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平台下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与整体聚居形态的研究论文_杨瑞鑫,李泰乐,李婷婷,华涛,刘亚舟,聂康才(指导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随着GIS在城市规划行业中的应用和普及,在规划过程中GIS技术的参与度也来越高。本文通过将藏彝走廊区域整体聚居形态依据高程进行分区,研究其城镇化与整体聚居形态之间的关系,为藏彝走廊上的民族村落发展提供一定基础资料,为藏彝走廊区域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一、GIS在城市规划研究中的应用

1.1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背景

GIS是“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简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飞速发展,规划行业受大数据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规划方式已无法满足如今的规划需求。而GIS技术凭借其强大的空间信息储存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规划设计的工作中。通过GIS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可从多方面对规划区域现状进行分析,而且可对方案进行更宽泛、更多元化的分析、论证和制定。

1.2 GIS在“藏彝走廊”地区研究的优势

“藏彝走廊”区域范围庞大,涉及多省多县多民族多文化,数据量繁冗,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无法很好的将基础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结合起来,而通过GIS技术可合理的高效的、系统的对研究区域的基础资料、地形现状及地理分布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绘制、储存、分析、描述等工作,建立起一套综合性较强空间系统并进行可视化表达。

二、“藏彝走廊”整体聚居形态分区

2.1 “藏彝走廊”研究范围界定

“藏彝走廊”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的概念,主要指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还包含青海、甘肃部分地区,此区域地形主要为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区域,也是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行政区域上,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州、怒江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127个县级行政区。

2.2 “藏彝走廊”区域现状分区

中国的地形结构西高东低,形成三级梯度,河流山脉多以东西向分布,藏彝走廊所在的横断山脉地区河流山脉呈现独特的南北走向。藏彝走廊海拔自北向南逐步降低,北部以宽阔的青藏高原为主,南部分水岭狭窄,高原地貌零星。藏彝走廊核心区是高原藏区集中分布的川西北高原,海拔4000~5000 米,90%以上是高山峡谷和高原,南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海拔1500 - 3000 米的中低山地为主。藏彝走廊西面位于高海拔的西藏高原,北面是甘、青高原,南面是低海拔的滇西地区,东面是海拔仅500米的川西平原。(图2-2)

我国地貌类型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藏彝走廊区域因横跨五个行政区域,因此不能只用某一地区的地貌划分标准对“藏彝走廊”区域进行分区。笔者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地貌区划》中所用的方法对“藏彝走廊”的地貌进行了分类。依照地势等级和藏彝走廊区域县域城镇聚居点所处区域对藏彝走廊地区进行人为分区,将藏彝走廊区域聚居点所处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1000-3500米和500-1000米的区域划分为高山区,中山区,和低山区三个片区。(图2-2)

图2-2 “藏彝走廊”高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4 “藏彝走廊”区域聚居形态特征

(1)区域聚居点分布特征

“藏彝走廊”区域县级聚居点分布呈明显差异化,在“藏彝走廊”区域127个县级聚居点中,其中有24个县级聚居点分布在高山区;95个县级聚居点主要分布在中山区,另外8个县级聚居点位于低山区。

(2)地理集中指数测算

“藏彝走廊”区域内利用公式1进行计算得出:整个“藏彝走廊”区域内省级聚居点T为127,G理论最大值为100、G理论最小值为57.73,实际G值77.41,远高于最小值,分布较为集中。

(3)最邻近点指数测算

从宏观上看,可以将“藏彝走廊”区域的县抽象为点状要素,可以根据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并以县政府所在地理坐标作为点状数据基本属性用以在ARCGIS中进行下一步的分析。根据公式2进行计算得出:R高山区=1.06>1,R中山区=1.29>1,R低山区=1.91>1。

总体上看,“藏彝走廊”区域内所有县的空间分布属于均匀型分布。相比较而言,低山区的分布均匀程度最高,而高山区的县分布更接近随机分布。

(4)核密度估算

利用 ARC GIS中的SPATIAL ANALYST 中集成的 KERNEL DENSITY 工具进行核密度估计。通过多次试验,选择带宽(SEARCH RADIUS)为 3.0KM,生成藏彝走廊区域聚居点的密度分布格局图(图2-4)。可以看出随着地形的变化,海拔高度的降低,聚居点分布越集中,其中高山区聚居点分布较为分散,中山区南部,低山区聚居点分居较为集中。

三、“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3.1 “藏彝走廊”区域基本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藏彝走廊”五个省份127个县市区域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利用GIS技术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GDP和人均GDP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研究其相关性。

(一)常住人口

“藏彝走廊”区域常住人口约1950万,通过GIS技术将常住人口数量分为6类,0-5万(29个县);5-10万(34个县);10-20万(26个县);其中20-30万(24个县);30-50万(10个县);50-80.3万(4个县)。从(图3-1)中可知,人口的密集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山区南部和低山区,其中中山区南部人口聚集度较高。

