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评价论文_李金章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人民医院输血科 545800)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形式对其凝血功能与治疗效果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选择30例于我院产科分娩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纳入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1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血浆输血形式,实验组行成分输血模式,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短,实验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参照组(5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 成分输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提升其凝血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成分输血;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功能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该疾病一般多因患者羊水栓塞、高血压或胎盘早剥而引发,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生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会造成其微小血管广泛性血栓,进而造成患者发生休克及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对患者及胎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中治疗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对患者实施血液容量补充,从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成分输血模式治疗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临床效果较好。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产科分娩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15)与参照组(n=15)。其中,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最小年龄21周岁,最大年龄39周岁,中位年龄(28.63±3.61)周岁。怀孕次数最少1次,最多5次,中位怀孕次数(2.64±0.85)次。有初产妇23例、经产妇7例。2组患者年龄、怀孕次数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说明本研究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相关诊断标准;(2)了解本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3)无输血禁忌。排除标准:(1)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精神类疾病患者[2]。

1.2方法

2组患者均予以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控制,如患者出现分娩信号,应针对患者实施早期分娩,缩短患者子宫清空时长,从而改善其凝血肝功能[3]。同时,可给予患者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二厂生产的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5473,予以静脉滴注30mg,在确诊后加大滴注剂量,每小时给予患者10mg。在患者治疗期间,需给予其吸氧治疗,并酌患者实际情况补充水电解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代谢[4]。参照组采用常规血浆输血形式,并根据患者血压及出血实际量予以调整。实验组行成分输血模式,全面分析患者现阶段血液成分情况,予行针对性输血治疗形式,包括脓细胞、血小板等等[5]。另一方面,如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其出血量较高,应及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找出患者出血区域予以针对性治疗。同时,如患者术中始终发生出血问题,可予以子宫切除。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30例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相关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差异性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输血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2组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短,两者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作为产科临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该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一般情况,凝血系统得以全面激活后,患者血液中的凝固物及沉积物有所增加,因此其血液发生纤维化及血栓化病变,加之其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其自身的紧密聚合,进而导致血管中发生微血栓[6]。产科任免过程中发生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较多,该种疾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需加大对于患者血容量予以补充,从而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成分输血模式的临床应用想过显著,能够抑制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症状,在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的基础之上,防止凝血因子的进一步影响,能够保障其临床效果,改善患者危重病情。因此,在治疗中可通过给予患者术中血液检验形式,了解其凝血功能指标实际情况,针对某项指标或定能异常的患者可予以单种成分输血治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产科临床发病率较高,为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通过实施成分输血形式的效果小显著,因此,成分输血在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时慧挺.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1):43-46.

[2]龚征华,艾铁盔,胡科杰,等.成分输血在产科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6):1167-1169.

[3]陈雪梅,贺小艳,邓文斌,等.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S1).

[4]郭玉蝉,张巧璇,李彩凤.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12):2975-2976.

[5]朱彦霏,王毅.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9):11-12.

[6]辛秀团.成分输血救治产科大出血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先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96-98.

论文作者:李金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评价论文_李金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