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感言·
唯有磨砺与奋斗方能成就辉煌
眭碧霞
2018年7月31日上午9∶00,我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你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眭碧霞老师吗?这里是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组,我们想就您主持的教学成果提3个问题,请您一一作答,时间是5分钟,您听清楚了吗?”接着开始了电话答辩。问题很简单,顺利完成专家提问后的我长长呼出一口气,如释重负。一个多月后,看到网上获奖公示,确认我们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谁如果以为现在搞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放在首位,政德政风不那么重要了,错!谁如果以为GDP数字上去了,干部就可以随便吃点、喝点、拿点、收点、要点、贪点,玩个把小姐都是“小意思啦”,错!经济是硬指标,政德政风也是硬指标,甚至更是硬指标。改革开放,固然要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也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求干部必须讲政德政风、讲官品人品,不允许前进路上有老虎当道,不允许有蚊蝇乱飞,不允许黑恶势力破坏社会政治生态。
成果的取得,历经15年的磨砺。2000年,正逢软件产业快速起步,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继2001年教育部在本科院校立项建设39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后,2003年我院顺利入选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单位,开启了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历程。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我们创建并实施了专业“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项目载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紧跟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与行业企业开展了深层次的合作,培养了一批“尚德、博学、技精”的专业教师,打造了一支“懂技术、会应用、擅教学、能创新”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形成了多元合作培养人才的格局。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了一批以国家资源库为典型代表的专业教学资源,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有效支撑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2010年,在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项目验收中,正式提出了软件技术专业“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的建设与实践,逐步丰富内涵,提升实践效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技术技能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多元协同缺乏长效机制、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资源缺乏顶层设计、难以有效应用等问题。
地方政府官员开通微博,往往面对着个人行为和公职身份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这种身份特殊性的顾虑,许多官员在微博上不敢说话,不敢发表太多个人意见,怕被网友批评指责。但这种态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在网民心中,说总比不说要强。有人指出,“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的开设,就说明了相关机构和领导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公开于网上,这本身就会赢得网民的好感。”[7]
1.开展调查研究,强化顶层设计。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软件定义一切,技术交叉融合,更是催生出新需求、新产业和新生态。如何更好地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我们必须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情况。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满足学生在校全面发展、未来终身发展的需求,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系,丰富内涵。
回顾“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施过程,主要有三点体会。
2.融入行业资源,强化条件和机制建设。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我们培养了一批“尚德、博学、精技”的专业教师,打造了一支“懂技术、擅应用、会教学、能创新”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实训条件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建立了一个“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四层次实践平台;资源建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撑,我们开发了软件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汇聚了一批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开展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有效机制。通过一系列建设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保证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
滑模控制算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8-9],而负荷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利用滑模算法设计负荷频率控制器,以实现柴储混合电力系统的频率控制。
3.持续探索实践,强化专业积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持续的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内涵,才能在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上有突破,形成专业的品牌和特色,更好地支撑人才培养。
十几年的磨砺,十几年的奋斗,成就了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培养了一大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为软件产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此团队成员感到无比欣慰。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教学成果奖论文; 方能论文; 奋斗论文; 评审组论文; 电话论文; 老师论文; 答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