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_三资企业论文

陕西省民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_三资企业论文

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省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非国有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现状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过程。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平均每年以一倍的速度递增。根据资料统计和实际修正处理。至1996年,陕西省的非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15.8%增加至35%以上。其绝对额由17.4亿元增加到210亿元以上,在这些非国有经济中,其主体成分结构就是非国有工业,如同期的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已愈160亿元,三资和私营工业产值已超过15亿元。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不仅推动了陕西省的工业发展,尤其对推动陕西省国有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力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自然资源的利用、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加快奔向小康步伐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这种状况越来越向着不利于陕西的方向发展。从1979年至1992年,陕西省的各项经济指标以及增长速度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陕西省在全国范围内所处地位逐年下降〔1〕,尽管陕西省发展同全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国家经济改革向东南部的倾斜、陕西省地理位置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和人的素质不高、竟争意识不强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不同所有制工业对经济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所致。而陕西省所有制工业结构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发展落后于并且与全国和东南沿海省份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起步晚。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无不首先从东南沿海地区试点开始,而在这一方面,陕西首先就失掉了试点改革与发展的机遇。等到把这些政策推广到内地来,时间上已经发生了位移差,而且推广到内地的各种政策还存在着内在条件、外界环境与发达地区的不同。(2)数量少。据资料统计,在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较好时期中,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主要省份的情况是江苏省1747亿元、山东省1196亿元、辽宁省457亿元,而陕西省只有151亿元:上缴税金情况是江苏省48.96亿元、山东省29.79亿元、辽宁省25.15亿元,而陕西省只有5.6亿元;出口交货情况是江苏省106.5亿元、山东省44.32亿元、辽宁省27.86亿元,而陕西省只有0.88亿元〔2〕。到1992年末,陕西省共有乡镇企业66万多家,而同年度的全国各省份的乡镇企业的平均水平就达68.8万家,已超过陕西省2.8万家。更不用说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了〔3〕。1992年全国累计批准三资企业共90109家,年均水平为2907家,而同年度陕西省累计批准三资企业只有650家,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22.3%,仅1992年全国批准三资企业48764家,平均水平为1573家,而同年度陕西省批准三资企业仅有424家,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0%、而同年度江苏省批准三资企业7000多家,山东省批准三资企业4000多家,而广东省仅注册三资企业就达26365家,为陕西省的44倍〔4〕。同年,广东省累计共有私营企业32833户,而陕西省只有2526户,仅为广东省的1/13。在集体所有制方面,江苏、浙江等省份的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均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即使是广东省也占30%以上,而陕西省的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还不到20%〔5〕。(3)规模小。陕西省的私营企业自有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没有几家,而广东省则早已超过100家。辽宁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拥有资金50万元以上的占总户数的4%,达24000多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25户,雇工最多高达1300多人,一些私营企业已经或正在向集团化方向发展〔6〕。在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好的1992年陕西省累计批准的650家三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的只有30户,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21户,而辽宁省仅1992年新批准的投资项目中,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就有5项,10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的就有75项,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的有91项,并且还有13家大跨国公司到辽宁投资,连同过去的6家已达19家〔7〕。所有这些地区的非国有工业发展规模都远非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可比。到1990年,陕西省乡镇企业产值超过亿元的县只有4个,全省千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只有19家,全省乡镇企业平均一个企业只有4.2个从业人员,2.2万元产值,乡镇企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为43.4%,比全国少2.2个百分点〔8〕。(4)结构单一。陕西省非国有经济大部分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等行业,而从事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经济的比重较低,生产经营领域不宽。1992年,陕西省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为2.26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1113亿元的0.19%,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0.9%,低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9〕。况且其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流通领域,例如1992年陕西省全省城镇个体劳动者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共有194186人,其中从事工业的只有25467人,仅占13.1%〔10〕;从事商业、公共钦食业、物资供应经销业为12676人,占总人数的65.3%;从事房地产、居民服务等公共咨询业的为26135人,占总人数的13.5%。同年度有关资料统计表明,陕西省乡村社会各行业劳动者共有1257.5万人,而从事工业仅有61.1万人,仅占总人数的4.85%〔11〕;1992年在投资开业上千万美元的21家三资企业中,仅宾馆、饭店就有16家,其注册资本占总数的80%。而同年度,辽宁在批准的2148户三资企亚中,所有老企业“嫁接”进行技术改革的项目就达754家,占35.1%,从他们已投产开业的1152家三资企业来看,所有老企业改造的就有400多家〔12〕。(5)经营效率低。纵观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能在全国打开声誉的较少,除了“505保健品集团公司”就是“西安扬森”。有的地方官员,为了树立自已的政绩,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内建立多少个合资企业,开发多少个合资项目,而等到这些合资项目上马以后,又不管企业生产经营,他们只为项目而上项目,甚至又由于陕西省有关人员与外方业务联系缺少经验,有些项目不是为了利用外资,而是被外资利用了。还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个人以及家庭的利益,置民族国家社会利益于不顾,在与外商洽谈合约时,把国家应得的大部分利益拱手让给外方,也导致了这些企业经营效益低下。(6)发展速度慢。在西安市繁华的闹市区就有一个停工几年的高层建筑,若干年前,就与外商签订了合作关系,但以后进展速度十分缓慢,几年来仍未成功。据资料统计与测算,从1978年至1996年,陕西省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大约共增长11倍,年均递增15%左右〔13〕,而全国同期增长约18.7倍,年均递增约25.8%,分别离出陕西省7.7倍,10.8个百分点,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比陕西省则高出更多。1991年,陕西省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1.48%〔14〕。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53%,高出陕西省近22个百分点,而广东、山东、福建同期比重都在60%以上,江苏、浙江等省均超过70%〔15〕。这些数字说明,陕西省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以及东南沿海等省份拉大了差距,除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差在非国有经济发展上,由于非国有经济发展这条短腿,也成为制约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7)群体效益差。陕西省非国有工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仍处于自发阶段,只能在市场化初级阶段,毫无超前意识,开发创新不够,各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强,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力量与国有工业抗衡。形成二分天下的均势。(8)发展不平衡。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屡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得不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受政府环境影响较大。突出的表现就是个体私有工业的摇摆性,想关门又舍不得,又是纷纷寻找公有单位作为靠山,挂靠公有部门为自己涂脂抹粉,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无论是个体私营经济区,还是乡镇企业经济区以及三资企业经济区,都不去管或尽量避开政治事件的干扰随

