaphor Implications & Applications(Ed.)[M].New Jersey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6: 85-188.

[5] LAKOFF,G.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Political Analysis in America[R].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y Lakoff.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205-228.

[6] FEINBERG M, WEHLING E. A moral house divided: How idealized family models impact political cognition[EB/OL].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3347,2018.

[7] MUSOLFF A. Metaphor and Cultural Cognition[C]. In Farzad Sharifian (ed.). Advances in Cultural Linguistics. Singapore: Springer, 2017:325-344.

[8] KÖVECSES Z. The Concept of Nation in Hungarian [EB/O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0403670_The_concept_of_nation_in_Hungarian, 2017.

[9] 沈雨敏.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域外形象的批评隐喻研究—以《 经济学人》报道为例[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10] 曾广,梁晓波. 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以中国国家形象片《 角度篇》为例[J]. 外语教学研究,2017(2):1-8.

[11] 赵秀凤,冯德正. 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 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2):31-36.

[12] 潘艳艳,张辉. 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 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研究,2013(1):11-19.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resident Xi ’s Speech on CIIE

CUI Ying

(Xingzhi Colleg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Zhejiang China)

Abstract : As a cognitive tool, conceptual metaphor is used to conceptualization of abstract categories. Also, the usag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olitical texts not only lets us rebuild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but it is also a strong mechanism, which penetrates into the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political realities are constructed largely through metaphor. Based on President Xi’s speech on CII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at how the image of China-open and enterprising-is built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 of metaphor: the Chinese economy as ocean, China as the world’s engine, China as human, and China as building.

Keywords : conceptual metaphor; image; political texts

收稿日期: 2019-03-07

作者简介: 崔颖(1984-),女,安徽黄山人,讲师,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9-0479.2019.03.015

中图分类号: H31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479-( 2019) 03-0081-03

标签:;  ;  ;  ;  

进博会讲话中的国家隐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