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探讨_中学生论文

政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探讨_中学生论文

政治教学中的学生社会认知偏差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偏差论文,认知论文,政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可理解为学生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现象、主流文化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的认知与所受教育的内容、宗旨不相符合,出现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认知倾向。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合格的社会公民。由于受到负面社会化的影响,在政治课中,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社会观点与学生的认知无法达成一致,“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1]。当这些观念与教材的主旨相左时,学生往往会质疑教材的正确性,产生“逆反心理”。这对政治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对改善政治教学、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表现

(一)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认识肤浅片面、过于偏激,缺乏鉴别力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各类社会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受到主观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对现实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鉴别,认识上易走向误区,政治态度缺乏理性。以《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例,当教师播放一组展现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管理职能的幻灯片后,配以课本讲解,总结: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底下的学生反应不一,有人发出讥笑声、嘘声,甚至有的学生站起来大胆发言,列举种种政府不作为、腐败黑暗、官员贪污受贿的事例来质疑教师的结论。又如,讲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课时,学生反应也是平平淡淡,甚至有抵触现象。不仅是在《政治生活》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其他模块中学生也会出现类似的抵触情绪,给政治课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对历史传统表现出漠然和忽视,所获得的历史性知识存在偏见和片面的成分

90后的学生物质生活水平优越,在父母庇护下遭遇挫折与困难极少,对历史事实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对教材中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认同感低下。学生在课余极少主动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在讲到“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之类的词汇时,由于对历史传统与历史知识了解过少,不能全面地了解党、国家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无法激起共鸣。他们已获得的许多历史性知识有的来自社会流传的秘闻和轶事,有的来自大众传媒的报道,并不了解真正的背景,因此存在偏见和片面的成分。历史知识的欠缺和偏见对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传统道德教育表现出冷漠和疏远,对西方生活、时尚潮流、物质享受表现出追逐的兴趣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上宣扬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不感兴趣,对学校进行的德育反应冷淡,不能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这些都是迂腐过时之说。他们对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出向往,认为西方经济强大、制度先进、生活方式优越、科技水平发达,崇洋媚外思想较严重;他们把欧美、港台明星当作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个别者甚至沉迷于此不能自拔,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学生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信息革命浪潮的涌动,文化多元化大大冲击了教育领域,学校不再是“象牙塔”和一方净土。不可否认,新时期社会上诸多因素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有正面的影响,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等,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学生产生种种认知上的偏差,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学生自身特点的原因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不良思想的侵蚀。中学阶段是生理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的生理加速发育,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并开始关注外在体相,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使得部分学生陷入了追逐潮流、注重打扮、讲究物质享受的怪圈,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意识不同程度地侵蚀着这些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情感发育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中既具有大胆创新、思维发散、摆脱他人束缚控制的新潮观念,又对各种各样的规矩条例放不开,在实践中带有一定保守性;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喜欢质疑、探索、辩驳,但尚未形成独立理性的价值认识体系,容易偏激走向极端,对于社会上的种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成功,学习上积极进取的热情却不能持久,思想容易波动,自我控制力较弱,当心理产生困惑时自我不能正确地排解,而倾向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如游戏、网聊之中,结果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社会生活环境的原因

其一,当今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群众利益诉求及意见表达不能得到及时良好的满足,群体性事件及个体极端行为时有发生,民众对党、政府、社会出现了诸多埋怨,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判断出现了多样化特征,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其二,以网络、影视、报纸、书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良莠不齐,时常充斥着各类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社会黑暗面、腐朽文化的信息,给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构成巨大的诱惑和威胁,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学生精神萎靡、学业荒废,染上不良风气。其三,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一直未曾停止,90后的中学生正受到西化的思想方式和文化价值的侵略,在言行举止上都出现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原因

学校系统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关注成绩、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的教学指导思想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就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在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强行僵硬地灌输大堆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低下,轻视、抵触政治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注重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实际需要,不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而是一味地就课本讲课本,这样的方法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

(四)家庭成长环境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成长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家庭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有的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少数家长以身作则不够,经常在未成年人面前大谈特谈社会阴暗面,有的甚至把特权交易与违法行为带到了家里,使子女过早地接触不正之风,对社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其二,在夫妻感情破裂、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会产生遭到遗弃的感觉,在性格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的倾向,形成怨恨、漠视社会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个性,甚者由于在家庭中找不到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外界的诱惑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三,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过分溺爱骄纵孩子,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教育,关注考试成绩而不关注心理发展,造成孩子自我主义严重,独立自主性差,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的特点。

三、纠正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几点对策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其一,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克服教育内容的陈旧性、滞后性。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往往在于教育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2]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政治课教学应当生活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并从当代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其二,形式多样化,克服传统形式的呆板与枯燥。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将课堂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方式。2.加强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坚忍的意志,从而抵制社会不良思想信息的腐蚀。德育的内容及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内容上如主题班会、法制教育、正确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辅导等,形式上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校园青春风采大赛、体育活动等,这些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3.坚定信念,不回避现实和敏感问题。在政治课中,学生难免会对党、政府、民主建设、腐败问题等有微词,作为教师不能敷衍了事,或者用大道理压制下去,而应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以大量的正面信息和事例来说服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辩证、全面认识这些问题,“使得学生领悟到每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都离不开基本国情,经济政治上没有抽象的最好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3]

(二)共同构建有利于中学生学习成长的社会媒体环境

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媒体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娱乐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之时,也同样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为此,政府有责任对整个社会的大众媒体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有关部门要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传媒空间、视听空间,采用屏蔽、过滤、分级管理的方法,及时清理不良和有害信息;在加强技术性措施的同时还要从制度层面、规范层面、法律层面和行政层面强化媒体尤其是网络的监督设施建设,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各种电子媒体例如网吧、电影院、广播电台等的管理,严把媒体内容取向关、媒体价值取向关、媒体道德取向关与媒体的主旋律关,要充分发挥广大社会媒体对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巨大影响力,努力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和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为中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塑造子女完整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崇高的道德水平非常重要。首先,家长要在物质、精神上双重关心子女,尤其要关注心理健康发展,发现问题及时了解沟通,解决其思想上的障碍。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避免在家庭中谈论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话题,避免将淫秽、暴力、反动等音像制品带到家中,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子女,不能助长社会上的不良之风和偏激认识,同时家长要教育子女恰当、适度地使用网络。再次,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工作,社会、学校、家庭三管齐下,使学生远离社会负面信息的伤害,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政治教师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如何使课堂生动、有感染力、有效果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其中,纠正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产生共鸣,让政治课真正发挥实效性,是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相信,积极改进教育内容与形式,社会、家庭、政府共同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治课定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政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探讨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