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与中国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改革发展论文,社会保障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7;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5-0079-10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1年11月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中国梦。他对中国梦这个概念作了阐述:“实现中国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要实现这个梦想,中国一定要实现改革最终目标:国家现代化与繁荣发展,中国人民生活质量全面上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但社会公平偏低、贫富差距严重。中共十六大至今,中国非常重视按“以人为本”的目标建设和谐、公平、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中共十七大更进一步强调“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造福,把改革成果带给全体中国人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是实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及十八大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观点以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状况就可以了解中国梦内涵的一部分。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的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民众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存在许多弊病与缺陷,甚至还阻碍了中国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改革。因此,中国不得不就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一)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保障老年人的需求 根据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按照国际标准来看,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绝大多数国家要快。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从7%增长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瑞典、美国、英国、日本分别为115年、85年、68年、45年和26年,而中国大致只需要花27年的时间。[2]与此同时,需要抚养的中国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加:1982年为7.7%,2000年为9.99%,2007年则增加到11.7%。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全面的压力,尤其是养老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险的问题。 虽然中国个人医疗保险的水平偏低,但是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再加上民众对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保险资金无疑会成为中国目前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养老、医疗保险更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难题。据计算,60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费要比60岁以下的人高3~5倍。1998年对中国29个省市公费医疗费用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职人员人均医疗费支出是477元,而退休人员为1247元。“即便是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我国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2] 保障老年人的需求是中国“以民生为重点”、“以人为本”目标中特别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进行改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完成的迫切和长久的任务。在进行多年实验和筹备之后,1986年中国开始进入从国家—单位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阶段,其中养老保险方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积累相结合。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1995年起,中国更加规范地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职工基本工资按一定比例转为养老金的规定。中国政府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中国面临人口极速老龄化的必然趋势。 (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负责、单位实施。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营性单位要自负盈亏,国家不再是不变的靠山,也不能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在公平、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所有经营性单位都有可能破产,由此带来的是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实际情况表明,在改革过程中,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没有能力如期为在岗职工支付薪酬,也无法为退休员工发放养老金,当然也没有条件完成其他社会保障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承担起建设安全的社会保障网络系统的责任,以维持民众的稳定生活。因此,要想真正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话,中国不得不取消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这样,即使企业陷入困难或破产,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也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多样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在国有企业之外还会出现其他模式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保障劳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中国必须要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也就是要设法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这一任务不能全部压在政府身上,也不能完全归为企业的责任。很明显,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是中国必须走的路,是中国为了满足改革的需要而要进行的改革内容。 (三)逐步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进行社会保障改革首先是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某些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进步伐的制度。与此同时,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国仍要继续排除一些新的限制,以满足完善保障体系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面列举一些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需要进行改革的最主要的限制。 第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距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农村不仅社会保障覆盖面窄而且享受保障的程度也比城市低很多。例如养老制度,就清晰地体现出城乡差距,2006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一号文件,决定在一些地方进行新农村养老制度试点,但截至2008年,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2009年9月1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自此,农村养老保险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不仅是诱发社会矛盾的因素,而且还干扰了改革事业的正常节奏和中国正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管理体制不完善,监察能力不高 虽然中国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时十分注重“一体化”和“统筹”原则,但很多社会保障政策没有统一实行。为了实现各级政府的自主权,中国一直提倡“分权”管理原则,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又需要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决定才敢将政策予以实施。与此同时存在的是社会保障领域中各行业的“割据”。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曾经被多部门分割,直到1998年以后才统一到一个主管部门;医疗保险制度至今仍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割,形成了同一地区多头经办的异常现象。[3]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努力按照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建设保障机制,但事实上,在国家、企业、市场、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责任分界,使缴纳、分摊社会保障经费问题无法细分、统一,实现统筹全国社会保障经费原则自然也十分困难。尽管社会保障费用通过账户进行缴纳,体现了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责任,但由于管理系统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各方的缴费额度仍不透明。 上述情况迫切要求中国要在社会保障体制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方面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发挥新型保障体系职能:协调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保障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标准;逐步改善和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得以实现中国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与中国梦目标密切相关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观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然而,当前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改革和建立先进、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中国将无法实现中国梦。 (一)“以民生为重点”,建设社会保障制度 中共十七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持社会安定团结。[4]胡锦涛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5]在中共十八大上,新一届领导班子仍然认为民生是社会发展中的焦点。 中国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特别重要的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于社会,它为经济—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行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帮助经济—社会平衡、稳定、牢固发展;对于公民个人,它保障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标准,减轻劳动人民及其家庭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对于企业,它可以提供竞争优势,为人才竞争战略建立机制,提高劳动效率。 基于这样的探索方法,在建设和改革新型和谐社会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关键点: 1.公平 这被称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意思是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其中所有的制度都得到平等的实施并满足人民最低生活需求。同时,它必须覆盖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区分身份、性别、民族和区域。 2.正当 如果想实现社会保障正当原则就必须让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合适的政策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在法理公明的范围内运行,在各社会组织的监督下运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当实现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3.共享 共享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是社会保障体系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措施。共享原理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体现:参与社会保障的人数必须庞大;各个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公平、正当地实现。 中国政府和中国的学者们都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也不能背离上述三原则。否则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和职能将会丧失,社会保障制度所面向的目标将变得虚无缥缈,对建设健康、文明、持续的社会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根据中国发展的特点、实际状况和要求,在加紧完成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对改革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重大措施,这也是与中国梦内涵有机关联的一些内容。 1.全覆盖 这是两届党代会对社会保障改革任务都明确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建设”。显然,参与享受保障制度的人数越多,社会的矛盾就越少,社会就越安定。 中国人口众多,地缘政治、经济复杂,因此,公平、正当地实现社会保障权利在各社会阶层中的覆盖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报告中具体提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7] 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中国政府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已依照国际贫困标准,基本上在城镇和农村实现了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的目标。