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心理鉴赏与商人贸易不可阻挡的心理_心理学论文

商品的心理增值及商人的贸易不停止心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商人论文,商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一个批发市场,在此某种他所喜欢的商品的价格仅是市价的一半,设市价为五十元,也就是说,在此他仅用二十五元便可买到这种商品。他果真买了,他为得到该商品所付出的仅是二十五元(1单位)。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借款一千元买了四十件, 然后到市场上出售,卖完了二十件后,还清了借款(税收、利息及其他零琐费用忽略)。从卖第二十一件起,卖价所得即是纯利润。这时他想起要留一件归自己使用,但一盘算,最初自己付出二十五元便能得到此种商品,可现在若要得到一件就要损失五十元。他为难了。

我们可根据以上实例作出图(Ⅰ)

从图(Ⅰ)中,我们看到线段OO'是连续的, 显然商品依然是原来的商品,其实际价值并未增长。但是OK阶段和KO' 阶段对于商人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了。K 点显然成为商人在整个商品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心理飞跃点。在K点及其下,每一件商品的价值仅是25元,但K点以上,每件商品在商人心中的价值便增加了。于是在商人的心理上便出现了图(Ⅱ)曲线:

从图(Ⅱ)中,我们能明显看出从K点到K'点的本质性变化, K'O'的斜率已明显大于OK的斜率。也就是说,在商人的心理上,OK和K'O'已成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欲望更能在后一阶段得到满足。比较图(Ⅰ)和图(Ⅱ),我们可以看出,心理上的飞跃在现实中虽然并没为商人带来任何直接的物质实惠,但是却从精神上刺激了商人,抑制了其消费念头,增强了其进行贸易的欲望。这位商人刚好经历了心理飞跃,在其心理上,其所经营的商品已从OK阶段增值至K'O'阶段了。心理飞跃产生前,这位商人若消费一件其所经营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为50-25=25元,而在心理飞跃后,这种消费者剩余便不复存在,或者说其值为负。也就是说,心理飞跃后,每单位同一商品在商人心理上的价值已比从前增加了。而其增值额用一个普遍意义的公式表示即为:

商品的商人心理增值额(△P)=商人心理飞跃前对该商品的消费者剩余(S)×该商品的市场售价(P)+商人心理冷静因子(e)

由于该商品的实际售价是稳定的(假定前提),商品的商人心理增值额的大小便与商人心理飞跃前对该商品的消费者剩余的大小有关。商人心理飞跃前对该商品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商品的心理增值幅度就越大,反之,则会越小。商人心理冷静因子(e )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变参数,其取值可正可负且与商人自身的综合因素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 当S≤0时,商人一开始就不会投入该种商品的经营,但是那些对经商有较高造诣的商人若经过客观冷静地分析调研发现该商品市场具有开发潜力,其e值便会趋于极大,因此这种商品的贸易便不会消失。

这种心理增值若发生在消费者身上(这显然不可能)无疑会强烈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但它发生在商人身上,结果恰恰相反,商人的消费欲望遭到遏制。此时的商人既不可能具有消费者剩余,也不会具有生产者剩余——P-(P+△P)显然小于零。 他们既不愿因消费该商品而放弃该商品用以交换所能得到的比其自身价值高得多的利润,也不会因一次买卖的成交而感到满足。他们只希望贸易永不停止,在不断的贸易中获得某种解脱。可以说,经过心理飞跃后,商人已从行为和心理上真正彻底地转化为纯粹的商人了,他们已经完全地进入了商人这一角色。

我们还可以对这一现象继续作深入普遍分析,这种分析我们可以分别在三种不同的假定情况下进行。

假定一,该商人的商业活动与该市场同在一个地区,但是由于市场信息闭塞等原因使该商人的商业活动基本上不受该市场的影响,商人可以从市场上随时购得商品外销。这种关系便可理想化地解释为该市场是商人的商品生产工厂而商人从此“工厂”中取得该产品投入到新拓市场中去,从而从这一商业活动中获取两个市场中商品价差产生的利润。也就是说,该商人买断原有市场,而又卖断新拓市场。我们可以分别作出其经营态势图(Ⅲ)和心理态势图(Ⅳ):

其中,图(Ⅲ)中ΣR轴代表累计销售额,Q轴代表销量(即时的),OH即为投入额,K点即为心理飞跃点。图(Ⅳ)中,Y轴代表商人心理态势,X 轴代表能引起商人心理变化的一系列市场综合参数(如商品销量、市场竞争状况、销售前景等等的综合),K点为心理飞跃点。 从图(Ⅲ)中我们可以看到,累计销售额ΣR一直呈递增趋势, 这一趋势并不受即时销量Q影响,而只是当即时销量Q=0时(市场饱和), 累计销售额ΣR才停止增长并达到最大值。 而心理飞跃点也不能对这一模型产生直接的实质性影响。在这一模型中,心理飞跃点K 点仅仅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存在。而在图(Ⅳ)中K点的存在和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商人心理上自K点所产生的飞跃驱使其为获取尽量高的利润而不断地进行贸易,直至市场饱和,转营其他商品。曲线最终返回原点表明,商人对该种商品的经营已彻底失望,或者说其心理态势又返回到了另一种商品的经营前状态。

在这一假定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认为该商人既具有无限丰富的货源,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把其经营之初的投入忽视为零,认为其一开始经营便产生纯利润。也就是说,该商人经营商品的心理增值是一开始就存在了,这种商品的心理增值驱使商人为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断地进行贸易,直至市场饱和,转营其他商品。这种情况下,其经营态势图和心理态势图就分别变为图(a)和图(b)的形状:

