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谣言酒吧_华盛顿论文

华盛顿的谣言酒吧_华盛顿论文

华盛顿的谣言酒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盛顿论文,谣言论文,酒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某日路过K街,见路边新开一家酒吧,门脸有一般商铺两三个大,伸到街沿上,幌子上大书“Rumour(谣言)”,不禁乐而开笑。

华盛顿是理所当然的是非之地,K街是这样的一条街,谣言四起最不足怪。何况英文的“Rumour”虽然约定俗成译作“谣言”,其实倒更多一层“小道消息”的意思。中文里的“谣言”全是假的,英文里的“Rumour”时不时还会应验。所以K街上的“谣言酒吧”,名符其实。

萧伯纳的苹果效应

天下官僚机构的错综曲折大概都差不多,美国政界的裙带风更是明目张胆,这大约是两党政治的产物。换一个党上台,政府部门就换一拨人。久而久之,政治圈里有点头脸儿的人物,身边自然会有些“铁杆”,“铁杆”还有他们的“铁杆”。以至于一有动静,政府部门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部门头头一换,底下就跟着大“换血”。几个重要政府部门的权力,也起了微妙变化,它们的决策参与程度,居然大半取决于部门头头与总统的亲疏。

华盛顿的外交圈,特别是外交圈的高层,最在意人脉。外交固然政策至上,落到实处主要还是做人的工作。何况美国政治的风格,把握人际关系的内里乾坤至关重要。倘若有心,去研究一下各色人等的简历,倒也可以见出不少端倪。譬如:前国务院发言人鲁宾,曾是耀眼的政坛新星。查查他的简历,曾在美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任期结束后调回国务院,从此平步青云。与此同时,奥尔布赖特从美常驻联合国代表升任国务卿,于是大家就此明白,鲁宾系奥尔布赖特一手提携。

不过上述“研究”工作到底太辛苦,容易流于无的放矢,“研究成果”也需要佐证。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就是有心竖起耳朵,听一听圈子里的各类“谣言”。各国驻美大使及其下属使馆各部门负责人,在美国的政府部门里全有自己的“内线”。“××是××的人”,不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推心置腹分享的信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各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换,各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肖伯纳的名言,得到最充分的证实。

上层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是“谣言”的好材料。前总统老布什还在任副总统的时候,曾传出他的夫人芭芭拉和当时的总统夫人南希.里根不和。据说盖缘于芭芭拉出身名门,看不上“戏子”南希。本来是一段尘封往事,却因为里根的逝世又鲜活了一阵子。葬礼过后,又传出里根的儿子小罗纳德对副总统切尼心怀大不满,抱怨他“木”得一点也没把南希照顾好,一时间又闹得纷纷扬扬的。至于阿拉法特一病危,华盛顿的人们就窃窃私语着“他被人下毒”,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Rumour”里面藏龙卧虎

华盛顿的街头巷尾,随处有风云人物隐身,时不时就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国会山原本算得一处神秘所在,国会议员,特别是参议员,地位很高,连带得助手都牛气冲天。议员固然以亲民为“标签”,可是人家一周回一次自己的选区,去亲那里的民,不屑在华盛顿打乡谈。除了“术业有专攻”的公关公司和游说集团,平常人等离他们颇有距离。但距离会产生好奇心,就有出版商看中了前副总统戈尔的女儿、在国会做过议员助手的克里斯汀,以国会山为背景,写了一本爱情小说《莎米的国会山》,其中便有不少内幕,在读者中得到“五星”级评价。

克里斯汀最终敌不过参议员德瓦恩办公室芳龄24岁的低职女助手杰西卡.卡特勒。卡特勒小姐以“华盛顿女人”为笔名,在某家八卦“博客”上连载自己的性爱日记。语言虽平淡如流水账,并无特别的火辣描写,细究之下却着实惊人。原来该小姐从事的是钱权色交易,与她有染的国会议员和政府高官共计6名,她与他们之一共进一顿午餐,即得400美元。与她过往最频的一位,竟是布什总统钦点的某政府部门头头。更为甚者,卡特勒小姐声明,她并非国会山中另类,她的很多同事,只有做得更过分。

与国会山相比,中情局当然更深不可测。可是华盛顿的书店,2004年春夏就热销起一本书《戳穿神秘面纱——状告美国特工机构》。抢眼的书名显示着作者身份的不同凡响:布鲁克纳女士,原中情局高官,上世纪90年代初准备另有重用之时,突然被一纸对男下属“性骚扰”的指控而遭内部软禁。布鲁克纳雇了名律师反诉中情局性别歧视,官司不可思议地以布鲁克纳获胜告终,被公推为“美国司法史上的奇迹”。布鲁克纳拿了41万美元的高额赔偿金作学费,去乔治敦大学法学院读书,学成之后当上专门承接状告政府部门、特别是特工机构官司的开业律师。尽管又出名又出书,布鲁克纳还是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状态,华盛顿所有的通讯录上都找不到她的联系方式,找她的人全凭口耳相传。布鲁克纳的理由是她的业务已然应接不暇,公然开张岂不累死。但“圈内人”公认真正原因是她仍恪守初入中情局时的誓言:不让人看见,不让人听见。

