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国际形象的成功塑造及现实启示——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刘 锋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124)
摘要: 一国的国际形象是别国对该国综合实力的认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看法。国际形象的削弱会增加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与诋毁,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变,践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积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参与国际多边文化合作,巧妙处理与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关系,成功塑造了中国特色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当前,要保持党内安定团结,深化改革开放;狠抓惩治腐败,践行执政为民;维护世界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文明;坚持独立自主、不怕制裁等,从而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关键词: 国际形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负责任大国
所谓“国际形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整体状况在国外民众和媒体中的印象,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遭受苏东剧变的冲击,深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恶意攻击与诋毁。在此态势下,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对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组建新的领导集体、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等,成功应对了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最大化地减少了我国国际形象下滑引发的消极影响。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领海、领土出现争端,中美贸易产生摩擦,西方国家利用强势媒体抹黑我国,各种“崩溃论”“威胁论”和“捧杀论”等都冲击着我国形象。塑造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可以借鉴邓小平同志的应对谋略与战略智慧。鉴于此,本文试图考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国际形象的状况,探析中国共产党塑造国际形象的成功之道及其对新时代建构大国形象、化解国际争端、处理政党关系、实现和平发展的启发,从而有助于深化对邓小平时代我国内政外交和国防方针政策的认识,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度,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与世界魅力。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实验中心在体育专业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快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验室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学院应改善实验软件和硬件条件,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提高服务教学质量,为教学和科研创造条件.判断学校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许多评判标准,其中之一就是学校实验课余时间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成正比 [1].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妖魔化”一词是原新华社记者、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于1995年结束对《华盛顿邮报》半年的工作访问之后写的一篇题为《美国媒体是如何把中国人民妖魔化的》文章中提出的。该词是他对于美国对华报道总体倾向的抽象概括,是指不顾客观事实,有意捏造虚假信息,恶意诋毁或攻击一个国家、民族和国民,把他国民众看作妖魔的现象。
矢量数据坐标系转换的质量控制需要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解算的转换参数精度必须满足待转区域数据转换精度质量要求;二是矢量数据转换前后数据完整性、图形一致性等须满足相关规定质量要求。
回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展状况的认识和评价历程,笔者发现,我国的人权状况、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改革、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几乎都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攻击或恶意诋毁的对象。“妖魔化现象,表面看是一场东西意识形态领域的‘唾液战’,是美国外交调整期的‘钟摆战’,其实质是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炮火的利益战。”[1]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把我国视为其全球称霸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经济上冷化、政治上丑化、道德上矮化、思想文化上贬化,污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以先声夺人的战略优势,打着人权的幌子,动员一批所谓的“民主国家”一起试图对我国进行全面围攻。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七国通过人权施压、无端制裁、为“台独”与“藏独”撑腰等方式,挑衅中国,试图让苏东剧变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具体来讲,一是美国等西方大国用所谓的人权问题对华进行制裁与挑衅;二是美国利用“最惠国待遇”等问题继续对中国施压;三是国外敌对势力为“西藏分裂分子”撑腰。除了这些制裁和各种施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大量的虚假信息拼命地制造一些密不透风的‘石幕’,大胆编造假数字,大量引用在政治上有极端反华倾向性的新闻评论,大量使用带有倾向性的动词、副词甚至形容词并暗示他们的政治倾向”[2]。美国媒体等对华报道基本上是以负面为主。美国想尽一切办法构筑了一个威胁到西方国家利益和违反人类自由、民主、人权的负面中国形象。此外,美国“中国学”主流为恶意诋毁中国推波助澜。反共和冷战意识形态是美国“现代中国研究”的主旋律,以至于在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恶意攻击中国的书籍。
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取向,这就是发展好自己的事业,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国内的发展问题,他把解决“经济不能滑坡”问题列为第三代领导集体当务之急的首项任务。可以说,只有国强民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具吸引力、凝聚力。没有本国的发展,国际形象的塑造就是纸上谈兵。
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应对方略
面对国家形象被“妖魔化”的严峻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变,践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巧妙处理与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关系,成功塑造了中国特色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一)组建新的领导集体,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为了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组建新的领导集体提上日程,并强调领导干部要实现年轻化。他认为:“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4]296同时,他还指出:“领导班子还是要注意年轻化,要选马克思主义者……要有些年轻的人,否则难以为继。”[4]315此外,伟大事业需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发展的关键在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在探索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领导核心问题。他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4]310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启发新时代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权威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同时,针对一些西方国家担心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可能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外资企业在华的利益等,保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变的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多次向新的领导集体强调:只要改革政策稳定,中国就大有希望;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国外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的主张。