(二)GDP

“藏彝走廊”区域GDP总值约5435亿元,研究发现,整个“藏彝走廊”区域GDP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为“藏彝走廊”区域南部,主要是中山区南部和部分低山区,此区域GDP发展水平较高。第二级别为“藏彝走廊”区域中山区东北部和西部小部分区域,GDP发展水平较好;第三级为藏彝走廊区域高山区和中山区西北部地区,GDP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三)人均GDP

通过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分析发现,“藏彝走廊”区域人均GDP 达23055元,其中高山区区域平均人均收入达到13559元,中山区区域平均人均收入达到29632元,低山区区域平均人均收入达到20407元,中山区人均收入最高,高于藏彝走廊区域整体人均收入。

3.2 “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

通过城镇化研究发现,“藏彝走廊”区域平均城镇化率为29%,其中四川省区域的平均城镇化率为30%;甘肃省区域平均城镇化率为25%;青海省区域平均城镇化率为25%;云南省区域平均城镇化率为32%;西藏省区域平均城镇化率为23%。

总的来说,“藏彝走廊”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不高,在西北地区(青海省西部)和东部南部地区城镇化率较高,从整体上看,“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率的分布现状和人口分布及GDP分布有一定关联。都呈现出东部和南部集聚的特性。

3.3 “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率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对“藏彝走廊”区域的各县城镇化率与2015年各县常住人口数、GDP及人均GDP三个数据制作出散点图,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系数为0.546,与GDP的相关性系数为0.571,与常住人口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473,通过散点图和拟合的一元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率与三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其中,城镇化率与GDP的相关性高于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和常住人口之间的相关性。

四、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与整体聚居形态的关系

4.1 城镇化与分区聚居形态的关系

研究发现城镇化与GDP相关性较大,笔者通过研究将聚居形态分区的城镇化发展与GDP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各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依据高程将“藏彝走廊”分为高山区、中山区和低山区;通过统计分析各分区发展现状的综合数值,结果如(表4-1)。

笔者通过SPSS对各分区各城镇化率与各因素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高山区,城镇化率与各因素相关性不高;在中山区,城镇化率与GDP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为0.612;在低山区,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为0.507。

表4-1:聚居形态分区发展现状表(数据来源:2015年各省统计年鉴)

4.2 “藏彝走廊”整体聚居形态特征

通过将“藏彝走廊”区域村落点位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村落密度>0.000000069所组成的区域构成“藏彝走廊”聚居形态,笔者将其与“藏彝走廊”区域的地形、水系、交通等因素进行叠加后分析研究发现整体聚居形态有以下分布特点:遵循地形走势,大多集中在中山区,高山区和低山区的聚居形态较为分散;沿重要河流水系分布,多数聚居点沿河流分布;沿国道、省道、县道分布。

五、小结

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水平高山区最低,低山区次之,中山区相对较高,其区域城镇化水平主要与区域GDP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强,但整体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其整体聚集形态在各个分区中呈现整体较为均匀的态势,聚居点主要沿道路、河流水系分布,聚居密度在高山区相对较低,低于低山区和中山区整体聚居密度,其中以中山区南部聚居密度最高,最为集中。

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水平与此区域的聚居形态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聚居形态受地形和海拔等因素影响较大。高山区整体聚居形态较低,整体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低山区整体聚居形态较为均匀整体聚居密度相对较高,其整体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水平低于中山区;中山区整体聚居形态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形态,范围较广,南部平均海拔较低与北部,呈现南部聚居形态相对集中,而北部相对分散的现状,其整体城镇化水平也呈现南部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于中山区北部,但其整体城镇化水平在三个区域中最高。

笔者通过对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与整体聚居形态的研究,为藏彝走廊上的民族村落发展提供一定基础资料和发展参考建议。在对该区域进行规划时,应结合其地形、海拔因素和整体聚居聚形态制定其空间发展结构,结合城镇化发展水平,人口结构、GDP发展水平和三产比重等综合因素,来制定和完善此区域各地区等级和职能结构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肖金玉.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 经济地理,2012,32(7):6-11.

[2]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2015,35(2):189-194.

[3]杨艳,静王林. 浅析GIS 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2014,11:6-7

[4]朱芳芳,柳永纲. 城乡规划中GIS 系统的应用和发展[J]. 科技创新2015,14:283

[5]傅娟,黄铎. 基于GIS 空间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增城地区为例[J]. 城乡规划,南方建筑,2016,4:80-85

[6]吴亚娜,杨德宏,吴亚欣,纪双艳. 海南省主要旅游资源基于 GIS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5):869-872

[7]王纪武,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D]. 重庆大学

[8]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论文作者:杨瑞鑫,李泰乐,李婷婷,华涛,刘亚舟,聂康才(指导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GIS平台下藏彝走廊区域城镇化与整体聚居形态的研究论文_杨瑞鑫,李泰乐,李婷婷,华涛,刘亚舟,聂康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