因为地利,总部设于斯的《华盛顿邮报》被奉为小道消息的可靠集散地之一。该报纸“时尚”版尤其与众不同,对流行服饰妆容并无多大兴趣,专事长篇报道各种内幕。“时尚”版头条常是人物特写,主角不用说都是布鲁克纳和卡特勒们。还有地方小报《华盛顿时报》,政治倾向极右,发行量亦不大,名声却不小。经常捅出独家惊人消息,盖因在五角大楼有内线。那么一两个有点名气的专栏作家,习惯以“据内部掌握……”为口头禅。

真正惊人的是2004年9月某天早晨,拿回来的华盛顿大小报纸,都有大字标题:国务院高官涉嫌出卖情报。旁边附的高官照片,绝对令人心惊肉跳:主管东亚事务的首席助卿帮办唐纳德.凯瑟,中文名字叫凯德磊。凯德磊是国务院正根正苗的中国问题专家,被视作“亲华分子”,诨名“唐纳德同志”。“唐纳德同志”这回中的却是台湾的“美人计”。周围诸同仁大半与凯德磊相熟,在他办公室喝过咖啡或减肥可乐——凯德磊喜欢轻松气氛,即使交涉也预备饮品。他自己只喝减肥可乐,为保持体型。回想起来,他应算“臭美”一族,“中计”也在情理之中。凯夫人也见过,供职于中央情报局——“灯下黑”果然厉害。

凯德磊以前在国务院就有点名气,早早归入“年轻有为”一类。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常驻中国,已经官至公使衔参赞,回国后升任大使级,春风得意。可是在奥尔布赖特国务卿那一任上,国务院丢了一台装满机密文件的手提电脑。内里的账算来算去不知怎么算到了凯德磊头上,连降三级——传说凯德磊年轻气盛、恃才放旷且又不是奥卿的人。凯德磊跌跌撞撞好几年才官复原职,一副满不在乎的架式。促狭者说凯德磊“犯事”多因有人出于报复心理。进了联邦调查局的门,过几日再打听,便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鲍卿失宠的是是非非

说到底,近几年华盛顿“圈子”里最多的“谣言”,还是关于国务卿鲍威尔的。鲍威尔早是美国人心中的英雄,“美国梦”的完美化身,曾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个黑人总统的人选。退休之后应布什总统之邀出任国务卿,公认将为他的一生辉煌画上圆满句号。因与布什总统的亲密关系尽人皆知,加上副总统切尼不讨多数人喜欢,所以在鲍威尔“出山”不久,关于他的第一个“谣言”不胫而走:布什总统定将于2004年大选时“换将”,改以鲍威尔作副总统候选人搭档竞选连任。风声最盛之时,曾向身为鲍威尔“亲信”的朋友求证,朋友摇头:不大可能。见我们狐疑,乃压低声音曰:“他老婆不让!

鲍威尔坚信温和路线,是本届政府中少见的“鸽派”。起初以他过去的赫赫战功,“只说不练”的“鹰派”们奈何他不得。可惜身为美国外交关系的“润滑剂”,到底在总统本人处涩滞住了。伊拉克战争前夕,华盛顿沸沸扬扬地传着鲍威尔即将“失宠”:他基本上见不着总统的面了,总统身边只有赖斯和拉姆斯菲尔德。不久,以当年报道“水门事件”而著名的记者伍德沃德就在他的新书中证实:2003年1月,布什意外邀请久遭冷落的鲍威尔前往他家牧场,告知他要对伊开战的决心。鲍威尔只问了一句:“你想好了吗,总统先生?”布什答:“想好了。”于是的威尔说:“遵命,总统先生。”万般无奈,尽在其中。

开战之后,国务院之内,遭遇“边缘化”的怨气已经写在大小官员们的脸上,以至于发展到鲍威尔批示出的国务院文件,到了白宫国安会,还要重新逐级审阅,才能呈给总统。一家男性时尚杂志,不沾边地适时登出国务卿办公室主任的访谈,透露鲍威尔“身心俱疲”,萌生退意。无论是失言还是有意试探,指名道姓的报道总之吓得这位主任从此不敢乱说话。同时,人人坚信他说出了谁也不敢说的事实。

从此,大家不再猜测鲍威尔能否和总统“重修旧好”,惟一话题是他将何时辞职。特别是2004年夏天,鲍威尔没有在共和党大会上露面,仿佛是他将退出角逐的明证。在布什总统获选连任之后,心有不甘者称鲍威尔不会即刻走人,以他的脾气,至少会坚持到拉姆斯菲尔德之后,哪怕只有一天。

所有的联想最终由鲍威尔自己的一纸辞职声明打破。英雄谢幕,留下媒体一片依依惜别的唏嘘。对于一贯尖酸刻薄的他们,实在是例外。不过政治圈的风云永远如华盛顿的天气一样变幻无常。寒来暑往,谣言如风,却从来不会间断。惟一不同的,是故事的主角。

有空的时候,真该去“谣言酒吧”坐坐。

标签:;  ;  ;  

华盛顿的谣言酒吧_华盛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