二、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的约束条件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人们从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上来判别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念已经淡弱,大多数人已深深认识到非国有工业的发展不力对陕西经济发展的束缚。我们对这种现象做出这样的基本估计:现在影响陕西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障碍尽管还有一些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但主要是原有体制造成人们的行为惯性问题,也即人人都知道发展非国有工业的重要性,人人都在口头上大谈发展非国有经济,但大家都在原有的体制框架下惯性远行,还不愿做开创性的努力,都想让别人“敢为天下先”,自己“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较为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旧体制以及过渡时期的双轨体制仍未能向改革者们提供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刺激不强。行为动机自然减弱。在这一点说,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发展问题。可以说是体制约束问题改革问题,也是给陕西省发展非国有工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问题。

不仅如此,目前,发展陕西省非国有工业,除了经济体制上的外部因素约束外,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自身内部也有一些不能使自我有效发展的约束因素。第一,起步晚。和东南沿海先进发达省份相比较,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发展起步较低,这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关系。在此基础上,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基本上是模仿东部沿海的模式。起步晚的最大障碍是市场已被占领,起步阶段易于开拓的空间已经所余甚少。这就给后者留下了难题。第二,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具有这样西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真正在生产领域的占少数;二是生产性领域的非国有工业又大都是带有“砖、瓦、灰、石”性质的初级、低级产业,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技术深度不够。附加值低。第三,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规模效应远远不足。大都是小型、甚至极小型的企业中型和大型企业屈指可数,这样一来,市场占有份额就难以拓开,单位产品的成本也难以降低。第四。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内部以及非国有工业与陕西省国有工业间的产业关联、技术关联、市场关联、经营关联等都较弱,基本上处于相互分割、互不勾通的状况。因而联带效用、群体效用、链条效用等都无从谈起。第五,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管理水平低下。大步数国有工业的管理尚处在初级的家长式、血缘式、经验式管理,这一点也严理地影响了企业的升级换代和长期稳定发展。这些管理者往往易于“小富即安”、“小富即奢”。第六,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竞争行为还较为传统和落后。基本上是模仿式竞争和价格竞争,而依据市场要求进行创新竞争、产品差异竞争和广告行为竞争都表现得相对较溺。第七,陕西省非国有经济受到生产要素特点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制约。在资本要素上,我们的内生力很弱,而有限的资本在多渠道追求高回报的冲动下“南下”了。陕西省非国有工业获得资本的内生和外引都极为不足。在技术劳动力上,一方面是南方高收人的吸引:另一方面足内部市场化较弱,还由于信息不通,所以陕西所谓的人才优势对陕西的非国有工业没有带来较高的外部性效益。陕西的一般劳动市场则表现为熟练劳动力较少,因而非国有经济由于需要进行劳动力培训而引起支出增大并承担工人受培训后流失的风险,因而构成了对劳动力要素的制约,