图(a)中H点和K点与原点重合,图(b)中K点与原点重合。 这种情况严格地说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没有仅仅投入一次资本就能产生无限价值的商业活动存在,这种心理上的飞跃就不会出现。

假定二,该商人与该市场相距很远,此时该商品不可能再源原不断地涌入而只能被分批纳入。而且我们还假定,其下一批商品纳入的前提是前一批商品即将脱销,且其市场上有盈余。在这一假定下,其经营态势图与图(Ⅲ)类似,基本没有差异,而其心理态势图在意义上已发生了重要变化。于是,我们作心理态势图(Ⅴ):

图(Ⅴ)在曲线形状上与图(Ⅳ)无甚区别,但其表示的意义却相对于图(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仅仅一批商品不可能造成其市场的饱和,所以商人就要不断一批批地进货,而每次进货就意味着一次新的投入,所以商人的心理态势便不断地重复OKK'B阶段, 直至最后一批导致市场饱和的商品到来。B点为一动点,一般认为其变动范围在K'D上,并且其变动方向具有不可逆性,即只能不断远离K'点而向D点靠近。 这是因为从K'点到D点市场综合参数是逐渐趋于最优的, 商人的心理态势也就随之逐渐趋于最佳,直至B点与D点重合,此时,市场综合参数最优,商人的心理态势也居于最佳。随后,市场情况开始恶化,商人的心理态势也开始回落。也就是说,当B点变动到D点位置时,OKK'B 阶段的重复停止,商人的心理态势开始走向D

O轨迹。但是, 这种不断重复的心理态势也可能在B点到达D点位置前中断,这种情况主要可作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商人由于不可知因素退出贸易,其所从事的贸易自然中断;这种贸易一般具有极强的垄断性。第二种解释为,商人由于不可知因素退出贸易,其所从事的贸易转由他人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把商人抽象出来强调为一个整体,忽视其作为个体的存在,那么在B 点中断的现象也就不会发生。

假定二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得较为普遍,我们身边的许多商人商贩,其心理态势便多如图(Ⅴ)轨迹。

假定三,该商人、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三者都相距很远(如国际贸易中的转口贸易),规定其必须是在前一批商品即将脱销时发出商品,而在发出商品后才可纳入下一批商品。这种情况下,商人的经营态势和心理态势与假定二的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做过多地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贸易过程中往往隐藏着商品的另一种增值方式,这种增值方式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也不以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论为基础,尽管它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发生在且只能发生在商人身上,而不是发生在生产者或消费者身上。这种增值只能在心理飞跃发生后发生,而不会在心理飞跃之前发生,这就是使其与一般的消费者剩余区别开来。

心理飞跃是任何一个成功商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如果一种贸易在商人心理飞跃前终止,说明这一贸易是不成功的,赊本的。然而一旦心理飞跃发生又会把商人置于尴尬的两难境地,即此后其所从事的贸易直到这种贸易终止商人一直都处在既无消费者剩余又无生产者剩余的状态,尽管随着累计销售额的增大,其总收益是不断增加的,商人也不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此时商人已掉入了贸易的陷阱,随着心理飞跃所产生的内驱力的作用,商人将把这一陷阱越挖越深。商人的财富积累或者说资本积累在不断增加着,但其心理的空虚或者欲望的膨胀却在日益加深着。这也就是一种极其形象的“欲壑难填”和“食不餍足”现象。

因此,现实中的商人总是倍加关注自己的商品的,他们绝不会去轻易消费自己的商品。这倒不仅仅是他们明白自己的商品是用来交换价值而不是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更重要的是经过心理飞跃后他们自己的商品已实现了心理上的增值。尽管其商品的实际价值与其他商人同种商品的价值是一致的,但是消费其他商人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能够与因购买该商品的货币支出而引起的损失感相抵,消费自己的商品所产生的损失感远大于其所能获得的效用。因为此时自己的商品的价值在其心理上已增加了△P部分。一旦商人消费了自己的商品,这△P部分便在商人心理上成为绝对的损失。他们不会这样做。这也就进一步地揭示了贸易过程中商人的“货不自用”心理。

贸易过程中,商人经过心理飞跃后便跌入了贸易的陷阱,并且他们会在自己心理内驱力的作用下愈陷愈深,但这不等于说他们永远也走不出“陷阱”。事实上他们往往还是可以走出这一贸易陷阱的。导致这一可能性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商人从事的贸易所涉及的商品的市场出现饱和。此时商品再也卖不出去,商人便会自动退出该种商品贸易领域。

其次,来自商人本身的自觉性。所谓商人的自觉性就是商人从事某种贸易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发行为,而是接受了某种经济或营销理论的指导,自觉地从事该种贸易。这种情况下,商人对贸易活动便具有了较为科学的预测能力和选择能力。他不仅能就其从事的贸易活动的前景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还能够对其未从事的其他一些贸易活动的前景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并从这些贸易活动中选择出最利于自己的。因此他可以有效地决定是否退出一种贸易领域而进入另一贸易领域,以及什么时候退出或进入最好,而不是等到市场饱和后再改弦易辙。此时商人已具有了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其财富积累速度也就会相应提高,其因贸易转换过程中所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可能引起的资源浪费也就会相应减少。

因此,从商人的角度来论,他们应在充分认识贸易过程中心理飞跃客观存在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贸易自觉性的培养,从而使其能够在现实中获取尽量多的利润。从政府的角度来论,其也不能忽视商人心理飞跃的客观存在,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实施相应政策以引导商人的贸易行为,通过政府政策的自觉性来弥补商人自身贸易自觉性的欠缺,从而促成商人市场行为的合理化,达到促进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标签:;  

商品心理鉴赏与商人贸易不可阻挡的心理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