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芬克斯之谜新说——读王永昌同志的《走向人的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谜论文,向人论文,同志论文,新说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从自在存在向自为存在的演进过程中,人类对自身的生存、本质的反省从未间断过。有关人的色芬克斯之谜一直引诱着好奇的智者们。从普罗泰戈拉、柏拉图,到马克思和尼采,等等,对于这个谜底的揭示成了对于每个时代的思想家们的学识和智慧的最高挑战。王永昌新近出版的《走向人的世界》一书对于那个千古之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人论。作者在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人论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作者牢牢把握住马克思在人论方面的一个核心思想:“人就是人的世界”。认为马克思的这个思想为我们研究人、人周围的世界及其它们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支点和新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充满着一系列富有诗意的全新见解。它断定,对真正现实的、实践创造着的活生生的人来说,它的本质和秘密并不存在于——或者说主要不在于作为生物实体的、封闭的自身,它的周围的现实,感性的世界并是遥远彼岸的“天国”;而对现实感性世界来讲,它的本质和秘密也同样不在于——或者说主要不在于作为无生命之力的冰冷的物自体,生活在它的海洋之中的人并不是与它相隔千山万水的“浪儿”。换句话说,在肯定自然先在性的前提下,我们既不能离开人去看待人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的作品,是人塑造的成果,是人的世界;又不能离开现实去空谈人——这个人是现实世界的产物,是现实世界的结晶。这样,按照马克思的人论见解,人的世界和世界的人是互相说明、互相证实和互为因果的。而把人的世界和世界的人予以联结起来的中介是人类自身的实践创造活动。作者据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人论的逻辑起点:人类的实践创造活动。作者指出,马克思在人论方面的主要建树,就在于遵循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并进而紧紧抓住人的实践活动,用人的尺度审视人周围的世界,又以周围的世界反观人自身,既寄希望于人类去能动地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外部的人的世界,又寄希望于人类不断塑造和完善人自身,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者正是从马克思的上述精辟的人论见解出发,构筑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论体系。
其次,在“人与人的世界”、“人之为人”、“人创造人的世界的根据”诸章中,我们看到作者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各种“人学”进行了辩证的考察和批判。更可贵的是,在批判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疏理出了各个历史时代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解释和自我塑造的人的形象的大致演变过程。作者将它们分为七个时期,它们分别是:(1)“无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即原始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自我感悟(还谈不上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而塑造的“人的形象”;(2)“部落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作者认为,这是人类由野蛮人、本能人进化到文明人的一个重标志。(3)“多元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作者提出,在希腊、古罗马时代,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解释和自我塑造的主体性意识达到了完全自觉和高度理论化的水平。作者给予这个时期的“人论”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希腊人关于人的观念、人的形象的学说,开创了人类站在奥林匹斯山巅——理论高度自我认识、自我解释和自我塑造的历史新纪元。”(P.41)(4)“上帝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作者称这个时期为欧洲长期冬眠状态的封建中世纪时期。认为它“既是对原始宗教、神话和希腊人的‘灵肉人’、‘神性人’观念的极端化发展,也是当时中世纪人在物态化和意态化上对人自我认识、自我解释和自我塑造的产物。”(P.43)(5)“理性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主体’既是对希腊时期的‘理性人’、‘反思人’的恢复和光大,也是适应时代现实生活发展需要对‘上帝主体’、‘神性主体’的彻底反叛和资本主义‘新人’的一种自我塑造。”(P.45)而“近代欧洲的文化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更是弘扬人的理性和人的一切人性的天然合理性。”(P.45)作者进而断定这个时期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塑造的相对统一的整体形象就是理性主体和人道主体。作者给予这种形象以充分的肯定,认为它对促进欧洲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6)“生物主体的人的形象”和“社会主体的人的形象”、“理性主体的人的形象”和“非理性主体的人的形象”并存的时期。(7)“文化主体(包括符号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在概括出上述几个基本类型的“形象”之后,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这种形象是完整、稳定、清晰、确定、具有活力和魅力的,那么就会相应地出现一种完整、稳定、统一的社会结构,生活秩序和价值取向。因而,我们认为,作者有关“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塑造的人的形象”的分期理论,为我们反省整个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框架和视角。当我们去考察某一具体历史阶段的人类形象时,我们将拥有一把衡量那个对象的比较合理的尺度。因此,作者在这个领域的可贵探讨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
第三,在回顾前人对人是什么的问题作出诸多思索和解答的基础上,作者对这个难解的色芬克斯千古之谜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解答。作者首先总结出了有关人的本质的五大属性,即自为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主体性,认为这五大属性的有机统一才是人的完整本质。而这个统一体的内在支柱和核心就是人的现实的创造活动,尤其是作为创造活动主导形态的物质生产,物质实践活动。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内在一致性。作者认为,第一,物质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生成的起点。第二,现实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就是现实存在的人本身。第三,只有在创造活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才能得到现实的确立展现和发展。第四,作为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本质,不可能仅仅以某一本质属性与其它动物完全区别开来,人的各种本质属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补充、相互规定和相互证明的。人的诸多本质特性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而这种统一的纽带和基础,就是人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据此,作者对人下了一个颇具新意的定义:“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自由自觉地进行自我创造着的实践动物,亦即人是创造人的世界的动物。”(P.79)
