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潜入私人出口2008年博物馆分销市场变化--“进退两难”的利益逻辑_新华书店论文

新华潜入私人出口2008年博物馆分销市场变化--“进退两难”的利益逻辑_新华书店论文

新华抢进 民营退场 2008馆配市场变局——“进退国民”的利益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新华论文,进退论文,变局论文,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底,中央财政追加国家图书馆专项经费9300万元人民币,各省政府也明显加大了对于省级、市级、县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这些在图书购买量增长方面已有所体现。再加上高校馆相对稳定的采购金额,每年五六十亿的稳定市场看上去仍是个相当诱人的蛋糕。但这块蛋糕该怎么吃,个中滋味又岂是外人所能道。无论是新华反抢,还是民营消退,自有其各自的利益逻辑。

馆配市场,从“肥肉”到“鸡肋”

早在去年4月书市就传出四川世云、福建邦德“不做了”的消息,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各大出版社销售代表开始为回款战战兢兢。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民营馆配商的退出,其实恰恰是行业利益的风向标。

北京人天集团公司总裁邹进认为馆配市场2004年以前是稳定和规范的,因为高校评估的原因,市场膨胀,游资进入,“评估结束了,中小规模的馆配商走了一些很正常。因为资本随着利润走,资本不需要有事业心,就像风投一样,上市以后就要退出”。

正如安徽儒林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伯成分析的那样,对于中间商来说,馆配利润屈指可数。“没有10%的毛利率,赢利空间几乎就没有了”。而在图书馆招投标过程中,部分图书馆和馆配商过度注重低折扣供货,馆配商之间为抢夺客户,价格战越演越烈。“有些民营供应商不计成本,盲目抢占市场,60折拿标,你想还能有多少利润。”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图书馆事业拓展部经理许大华也坦言,馆配市场早已是利润薄、风险高的“鸡肋”一块,“肥肉早没有了。”

在图书市场,以前曾有说法称图书馆业务是最安全的业务,业内有句俗话说是“订单即合同”。那段时期无疑是馆配商们的黄金时期。邹进回忆起当年情景仍非常感慨“当时不需要签合同,订单就是合同,你说安全不安全”。但他现在把馆配业务看做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像鸡肋一样,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以前图书馆配的主要风险是码洋开票”。人天书店当年出事就是因为码洋开票,但据邹进了解现在还有些大的图书馆在码洋开票。“码洋开票不是人天创的,我们之前所有做馆配的都是码洋开票。”

而现在馆配商面临的风险是评估结束之后的账期问题。有馆配商反映,给图书馆供书之后,图书馆的账期拖得越来越长。一般应收账款拖到两年就很危险,有可能变成呆账、死账。据说,人天书店2005年就有几百万的应收账款没有收回来。对于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来说倒是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在他们的用户管理中,基本上能确保85%的回款正常。而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则通过优化用户结构来规避风险,集中做好“985”“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业务。

随着终端账期问题的出现和严重化,许多有实力的大型馆配企业开始做大中盘业务。浙江新华书店集团馆藏部经理俞峻表示,该公司做中盘“不求大、但求精”,所有中间商客户都要求款到发货。据悉,人天书店从2006年也开始做批销业务,现在一年能达到几千万码洋的规模。“我们现在在做经销商业务。以前觉得经销商风险是最大的,图书馆不存在破产的事,欠一笔账50年你也得还。恰恰这两个风险在转变。我们的经销商业务可以现金结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就没风险。最高风险的恰恰没有风险,最没有风险的恰恰是高风险。”

民营面对风险 主动退场

面对馆配市场的高风险,有些公司选择了退出。对于某些民营馆配商的退出,有业内人士分析是因为馆配商之间的恶性竞争,馆配利润受到严重挤压,不少民营馆配商都面临这样的资金链断裂危机。

但邹进却说,据他了解,因为做馆配而垮掉的民营经销商微乎其微。“据我所知,这些不干的馆配商也没有哪些是彻底垮掉的。”

“民营书店比新华书店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民营书店是追着利润走,他在规避风险。如果市场风险大,它不做了,调转枪口做别的去了。去年中小学评估,民营书商大大赚了一笔,这个钱有几个新华书店能赚到?虽然我们没介入,但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你不做,别人做,包括我说的有些大的馆配商就干这个去了。”邹进说“他们在哪?他们无处不在!”