诸如此类的内生因素,使得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内部约束既是数量问题,更是一个质量问题。这些内生约束使陕西非国有工业发展先天营养不良、后天发育失调。

三、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发展趋势:三个新希望与二大战略〔16〕

在对陕西非国有工业发展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其中也有一些新的、极有成长力的领域,在未来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中会大有作为。第一,医疗保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的推进,医疗保健业将成为未来的一个主要新型产业,无论是西安杨森、西安一枝刘,还是威阳505等,无不是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传统养生之奥妙,而且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如此,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旧时代宫庭秘方尚流传民间。因此,这个行业可以成为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一个领域。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未来社会的又一重要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陕西省的练合科技能力列全国第三,军工技术在全国名列前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均处在全国前列水平。因此、这些机构和先进技术的理想用武之地一一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高新技术产业,便是非国有工业选择的主要领域。第三,传统文化产品的发展。在陕西省发展非国有工业,除了以上两个领域外,不可忽视的就是传统文化产品,这是陕西省的区域比较优势产品。作为中国文化发源地的陕西,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的民间工艺,这些构成了陕西省显著的区域优势一一旅游业。因此,大力发展历史给陕西省留下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地方风味农副食品,除了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外,更可以推动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而这与旅游业和民间生产能力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就是锅巴、黑米酒等。

纵观陕西省的非国有工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我们提出到2010年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发展战略:第一,建立20个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在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可形成一条龙服务。这些企业集团的组建可以有两种思路:一足对现有企业进行横向联合,拓宽业务范围。如可组建医疗保健业的505集团、一枝刘集团、三宝双喜集团、杨森集团等,并且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公司改造等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与推广。另一种思路是创办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集团或对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进行合并,如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部门与生产部门。第三,创立相应的名牌产品。当前陕西省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非国有企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很少有非国有拥有在全国或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的创立与维护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大踏步发展。

四、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经济体制的惯性约束和非国有工业自身的问题。这两种因素的束缚决定发展陕西省非国有工业既是改革体制的问题:也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既是新体制的供给问题,也是加快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为此,到2010年这十儿年的时间里,一定要围绕这两个问题采取合理措施,给2010年以后的陕西省非国有工业发展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我们就此提出如下具体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克服体制上的传统惯性,为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开拓体制空间。对于非国有工业来说,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尽可能地使非国有工业的外部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具体来说:①对非国有工业应开放更多的进入领域,而且减弱进入的多种经济和非经济壁垒;②保护非国有工业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尽可能消除“老三乱”、“新三乱”;③给非国有工业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政策上和实际上的活动空间。

第二,将发展陕西非国有工业落实到产业政策中。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关联等方面着手做文章。大力促进非国有工业进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利润高风险行业。大力促进非国有企业的规模经营和集团化,大力促进非国有工业技术层次、技术关联,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比重。对这些方而不仅要给予政策,而且要给予实际支持。

第三,给非国有工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生产要素外部市场条件。使有效益者能够方便地从市场上获得补充的生产要素。在资本市场上,一是对国有资本能公开性地让国有与非国有竞争,谁有效率有保障,就给谁。在非国有资本市场上,畅开通道,减少阻力。在土地市场上,能够使非国有工业与国有工业享有同等权力,以效率和定价进行竞争。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促进技术人员的市场行为和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熟练劳动力的培训,以减少熟练劳动力缺口。

第四,在外部经济环境上。在交通、通讯、邮电、电、气、水等方面,以及对市场行为特点重要的信息、中介、咨询、财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应当对非国有工业有所侧重和倾斜。

第五,对非国有工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家,进行经营管理、企业发展、市场行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层次、经营质量和不断发展进取的选择、适应能力。

第六,对陕西的非国有工业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入新思维、新组合。比如BOT方式、联合方式、兼并与产权重组等。

总之,以上就是当前陕西省发展非国有工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当然还可能遇到一些预测不到的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非国有工业的发展。

注释:

〔1〕具体可参阅国家统计局历年编辑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即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2〕〔3〕〔4〕〔5〕〔9〕〔12〕参见陕西人民政府研究室(1992):《关于陕西省非国有经济形势与对策的调查报告》,第7页。

〔6〕〔7〕〔8〕〔15〕参见上述材料第6页。

〔10〕〔11〕参见陕西统计局编(1993):《陕西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80页。

〔13〕〔14〕从上书第240的资料计算而来。

〔16〕类似的论述可参阅王忠民、仲伟周(1996):“陕西省非国有工业的希望产业”,载《陕西日报》(经济特刊),10月30日第八版。

标签:;  ;  ;  ;  ;  

陕西省民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_三资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