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不畅的症结

在1998年国内GDP的增长中,投资拉动4.7个百分点(其中国债注入资金直接拉动1.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最终消费拉动2.57个百分点,贡献率只有33%。尽管1999年第一季度GDP 实现了8.3%的增长速度。然而,进入4月份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引进外资等项国民经济指标增幅下降,物价、外贸出口降幅增大,居民储蓄存款猛增,我国经济生活中呈现一些矛盾现象:居民收入总量上升与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并存,央行利率下调与居民储蓄存款上升并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与社会商品积压并存,政府投资力度加大与社会投资不足并存;等等。

我国当前出现的新情况,固然与国际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存的各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结果。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出现的总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结构转换迟滞造成的。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还没有沿着消费升级的演进方向发生级次性的根本转变,广大农村的家电普及远未实现,城市居民住、行与信息服务还远离现代化目标,主要消费对象仍停留在吃、穿和一般生活用品方面。由于消费结构升级迟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难以实现,因而造成传统产品的需求已经饱和,而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柱产业和居民向往的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可见,消费结构升级迟滞,是导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不畅的症结所在。

出口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要三者各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拉动经济发展。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外需上,外需主导型发展之路我国走不通。因此,扩大内需必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根本方针。在内需中,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明显,但它只是中间需求,不是最终需求,而且投资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持久应用,所以拉动经济增长,根本的、主要的、长期的还是靠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中又有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占80%。因此,扩大消费应主要扩大占绝大多比重的居民消费。只要居民消费不断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就能保持长期的稳定的旺盛增长势头。

二、社会再生产的三级循环圈与实现经济增长的重点

考察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目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再生产循环差异,可以发现社会再生产存在着三级循环圈:第一级是以吃穿和一般生活用品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再生产循环。在农业社会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属于第一级再生产循环。第二级是以住房和汽车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再生产循环。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开始了第二级再生产循环。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占据统治地位,逐步形成以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为主的新的支柱产业,住房和汽车消费占了居民消费的绝大比重,依靠这三大支柱产业西方发达国家整整发展了几十年。第三级是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再生产循环。近十几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又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和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又形成了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第三级再生产循环。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美国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目前美国经济的发展已涵盖着三个循环圈。从1990年起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开始超过其他产业,目前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达55%,信息产业已形成美国最大的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97年美国在全球信息市场上占41.8%,占世界软件市场的7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19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7倍,工业生产增长9.4倍,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以吃穿用为消费对象的第一级再生产循环。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一般生活用品仍占74%,而住房只占3.2%(发达国家占25%), 交通通信占5.1%,文娱耐用消费品占2.3%。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乏力,1993年后GDP增长率持续下滑, 主要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还停留在第一级再生产循环上。第一级循环的消费总量是有限度的,从而其所能容纳的生产规模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再上新台阶,必须一方面提高第一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第一级再生产循环为主。但也要沿着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前进,以家电普及与农用经济车消费为主,同时,有条件的也要发展信息产品消费);另一方面,从国民经济全局、总体和战略高度考虑,必须早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重点从第一级再生产循环向第二、三级再生产循环的转变。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几大经济发展高潮,必将也会在我国相继出现。

三、扩大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与政策重点

影响居民消费扩大的因素很多,有体制、政策、生产、环境、观念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诸如收入水平低,消费率低,收入差距过大,消费预期支出加大,“惜购”心理增强,消费体制改革滞后,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陈旧,消费领域狭窄,消费环境不适应,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不适销对路等。与此相应,扩大居民消费,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率;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出台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法规在内的《社会保险法》,使居民消费预期明朗,坚定消费信心;加快消费体制改革步伐,取消抑制消费的政策,发展消费信贷,推行租赁消费、服务消费;加强宣传,使居民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和采用新的消费方式;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旺盛的新兴产业,如住宅、轿车、教育、休闲旅游、文体医保及社区家政服务;加大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市路、桥建设步伐;生产企业要面向市场,根据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供应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等等。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扩大居民消费的措施,也需要各个方面、各种手段综合配套应用。但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率。扩大居民消费,首先要使居民有钱可花,居民口袋钱少甚至无钱,何言扩大消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根本变量。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归根结底是收入水平低造成的。从人均 GDP看,美国为3万多美元, 我国仅七八百美元;199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为5425元,农村为21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4.3%(现金收入仅增长1.2%),且增速呈下降趋势; 从消费率来看,1981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每年以0.6 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下降,已由1981年的67.5%降到1997年58.8%,同期居民消费率也由53.1%降为47.5%。而国际上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为70—80%,美国为83%,印度为78%,东亚国家平均也在65%以上。可见,我国消费率之低在世界是罕见的。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率,是当务之急,是启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增加居民收入钱从哪来?以往高积累高投资的方针,将居民收入压得很低,现在提高居民收入不是超前性的,而是对以往多年欠债的补偿,具有物质基础;调整财政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建设性预算资金通过央行专项建设性国债来筹集,这样可以腾出一部分财政支出用于增加收入;充分利用国有资产存量,如将一部分资源变现;还可以实行适当超前消费的政策,将近几年居民消费增长率高出GDP增长率1—2 个百分点;另外,加快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实施再就业工程,扩大就业机会,加大打击走私、惩治腐败的力度,增加国民收入用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的份额。总之,只要运转得好,增发工资、增加居民收入的钱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2.加快住房商品化步伐,鼓励私人购车,发展信息产业,使之真正成为扩大居民消费和带动经济增长的热点。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在市场上有居民急需而又能买得起的商品。目前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大量商品是第一级再生产循环中的吃穿和一般生活用品,而居民需要的合适住房和轿车却得不到。住房、汽车和电子工业,虽被“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列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而实践中却没有热起来。原因何在?尽管可以列出很多条,而关键在于价格不合理。收入远远低于美国的我国居民怎么能买得起价格比美国高出三四倍的住房和汽车!大量商品房闲置,而房产商依然腰缠万贯、花天酒地,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符。还有种种因噎废食的说法,什么发展轿车污染环境,堵塞交通,停车占用土地等。我国房价、车价高得使人难以理解。建房用的基本材料灰砂石我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量钢筋水泥在仓库积压,建筑施工劳动力价格低廉,为何房价高得惊人!主要是在房价中包含着大量不合理的因素。据调查,有的省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收费项目多达上百种,其中一半以上无合法依据,有的地区各项税费已占商品房成本的40—50%。由此可见,通过调整地价及其不合理的计算方法,减少转承包次数、降低建安工程费用,限制房产商过高的垄断利润,房价是可以大大降低的。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少、数量多,产量上万的只有10来家,“一汽”加“上汽”产量仅为美国通用的1/10, 这固然是汽车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汽车生产的目的和服务对象错位,不是面向普通百姓,生产物美价廉的民用经济车,而是面向公款消费阶层,追求高档豪华。

