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与途径论文_于同芹

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与途径论文_于同芹

于同芹 河北省文安县第三小学 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究

1.生理方面的缺陷

遗传与 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2.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嫉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例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老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不公平、有偏见等。面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有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3.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差

有些学生对动作学习的能力较差,或是身体素质不好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同一些素质好、成绩提高快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是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同学,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感。

4.不良个性的因素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在课堂上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再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使其背上沉重的包袱,今后即使有了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用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学生讥笑,被人看不起。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了解学生,主动接近,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平时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在平常的教学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创设情境,身处其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60米往返接力赛中,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3.体验成功,乐在其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4.团队合作,互帮互助,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学生所表现出的喜欢表现自我、虚荣心强、爱要面子、嫉妒等不良心理,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集体观念差,没有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组成部分,自己的成绩得失是与集体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例如在做一些练习时,可把好、差生结对分组,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测验和教学比赛时,组织不测验或不上场的学生组成啦啦队,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

5.感受挫折,适度惩罚,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体育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论文作者:于同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  ;  ;  ;  ;  ;  ;  ;  

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与途径论文_于同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