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员论文,以人为本论文,理想信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3-0028-0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党的建设时强调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1 理想是人们从现实出发在头脑中建构起来的未来图景,是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和有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理想信念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1](P29)恩格斯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2](P651)宗教往往以神设教,但“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3](P667)。神话、迷信和宗教的存在,说明人确实需要某种特定的信仰、理想和信念,只是有迷信和宗教倾向的人没有正确把握和定位自己的信仰、理想和信念,而是歪曲地表达和误置了自己的信仰、理想和信念。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4](P1)在欧洲中世纪,强烈的宗教信仰笼罩了一切,“但是人还是不了解,他在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变成一种别的本质”。因此当新的时代到来时,由于原有的“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而破产了,……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2](P648)这就是说,信仰、理想和信念是人的存在的根基,人的一切信仰、理想和信念,都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崇拜”。
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P46)这就是说,动物是靠本能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它不能把本能上升为意识;而人能够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进而反观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因此,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核。作为社会的人,没有理想信念是不可想象的。“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5](P68)理想信念本质上是人对自己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把握。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一个人有了理想,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用理想去规划指引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实现理想的轨道,进而使生活充满希望。一个人有信念,就会为追求真理和实现目的而勇往直前,乃至牺牲自我。所以,理想信念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坚定的价值导向,是统率人的行为和灵魂的精神支柱。只有解决了理想信念问题,一个人才能安顿好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就是说,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保持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员的根本所在。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党员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党员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体现。一个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就会牢记自己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造出突出的工作业绩。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时代,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仅是党员个人的人生观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的政治问题。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但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些党员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信念;主张“少谈主义”,“多谈实际”。不少党员在问题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归根到底都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结果。实践证明,放弃世界观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是一些党员干部成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它会使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丧失先进性。所以,胡锦涛强调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2 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是分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以人为本”理念是内在一致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尊重人性,解放人性,提升人性,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尊重、解放和提升人性,就是要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发展每一个人的潜能,把个人的发展置于解放全人类的历史进程之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P81)共产主义将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P85)。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P239)。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说共产党不讲人性,说共产党要消灭个性、消灭家庭、消灭自由,这是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污蔑和攻击。事实上,共产党人恰恰追求“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正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是远大的、美好的。但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实践运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它也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既不能脱离时代的要求,也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脱离时代的理想必然是盲目的、不现实的;脱离群众的理想注定缺乏力量源泉,是实现不了的空中楼阁。共产党人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细化为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坚定信念。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十七大报告从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两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精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毛泽东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观点,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
3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和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为本。具体地说,就是要以人的合理需要和正当利益的全面满足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能力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本。在这里,人的合理需要和正当利益的满足,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意义。因为,就人性事实而言,“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7](P514)。“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P286)所以,在党员理想信念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党员基于人性共同特征的合理利益诉求,保障党员的正当权益。
作为人,共产党员也有一个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需要首先获得个体生命的存在;共产党员也有家庭,有妻儿老小兄弟姐妹,需要养家糊口;共产党员也生活在社会之中,有亲戚、朋友、师生、同学等各种社会关系,需要社会交往。这就是说,共产党员离不开个人利益,并必须解决个人利益问题。刘少奇指出:“在我们党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抹杀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8](P135)邓小平也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9](P146)
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我们曾一度漠视党员的普遍人性的一面,对党员的要求脱离实际,无限拔高。这集中反映在那个年代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高大全”式人物形象中。由于与普遍人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相背离,这样的党员形象常常显得不真实、不可信。因此,在党员理想信念建设中,应根据人性普遍规律的要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和表达党员的正当需要和愿望,使每一个党员都能保持自身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才会具有更人性化的内容和更人性化的方式。在党员理想信念建设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告诫:“‘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P103)
4 理想信念是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的确认和定位,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化的精神现象,与人的主体人格相关联,涉及人的主体性。可以说,理想信念的坚定,是以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前提和基础的。在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保障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人的权利的确立、保障和实现。因为,权利是个体主体对特定价值(包括利益)的自主要求,是个体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正当利益,并采取被社会所允许的积极行动获取正当利益的资格和权能,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由作为政党的共产党的组织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一个人加入共产党组织,根本而言,意味着他认同了共产党的政党价值观,并愿意为维护和实现这种价值观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但是,共产党员认同自己的组织价值观,需要作为政党的共产党组织对其成员权利的有效维护和保障。维护和保障党员的权利,就是维护和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发挥和实现党员的主体作用。这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党员权利是基于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产生的,同时也是党员在党内享有主体地位的根本表现。主体地位是一个根本的动力源,人的主人翁精神,包括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都由此产生。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育和发挥,都要立足于党员权利的实现。如果党员的权利不被重视,得不到落实,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党员理想信念也难以真正得到确立。党员权利的维护和保障,不仅是关系党员个人的事,更是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内民主、关系党的生命的事。现在,一些党员的权利意识薄弱,对权利抱着“可有可无”的无所谓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党内一些违法违纪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主人翁思想;有的党员淡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不如群众,党员观念不强,党性意识淡薄。同时,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对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在对待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严重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强调党员“服从”多,发挥党员“自主”权利少;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在党内搞“一言堂”、“家长制”,压制不同意见,对开展批评和敢于监督的党员进行打击报复;在党内事务管理中,只片面地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忽视党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党员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客体,损害和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理想信念的确立。所以,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党员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党员享有的八条权利,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不仅对党员拥有哪些权利作了具体明确的表述,而且对如何实现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以及对侵犯党员权利的责任追究等,都有明晰可循的条款。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内民主制度是为党员行使自己的权利而设计和安排的,是维护和保障党员权利所必需的形式。在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围绕党员权利意识开展党内民主教育,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党员对党组织产生思想认同和身份认同。
5 理想信念是人的一种价值自觉,它不仅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且蕴含着丰富、强烈、浓厚的情感色彩,是人的积极情感的反映。情感是个体价值世界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确立理想信念的前提,是个体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力。理想信念的形成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总是在一定情感状态中产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评价与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通过价值评价得到实现的,而价值评价总是带有特定的情感倾向的。理想信念区别于一般认知的地方就在于,它表现了人们对于特定对象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坚信、笃信。情感往往是人们实现某种理想信念的基本动力和力量源泉。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情感一经产生,便能有选择地促进并巩固同这种情感有联系的认知。常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使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6](P107)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1](P255)可见,情感因素对于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根本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具体方法上必须切入个体的心性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那样,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视野。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党员的个体价值、做人尊严和人格完整,实施“人性化教育”,营造舒心环境,增强教育的“人情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契合人的本性,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目前,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性主义、命令主义等倾向,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中不敢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能以真实面目来表现自我,从而造成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人的积极的情感因素,丰富而真实的情感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真挚的情感,昂扬的激情,是一种为着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注重党员的情感教育。党员情感教育就是要促进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适应的积极情感的形成,消除那些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相适应的消极、颓废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执著真挚的爱,是一种责任。共产党员的积极情感,是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感。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因此,对共产党人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最根本的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产党员应该拥有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这种真挚情感,使邓小平在“三落三起”和各种逆境中能够矢志不移,勇往直前。所以,胡锦涛反复强调,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情为民所系”,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收稿日期:2008-02-28
标签:党员权利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党员先进性论文; 时政论文; 人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