同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央领导机构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3]57可见,无论是邓小平同志还是江泽民同志,都多次讲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苏东剧变等重大事件引发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冲击。邓小平同志洞察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是打不起来的,但是局部的战争却不可避免。他语重心长地讲到:“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4]319同时,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强调,“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4]320,“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4]383。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交谈中指出了应对国际局势的思路,即“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4]321。这种低调又不示弱、沉着又不消极的应对策略,确保了我国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国际机遇,避开复杂矛盾,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事业。
(二)坚持并践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在美国,人们曾称赞斯各格兰德的作品超越其他一切图像艺术作品。斯科格兰德自己也认为,她的作品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仅是她的努力,也需要观众的努力。她本人曾指出:“强迫症式的重复是我的创作中一个永恒不变的元素。”
针对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4]363这表现出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一贯主张,在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实践上的自觉。
本研究显示,不同疾病分期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其经微创减压植骨生物陶瓷棒植入术治疗12个月后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表明微创减压植骨生物陶瓷棒植入术的应用,可较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为其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与尚炜,赵刚,舒钧等研究结果相比,一致性较高,表明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不搞意识形态争论,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针对苏东局势的变化,1990年3月3日邓小平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时提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4]353意识形态的分歧是正常的,这里的“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不是说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就可以忽略意识形态这一关键因素,而是在处理利益争端时,应本着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原则,不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总之,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亲疏远近的障碍或衡量标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全方位地对外开放,以国家利益为原则,而不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划分“敌”“友”,这样做既摆脱了冷战时期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陈旧思维,又赢得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和国际声誉。
同时,为了突破西方的制裁和围攻,扭转被“妖魔化”的国际形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就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282总的来讲,不搞意识形态争论,建立国际新秩序,为树立有亲和力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四)巧妙处理与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关系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妖魔化”我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处理与苏联、日本、美国以及西欧相关国家的关系,为重塑我国的国家形象、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一步,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首先推动日本加速改善对华关系。第二步,我国政府积极争取同西欧相关国家恢复正常关系。第三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带头“制裁”中国,使两国关系陷入困境。在中美之间的关系上,邓小平于1989年10月31日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指出,“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4]330。此外,邓小平多次与几位中央负责的同志谈话指出,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与各个国家发展关系。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后,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等7国制裁我国的时候,我们始终坚持同西方的一些国家打交道。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度量、包容,另一方面也展示和塑造了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
在处理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的缓和,为中国打破西方的制裁和应对来自西方的“妖魔化”威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采取了“三步走”的对外关系方略。
在消化、吸收、创新和引进技术国产化方面,中国磷复肥工业的先行者们坚持从国情出发,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磷复肥工业在“引进来”的基础上,逐渐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不仅能够自主进行优化设计,自行生产大型装备,而且在磷酸精制、氟碘回收、石膏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开始向国外输出先进技术和产能。吨和120万吨。这两个磷肥品种虽然含磷量偏低,但是含有大量植物需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肥效毫不逊色,为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重视本国的发展问题,并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文化合作
总之,苏东剧变前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世界上突然形成一股指责和‘制裁’中国的逆流,一下子弄得乌烟瘴气”[3]70,致使我国的发展环境日趋严峻,国际形象受到影响。没有良好的国际形象,推动对外开放的事业就难以为继,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也将受到影响。鉴于此,重塑国际形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同时,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妖魔化”和制裁的严峻形势,我国利用联合国等国际多边机制,开展开放式文化外交,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从而塑造一个热爱和平、友好发展的国际形象。譬如,通过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展览局的各项活动,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望我国的发展活力和美好前景。
为验证上述分析,本文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前期的地铁站台现场测试工作,后期将联合地铁消防支队进行后期测试工作。测试环境覆盖了地铁站台的上下楼梯、拐弯通道、直行通道、进站闸机大厅和列车到站站亭等区域,时间跨越24:00至09:00高峰时段。