中国希望再过一段时间,当发展差异缩小时,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得到改革和完善,这将为全覆盖与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提供便利条件。 2.全国统一 中国必须全力实现的迫切任务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实现调节收入再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所有的人才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例如,统一的救助制度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平等生存基本权利的实现、有利于全体劳动人民的福利得到保障,同时还具有分担风险的作用,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障系统互帮互助的职能。不仅如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既能够减少管理方面的支出,又可以确保社会保障系统更平稳、更高效地运行。这既是措施,也是中国在建设与改革社会保障模式进程中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正下定决心,尽可能地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落实情况的差异。 3.多样化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了建设多样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p.30)建设多样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措施体现了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的全面性和重点性。中国实现社会保障模式建设任务的主要措施为:促进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4.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中国应该遵循从逐步缩小差距,消除社会不平等状况,到真正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彻底公平的路线发展。从社会保障的目标来看,应该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所需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展;从社会保障的层次来看,应该从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而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来看,应从多样的、无死角的、惠及面广的向全国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会危及后代,只有这样,它才能既满足了当代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又能为后代的生活提供保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立足当代人的社会保障,在分层次、有差别地建立、完善的基础上做到广覆盖,同时展望后代人的社会保障,使保障项目更加完备,功能衍生更加强大,保障方式更加灵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6]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梦的相互关系 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就是让所有中国人都能过上富裕公平的生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指标。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国把社会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因为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体质、实现公平教育等。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一)中国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当前中国正进入发展转型期间,中国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8]其追求的最终价值是构建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学者对中国梦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但都认可最集中的内涵是富民梦、强国梦和复兴梦,其中富民梦是基石,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在经济方面已获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和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礼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6](p.116)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就是通过完善的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与功能,对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做出巨大而重要的贡献。 (二)为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宏观政策 为了在2020年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中国尽力加快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在内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步骤。中国在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转型基础上落实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系统的具体政策与措施。下面着重分析中国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几个主要的宏观政策。 1.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改革 中共十七大前夕,中国领导层已明确地认识到经济与社会之间、社会各领域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发展格局中的危机。由此,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5](p.648)《决定》详细地提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5](pp.651~652)同时《决定》还进一步强调社会要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5](pp.652~656)中共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4](pp.12~13)胡锦涛还在十七大报告中详细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pp.15~16) 可以看出,以“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出发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就是协调区域及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迈向共同脱贫、共同富裕道路,保障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权益,使中国人民能够高度发挥所有的能力与创造性,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和谐、公平、文明的社会。这一社会模式是符合中国梦的,而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主要的宏观政策 按照中国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可划分为三步:第一步(2008~2012年),其目标是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二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目标,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同时稳妥有序地推进其他保障制度建设;第二步(2013~2020年),其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第三步(2021~2049年),其目标是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国民的生活质量,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真正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9]为了实现上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标,中国已确定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第一,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构建全覆盖、统一、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部分农民甚至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享有更稳定、更优惠、更多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尽快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才能实现让大部分人口摆脱生存危机并逐步发展、富裕起来的目标。而且,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也是中国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途径。“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针,意味着居民不分阶层、民族、区域、年龄等均享有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对建设中国新农村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第二,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经济社会制度的关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它受到其他经济—社会制度安排的影响,反过来它也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制度。 要处理好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0]充分就业为社会保障发展积累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就业。目前中国政府实行提供老年人福利券政策,意味着增加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就业机会。但从另一角度看,两者也会出现冲突和矛盾。社会救助水平过高可能造成人的懒惰、依赖状态,可能会抑制就业。同时,社会保障缴费水平过高,会增加劳动成本,也会抑制就业。因此,解决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是处理好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关系的关键环节。中国应该更多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关系的处理经验。 解决好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为了建设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正在着重解决社会保障与财政关系的几个重点:一是强化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尽快改变中国当前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严重偏低的局面。二是实现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关系制度化,让国家财政担负起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助责任,同时协助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避免重大财务危机。三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将社会保障收支纳入政府与立法机关的有效监管范围。 解决好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特别是对再分配有巨大的作用。中国在这一方面的主张就是尽快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各阶层、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让中国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社会保障制度的权益,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解除社会矛盾,为建设公平、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解决好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的关系。中国特殊的人口状况(如人口众多、发展水平不平衡、老龄化速度快等)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复杂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减轻了社会保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过程,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越来越多。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过程当中,中国必须特别重视对老龄人口的保障,既要覆盖老龄人口,又要避免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付缺口过大。要理顺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的关系,中国应该做好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养老保险基金要更加重视个人账户积累;二是重视老龄化社会服务;二三是做好农村生育户的养老保障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避免计划生育户老年后成为生活困难户。[6](p.123)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奋斗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核心内涵。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与发展领域均能促进中国的改革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巨大贡献。社会保障制度也不例外,其对社会体制改革、对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群体阶层之间的利益起着非常重要、有效的作用。 能够建设全覆盖、统一、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就能够建设公平、稳定的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稳固的基础,把改革开放成果与社会保障利益惠及全体中国人民,让他们走上温饱幸福的道路。换句话说,完善、公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将会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方针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为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第三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入选论文。 [收稿日期]2014-06-18标签: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中国梦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