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上的差异来自于观念上的差异_数学论文

成绩的差异来自观念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论文,观念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台州市29所重点高中的某次数学联考中,有这么一道题:

文[1]作者在抽样调查学生在该题上的表现时,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层次越好的学生,得到的分数越低,层次相对比较差的学生的得分率反而比较高,呈现了与中考入学成绩的相反排序.文[1]就这一现象从教材、教法、作业及命题四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如此怪异现象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笔者读后对文[1]中的一些结论产生了一些疑问:①真有这么巨大的倒差现象吗?②填空题的得分率果真能远高于选择题吗?笔者用文[1]提到的联考题,在本校高二年级期末复习时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概述

1.调查对象

本校高二年级三个文科班与三个理科班,分别是理(文)实验班,理(文)重点班,理(文)普通班,恰巧与文[1]所描述的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吻合.同层次的学生,理科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比文科学生强,约有7~20分不等的差距.

2.调查方法

3.调查的实施

2011年6月底,分别在本校的三个高二文科班和理科班,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将印有调查问题的纸发给学生,要求将答案填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教师收集答卷但不作任何讲评.

4.调查结果

分别对文理科学生的答题情况作了统计,数据如下面的两个表.

5.事后访谈

另一方面,做错的学生均表示,题中式子就表示两圆相减,两圆相减得到的直线就是两圆的公共弦方程,所以读完题后毫不犹豫地选了C.也有个别学生表示有疑惑,但因没有看出题干中式子的几何意义,只好作罢.

6.调查结果分析

理科班学生的表现不令人满意,第二空全校137位学生中仅有1人填对,其他136位学生中,有78位学生填了“一条直线”或类似答案,有21位学生填了“线段”或类似答案,有3位学生填“圆与圆的公共弦方程”;有5位学生未填,还有30位答案古怪且不统一,未作统计.第一问仅仅是化简,所以准确率高得惊人.

与理科班相比,文科生的表现比较令人满意,答案基本是D与C两个选项,而且干扰项主要是C,没有出现A、C同为干扰项,并且C选项仅比A选项干扰率稍高而已.本题的准确率达45%,而且准确率的高低与班级的层次相对应,并没有出现文[1]中越是优秀的学生准确率越低,越是学习困难生得分率越高的怪现象.

理科班的表现虽然不是很理想,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填空题要比选择题难度大.从对文科学生的访谈中我们看到,做对的学生中约有75%是猜对的,接受访谈的8位学生中,仅有一位学生是在真正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得到了正确答案,因此,真正的正确率为10%左右,这比文[1]中相应的正确率低了一半,而20%的人却理解模糊,约有10%~15%的学生纯粹靠运气做对题.另外,接受访谈的几位学生均表示了对选择题的喜好,认为选择题做不出来至少可以猜测,而填空题填不出只好干瞪眼.

结合对表1、表2中数据所作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如下见解:①若将化简看作与本题相对应的填空题,准确率确实会高很多,因为难度不对等.②若将它直接改为填空题,则学生没有任何的思维抓手,所以填空题要比选择题难得多,由此看来,文[1]的结论对于本校学生不成立.③得分率与学生层次程度成正比.

三、原因分析

文[1]指出,学生获取知识质量的优劣,学习成效的高低,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科书编写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程度及高考试题的导向都有密切的联系.按照文[1]中的原因分析框架,从教材、教法、作业及试题这4个方面来笔者找本校学生得分率低但比其他同等学校要高的原因,以期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对策.

1.教材分析

2.教法分析

本校的教师都熟悉老教材,知道老教材中两圆公共弦方程就是两圆作差,并且知道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的困难性,但也知道即使学生不理解,也能用来解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强调了这个结论的应用,而相对忽视了该知识产生的过程.

新教材中没有提及此知识点,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疏忽.因为解析几何的本质就是用方程来刻画曲线,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性质.两圆的公共弦方程恰好能反映此本质,因此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补充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时的严格限制,所以这个知识点只好匆匆带过,因此很多学生是通过大量重复训练获得相关的解题技巧,而非一个数学知识点,由此形成了填鸭式教学.

3.作业分析

本校采用集体备课制度,备课时本年级组决定先后布置6道题巩固两圆方程相减即得两圆公共弦方程这一知识点,其中前3题为讲完后的当天训练题(当天的作业量不仅仅是此3题,还有另外7题),另外的3题这样安排:隔一天布置其中一题,再过三天布置其中第二题,最后再隔七天布置最后一题,该知识点的教学与巩固前后历时两周.对于不同的班级提出了不同的作业要求,比如对于实验班学生要求每题都必须过关,对于重点班允许最多放弃一题,而对于普通班则允许放弃两题.

统计显示,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比文[1]中呈现的数据略差.实验班平均完成题数为5.45个,重点班平均完成题数为4.87个,普通班平均完成题数为3.42个.三类班级的教师布置作业完全一样,但实验班完成的题量比普通班多,而且质量要好得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验班学生学习认真,自控力强,思维反应快,作业时间相应比较少,绝大部分学生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因此,实验班学生对此知识点掌握相对比较牢固.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作业完成的质与量都不如实验班好也在情理之中.文[1]中提到甲类学校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折不扣,但出现了超乎想象的错误率,笔者认为有可能是由于6道题一起布置,并在期末复习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造成学生见到此种类型的问题就联想到两圆相减得到公共弦方程.

思维定势对解题有它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问题,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建立已有知识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容易地将当前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问题,并进而解决它.但思维定势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常常使学生产生某种解题时的习惯性思维倾向,固守于某些常用的老方法,影响解题的成功.因此一方面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达到熟练、巩固的目的,另一方面应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寻找其他更好的解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4.试题分析

文[1]指出:两圆相交,则两圆相减所得到的直线方程为两圆公共弦方程,若不相交,其方程是平面上到两圆切线长相等的点的轨迹.在这道试题出现之前,很少有教师能注意到后半句话,因此,本题恰好出在一个思维盲点上.就题论题,本题是一道好题.如果按文[1]的建议改成填空题,那就成了一道只有运算,没有思维的普通题.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应该是数学学科命题的大方向.在平时教学中,对各知识点的情形考虑要全面,对常规问题,不但要考虑其正面、反面、侧面,也要考虑问题的一般化与特殊化.对于本题,除了两圆相交、相离外,还应考虑到内含、内切、外切都会出现什么情形,由此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地去联想.

四、结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他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文[1]中甲类学校教师用“刺激一反应”及大量重复训练来强化反应导致了学生形成了失去思考的思维定势.我校教师也有类似情形,但由于抓得没有那么紧,所以相对要好一些.在平时教学中,讲清一个知识点后要留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让其悟透其中道理,能进行各个方向的推理、拓展与思考,并使记忆推理的印象深刻.问题的训练应适可而止,并且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规律进行训练.切不可患得患失而使一些知识点形成“夹生饭”,并将这些“夹生饭”硬逼着学生吃下去,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消化不良”,造成学习思考的兴趣减退,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

五、建议

基于上面的讨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①对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要么不补充,如果要补充,那么就给足时间,将它补充完整,让学生认识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不要舍不得时间,既节约时间,又掌握牢固的知识点,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是不存在的.

②训练要及时到位,但不能要求一次到位,以后都不管,训练要遵循心理学规律,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训练,使其效果最大化.

③教师应密切关注各种数学报刊,及时掌握现有的教学方式、研究动态和命题方向,发现其他老师的闪光点与不足,并为我所用,及时纠正不足,发扬闪光点,使自己的教学成绩能更上一层楼.

标签:;  ;  

成就上的差异来自于观念上的差异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