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论坛: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浪潮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世纪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戴相龙在“21世纪论坛”午餐会发表演讲
迎接金融全球化挑战
6月15日中午,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午餐会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以《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题发表了演讲。
戴相龙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的全球化。但金融全球化也使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世界爆发了三次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和有关国家政策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预料,类似的货币金融危机,今后也很难避免。不仅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也会发生在发达国家。在金融全球化发展中,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都是我们的共同的敌人,都应该群起而防之,群起而治之。
第一,要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应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国际流动性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并不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希望美元汇率保持稳定,欢迎欧元的启动,赞同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在泰国清迈签定的关于建立货币互换的协议。第二,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国际社会应尽快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标准,抑制短期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对对冲基金、高杠杆机构和离岸金融中心实行有效监管。第三,改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我们欢迎20国集团非正式对话机制的建立。中国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20国集团的活动,并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为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制作出自己的贡献。第四,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吸取多次发生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预警,从而尽可能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二是在出现危机苗头的时候,及时根据各国实际提供流动性支持。
关于新世纪的中国金融业,戴相龙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采取负责的态度,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鼓励出口,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已经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他指出,中国即将进入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中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五年的过渡,中国要对外国的企业,特别是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这些都将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投资的机会,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也将进入新阶段。为此,今后几年,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要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第三,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试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合作。
第四,进一步完善1994年制定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将稳步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工作进程。
第五,扩大金融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在平等竞争、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加强各国之间、亚洲国家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积极探讨亚洲地区货币金融稳定机制,为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并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
亚洲与中国的机遇
——加强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
吴绮敏
6月15日下午,“21 世纪论坛”的话题集中到经济全球化对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影响上。引起与会者共鸣的观点是,加强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
说起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关系,与会者不约而同地论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他们大都认为,尽管创巨痛深,但是亚洲国家还是要抬起头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慧炯说,东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前数十年经济快速增长,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而东亚金融危机又是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表现。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变化趋势,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机遇与挑战。中国政府所作的积极而慎重地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决定,就充分考虑了经济全球化的各种益处和风险。
经济全球化不可回避,因而应对这股潮流的能力将决定各国未来的命运。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张毅君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地区经济联合可以看作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地区经济集团内,由于各国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相似的文化传统,因而彼此间的矛盾较易调和与妥协。在区域合作的大框架内,各国可以找到更好的出路,确保自身的经济安全。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举足轻重。菲律宾前众院议长、基督教民主和人民党国际副主席维尼西亚指出,在全球性组织中,中国一直是一个模范“公民”。中国通过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加入全球各重要国际组织,并参与制定全球性规则,是符合全世界的利益的。
发言者一致认为,只要各国致力于经济合作,建立起牢固的互信关系,保持地区的和平,亚太地区就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继续保持发展和繁荣。
“二十一世纪论坛”召开专题讨论会
企业家看经济全球化
由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6月15 日上午围绕中外企业家看经济全球化的专题进行讨论。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新日铁株式会社社长今井敬、海尔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瑞敏、瑞典爱立信公司董事长阮魁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盈科拓展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泽楷、新浪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志东等11位中外企业家,分别就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战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各位企业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论述可谓简短而精辟。
今井敬说,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条件下,日本企业对于国境的概念已经日趋淡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是企业选择国家,而不是国家选择企业。他希望中国加入WTO后, 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对外资开放。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介绍了海尔走向全球的经验之谈。他说: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进入世界市场不难,但具有国际竞争力却很难。海尔是通过质量国际化、产品的差异化、企业的本土化、网络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一体化5个阶段立足国际市场的。在谈到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时,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兼亚太事务总裁罗伯特·比希霍夫说,加入WTO将使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面临挑战。 但每个挑战都会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在向国际商业敞开大门的同时,也会建立起一条双向的通道。一方面是国际竞争者将很容易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中国工业将进入全球市场。
经济实现全球化,信息网络是先导。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鹤说:网络将像阳光和高速公路一样,成为人类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李泽楷认为,网络不仅为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也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亚洲国家的因特网普及率除日本达到14%以外,其他国家均为2%。发展的空间和前景非常可观。
讨论会上,张瑞敏、王志东、阮魁森等还就新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如何发展、如何树立企业的核心文化等进行了探讨。
加强合作 应对挑战
——访韩国世界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迎春
韩国世界经济研究院院长司空壹是韩国著名学者。12年前,他曾任韩国政府财政部长和总统经济事务高级秘书,是当时韩国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制定者。离任后他创办了世界经济研究院,研究亚洲和世界经济。他说,“经济全球化”给亚洲国家带来影响,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我们要趋利避害。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司空壹先生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比如说流感到处蔓延,有的人被感染得病,有的没有得病,什么原因?得病者因为体弱,身体强壮者没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它像流感,从泰国迅速蔓延到韩国等国,这是因为泰国和韩国的金融体制和经济结构有问题,就像体弱的人,无法抵挡金融危机。因而,我们要抵抗它,必须有健康的机体。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一些国家各自为战,被迫将本国货币贬值,造成地区货币贬值风潮,结果给国际货币投机商可乘之机。“各自为战难以面对大的金融风暴和挑战,合作是必要的。”
“依你看,应该如何进行区域合作呢?”司空壹显然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道来:“现在的10(东盟10国)加3(中国、日本、 韩国)就是很好的区域合作形式,它们曾在泰国清迈签订关于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就是合作成果;另外,关于货币汇率方面,一国采取行动,将会影响邻国,因而,如果某国要调整汇率时最好能告诉其邻国;其三,地区或国际社会应找到相应的办法和制定相应的机制将全球金融震荡降低到最低限度;其四,在打破旧的国际金融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东亚地区国家需要协调立场,用一个声音说话,反映它们的要求,等等。
谈到最近发生的韩国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高额关税引起双方的贸易争端,他感到遗憾。他认为这是韩国政府在农民的压力下采取的措施,他说明,在推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时发生一些问题,他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