可以说,民营馆配商退出馆配领域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转向和市场选择。对于坊间流传的民营中盘商日趋衰落这样的说法,许多民营馆配商并不认同,他们认为从宏观上讲存在政策倾斜的问题。

事实上,以人天书店为首的几家大型民营馆配商馆配生意依旧红火,并未受到多大冲击。据了解,人天书店2008年地方版、沪版图书订货会,自3月17日开幕以来,得到各地图书馆用户的积极响应,陆续接待了来自100余家图书馆用户的来访,截止3月26日,采购码洋已达1500万元。从2005年起,人天书店就站在了3亿码洋的平台之上。

邹进告诉记者,人天书店的目标很明确,会一直把馆配业务做下去,“因为馆配中没有什么比市场和占有率更重要的事情”。据他介绍,人天书店的网上书店也将于六七月份开通。另外,人天书店还在准备资料,申请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准备成为“两权”书业企业。

新华调整方向 反抢市场

与民营馆配商动作减缓相对应的,是反抢馆配市场的新华书店开始做大做强,而做大做强的背后似乎有着更多复杂的利益逻辑。

在许大华看来,这种“反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华书店原有的教材、教辅发行受到“一费制”、教材招投标、教材免费、教材循环使用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前,新华书店发教材是“有多少人发多少量”,旱涝保收。受以上政策调整的影响,云南、江西等省份新华书店的反馈是,仅教材发行一项就压缩了近3个亿的利润空间,开拓新增长点,是摆在新华书店面前的大事。

而2000年~2004年正是图书馆馆配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高校评估工作刺激了图书馆采购量的疯狂增长。馆配市场呼唤具备强大采购实力、物流能力、信息支持能力、营销能力的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商。

这一时期恰逢各地省新华书店纷纷改制、组建集团、连锁,全面采用计算机管理,无论是上游整合能力和信息支持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增强。新华书店的市场调整和业务能力都适应了馆配市场的需要,于是,各地省新华书店开始制定相应地“反抢”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自2005年着手,现在馆配业务规模已达2个亿,业务能力立足江苏覆盖全国,并在“图采会”上做出了品牌。浙江新华书店集团自2006年开始发展馆配业务以来,当年做到8000万码洋的销售,2007年就突破1个亿。业务范围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周边,至2008年已经在省内占绝对份额,并向全国进军,已经进入湖北武汉。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的馆配业务成长性良好,据该公司采购部负责人李秀梅介绍,目前馆配业务量占整体销售的三分之一,突破1亿元。山西新华书店集团所属山西图书大厦2007年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馆配加工业务,自该项服务启动以来不足两个月,已签订采供协议金额近70万,是2006年采购总量的2.8倍,山西省的图书馆年采购总量约为5000万元,市场前景看好。

2006年许大华曾预测,2006年新华主要是“养气”,民营馆配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大格局不会发生过多变化。但2007年国有、民营重新分化组合进入关键期,新华书店如果成功进行了自我调整,在馆配市场份额方面会有较大飞跃,可能会成为国有、民营比例的分水岭。事实证明,2007年,大多数人都对“民营馆配商正在洗牌”有了明显感知,新华系统馆配份额从最初的25%上升至50%强。

2008年,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但新华与民营在馆配市场的竞争持久战仍将继续。综合实力和有效的服务将使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标签:;  ;  ;  ;  

新华潜入私人出口2008年博物馆分销市场变化--“进退两难”的利益逻辑_新华书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