根据上述策略,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于1991年夏发表了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从总体上概括和制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少露锋芒、沉着应对、泰然处之、埋头苦干、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被后人称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这为我国突围西方的制裁和围攻、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我国的发展争得了机遇、赢得了独立自主与维护和平的良好国际形象。
此外,应彰显中国特色,塑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象。要在经济模式上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政治体制上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意识形态上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在发展道路上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进而实现和平发展,在“两制关系”上坚持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塑造一个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更加开放、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三、国际形象成功塑造的当代启示
国际形象的好坏对提高或降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或恶化其对外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摆脱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妖魔化”我国的严峻困境,成功重塑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这为塑造并捍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与实践启示。
(一)坚定党内安定团结,继续促进改革开放,展示中国特色的大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人能否保持团结和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之所以强调要树立一个安定团结的领导集体形象,是因为如果中央领导集体乱了阵脚,西方国家就会变本加厉地制裁和“妖魔化”中国。为了塑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形象,应实现领导干部集体的“吐故纳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当前,这就要求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在发展党内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夯实党中央的权威,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同时,以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宝贵经验为契机,继续促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也是当代中国的关键选择、最鲜明的旗帜。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4]380-381,要“组成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中央领导班子”[4]298,进而通过扎实的改革开放实绩取信于人民。没有邓小平同志以坚强的意志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是多重的。正如有论者指出:“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就取决于政府、民众和外部世界( 包括国外、境外) 的互动。”[5]这表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主体、改革的时机与环境、改革的体制机制等都是影响改革实效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的改革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品格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既要敢于突破,又要稳扎稳打地向前走。鉴于此,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正是采取了上述方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应对了苏东剧变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妖魔化”和制裁我国的严峻挑战,最大化地减轻了我国国际形象下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争取到了国内外对我国社会发展所采取的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为“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0月14日,中国银行昭通市分行副行长岳浩代表中国银行向该行昭通市分行挂钩扶贫点——彝良县树林乡管坝村捐赠10万元,用于援建该村纸厂村民活动广场,助力该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狠抓惩治腐败,坚持执政为民,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努力与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应相辅相成地进行,使惩治腐败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要继续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基本思路,从切实有效应对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以及防止“四种危险”出发,坚持抓学习与改作风、反腐败与鸣警钟、立规矩与建制度、重巡视与找病灶等方略,着力增强党的韧性,弘扬党的自我革命政治品格,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在应对各种考验和危险的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塑造一个朝气蓬勃、坚强有力、政治清明、狠抓反腐的政党。
其三,突出群众的广泛参与。随着“文革”式的政治运动退出历史舞台,运动式治理开始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活动中的常态现象。运动式治理的动员对象虽主要是体制内的领导干部,但在宣传上则必须突出群众的广泛参与[9]。因为只有突出群众的广泛参与,营造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景象,才能更好地体现运动的合法性。
同时,要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塑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形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6]57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形象。
(三)维护世界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塑造负责任的外交形象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给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譬如,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愈演愈烈,维护世界和平可谓是任重道远。
The old woman put the gingerbread man in the oven.Then she went to sleep in the chair.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快速崛起的社会主义东方文明大国形象。作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应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守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6]57-60,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努力。同时,在扬弃传统文明、超越西方文明的基础上,摒弃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追求人类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传统思维和陈旧逻辑,剔除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政治发展新路,秉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地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目标[7]。