汽车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相关行业极强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因而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消费不是一次性的,购车后还要继续投入养车资金。据估算,一辆轿车在生命周期内所回笼的货币约为车价的二三倍。发展汽车产业不仅能带动数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近年从美国开始,接着在欧洲德、法等国出现了一种“回收汽车产业”,专门回收废旧汽车,用回收的铝材料继续制造新车的发动机和零部件。在美国汽车制造中65%的铝材料是回收铝,回收汽车业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工业,也是美国一个增长快、产值高的产业,1998年从业人员达4万人,年产值超过37亿美元。回收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仅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而且还改良了环境,降低了汽车的价格。

轿车产业在我国发展之所以艰难,是与舆论误导和政府决策不力分不开的。认为受居民收入水平和道路拥挤所限,轿车生产目前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的热点。在这种舆论误导下,有些政策不是支持、鼓励私人购车,而是抑制私人购车。翻阅世界经济发展史,没有一个国家是坐等人民富裕后再发展轿车的。德、法在二战的废墟上掀起了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扩大家庭轿车的生产,1950—1960年,汽车产量分别从31万辆增加到205万辆、从36万辆增加到135万辆;日本是在5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280美元时就把发展国民轿车定为国策的; 就连亚洲金融危机重灾区的泰国,也于1998年8月放宽购车贷款条件, 鼓励私人购车。我国重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产量超过1亿吨, 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制造业的技术与能力大大提高,居民储蓄存款近6 万亿元,期盼轿车早日进入寻常百姓家。1998 年11 月在海口举办的“’98海南国际天然气汽车及装备博览会”表明,中国已成为国际天然气汽车大家庭的一部分……,难道说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发展轿车的条件?当然不可否认,要使住房建设和汽车生产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不从眼下脚踏实地一个一个的着手解决,束之高阁问题会越积越多。支柱产业、消费热点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交通堵塞,就将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拒之门外。如果我国广大居民住行条件不改善,仍停留在现在水平,那么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美国,而且日本、欧洲以及东亚国家,都在加速发展电子工业。我国新成立了信息产业部,确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江总书记在1998年2月14 日参观“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小型展览”时指出: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就必须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在发展我国信息产业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信息产业,不应局限于城市,也应该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各行各业,例如用电子技术装备汽车的动力、控制、安全系统,将会大大降低汽车的成本。把住宅建设、汽车生产和信息产业同时作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既符合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规律,又不受其历史发展的时间局限。抓紧时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3.发展消费信贷,变居民远期消费为即期消费,将居民储蓄转为居民消费。市场经济是与信用经济紧密相联的。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产物,目前已在国外得到普遍采用。通过消费信贷,消费者预支远期收入,满足即期对住房、汽车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消费结构及时得到提升,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开展消费信贷,使银行增加了利润收入,优化了银行资产结构,有利于银行分散和降低风险,同时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西方国家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猛,在美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的20%,7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进行的。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消费信贷几乎近于空白。自1999年3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以来,消费者多持观望态度。消费信贷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房价、车价过高造成的。应该进一步加大推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力度,扩大消费信贷资金的规模与来源,拓宽业务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手续与环节,完善消费信贷的各项制度,真正发挥消费信贷在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优化银行资产结构与防范风险、疏通经济循环障碍等方面上的助推器作用。我国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8万亿元,银行存大于贷的差额激增,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换代的转折期,对住房、汽车、电脑的需求已经提上日程,只因价格和收入水平制约不能实现。而且消费结构转换迟滞已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使经济增长乏力。因此,把居民自我积累滞后型消费变为信贷支持的适度超前型消费,变居民储蓄为居民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我国目前正当其时。

标签:;  ;  ;  ;  ;  ;  

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