第四,在“人创造人的世界的特点”中,作者概括出了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五大规律和特点,他们是:(1)主客分合律,也就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体人对客体对象之间既相互对立、分离,又相互统一、融合的特性或规律。(2)观念先行律,早在10多年以前,作者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哲学范畴:“实践观念”,认为它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实践观念是“一种在对客体对象有了一定真实认识的基础上,为了现实地满足主体的内在需求和直接地指导、支配主体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观念。”(P.123)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把它提升为人类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规律。并具体地探讨了观念先行的必然性,实践观念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实践观念先于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可能性,等等。(3)工具中介律,作者指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作为人和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客观存在的内在特点,也是人的能动力量和创造才能的一个突出表现,它对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连绵进化,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规律:第一,实践工具延长了人的肉体器官和扩大了人的自然力量;第二,实践工具的制造和利用,架设了由主体到客体的中介桥梁,开拓了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开辟了人类自我进化的一条日益重要的新途径。此外,作者还提出了(4)方法技巧律和(5)情感意志律,在此不一一赘述。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基本规律、或基本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高度的概括。作者有关人的实践活动的五大特点或规律的提法,比哲学界通常把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看作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的提法在理论上更加精确、具体和深刻。这实际上是作者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尝试着跳出只从表现和宏观方面规定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特性的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地另辟蹊径,从人的原则和内在结构方面探讨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特点,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的一大创新。实践活动五大规律论的提出,将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更真实可靠,更具体明确、更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五,在“人创造人的世界的尺度”、“人化世界与反人化世界”、“人的世界在当代”、“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的世界”诸章中,作者一方面突破学术界大多以真善美和知情意的对立统一为原则去考察、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传统做法,提出了衡量人类改造世界的四大价值尺度或评判标准:功利尺度、真理尺度、善性尺度和美感尺度,并指出上述四大尺度的和谐统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天道与人道的美妙合一,是人以全面的、合理的方式对世界的本质和自己的本质的占有、创造、欣赏和观照。另一方面,作者对于人类正面临的带有全球性的某些重大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冷静的思索。作者看到了人的世界的危机的严峻性。不过作者对于人类的前景仍然充满着希望。他相信,通过对于人自身的彻底的革命,人类终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诚如作者在本书最后所说的那样,“当我们在对现实的人的世界作过一番理性的清理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类可以走上一个更加理想的人的世界。”(p.267)
综上所述,王永昌同志的《走向人的世界》在创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论体系上作了极为成功的尝试。这种尝试较好地体现了建立在唯物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精髓。它以马克思昭示的人的实践创造的本质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线索,以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现实与理、利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为目标,深入地剖析了人创造人的世界的前提和必然性、根据和可能,规律和特点,原则和尺度,批判地考察了人创造人的世界的优点和缺点、欢乐和痛苦以及当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危机和希望,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当然,我们也看到作者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恢弘的人论思想的整理、批判和继承方面,还缺乏系统性。作者似乎没有涉及五四以来中国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做的许多开创性工作。在疏理各个历史时代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解释和自我塑造的人的形象的大致演变过程的时候,作者似乎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创新和贡献。因而作者在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人论思想且把它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新人论体系的一个必要环节来对待方面似乎还存在着不足。不过,瑕不掩瑜,以总体上说,王永昌的《走向人的世界》以其独到的构思、新颖的立论、精辟的见解和清新明快而不失优美的文笔,系统地建构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论体系,代表着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走向人的世界》,王永昌著,1991年8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