此外,要积极构筑中国精神、整合中国价值、夯实中国力量,“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传播好中国最美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8],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与世界魅力。特别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讲清楚中国的四大历史篇章、五大发展环节、六大具体要目,要做到有“道”、有“情”、有中国风格、有国际视角[9]。唯此,方可促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树立和展示新时代良好的大国形象。作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和外交领域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国,和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应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策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从而塑造良好的外交形象。
(四)坚持独立自主、不怕制裁、自强不息,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对外关系、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都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既不当头,也不示弱,更不怕制裁,始终保持坚定的道路自信,从而成功破解困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方针。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4]320他还强调,要少管别人的事情,不要害怕制裁,关键要利用机遇,一心一意把中国发展起来。这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怕制裁、不怕孤立、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赢得了更多国外友人的赞赏和支持。
当前,作为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举一动也必然会引起世界的瞩目。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与美国等守成大国之间必然会有利益博弈甚至摩擦。近些年,我国面临的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台海问题等,都在挑战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极速抬头的美国挑起贸易摩擦,试图遏制“中国制造2025”,妄想转移本国的危机和矛盾来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与经济利益目标。还有一些美国学者和媒体打着学术的幌子炮制了“锐实力”等概念,用来鼓噪“中国渗透说”,试图构筑一个威胁到西方国家利益和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负面中国形象。此外,一些西方国家的报刊媒体不顾客观事实,蓄意抹黑我国形象。譬如,“美国的《纽约时报》有意识地塑造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负面形象,故意忽视汶川地震中的客观情况和事实”[10]。也有些西方国家大肆渲染中国潜艇威胁,处心积虑地蛊惑其他国家警惕我国,不断地搅乱我国周边局势等,最终试图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阻碍中国崛起。
对此,在捍卫我国的主权、人权等方面,处理东海、南海、台海问题和中印边界争端,破解中美贸易摩擦等棘手问题,以及应对各种“威胁论”“捧杀论”和“普世价值论”等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时,决不能示弱,也不能含糊,应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不怕制裁、自强不息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田炳信.论美国妖魔化中国[D].广州:暨南大学,2003.
[2] 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J].国际新闻界,1996(5):5-10.
[3]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李钰.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及因素[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7):114-120.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韩庆祥.强国时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342-343.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8-211.
[9] 郑学刚.论讲好中国故事的章节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4):120-130.
[10] 胡婷婷.从互文性看美国媒体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形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90-94.
Discussion on successful shaping of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ina and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LIU Fe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a country indicates the general impression and opinion of other countries based on their cogni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The weakened international image is likely to increase the cost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maliciously attacked and denigrated China, which impac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ina. Adhering to the basic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following the strategic principle of “keeping a low profile and making achievement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led by Deng Xiaoping actively established a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and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skillfully handle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As a result, the image of a responsible socialist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successfully shaped. 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we need to maintain stability and unity within the Party and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vigorously punish corruption and practice governance for the people, strive to maintain world peace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all mankind, and remain independent and have no fear for sanctions, so as to build the image of a major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 international imag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responsible great power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425(2019)06-0152-07
收稿日期: 2018-07-1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研究”(19YJC710039);北京市教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SM201910005011);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科研项目“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伟大工程'研究”(JK027004201601)
作者简介: 刘锋,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历史与建设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4-8425(s).2019.06.017
本文引用格式: 刘锋.论我国国际形象的成功塑造及现实启示——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6):152-158.
Citation format :LIU Feng.Discussion on successful shaping of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ina and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in the 1980s and 1990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9(6):152-158.
(责任编辑 冯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