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其全球影响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新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其全球影响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新世纪跨国公司的走势及其全球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跨国公司论文,走势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9550(2000)08—0005—06

1999年末,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向,其中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对全球影响的日益增大。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之一,则是跨国公司以全球为舞台配置资源,由此又导致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跨国公司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已经逐渐由陌生变为熟悉,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到2000年1月底为止, 各国和各地区跨国公司在我国已经实际投资3096亿美元,在我国建立了34万多家企业。(注:《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记者龚雯引外经贸部公布数字。)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固定资本投资、产量和出口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向如何?我国能否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我们对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大趋势不能不加以密切关注。本文将根据现有数据和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将获得更大发展

90年代全球跨国公司已有很大发展。1993年全球有跨国公司1.7 万家,附属企业17万家,1998年跨国公司增加到6万家, 附属企业上升到50万家。(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ⅩⅤⅡ页。)6 年中分别增长了约2 倍。1993年跨国公司及其附属企业在全球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为5.5 万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11万亿美元,6年翻了一番。 目前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附属企业的生产占全球的1/4,其中有1/3是附属企业在外国生产的。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外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3,单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就要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展望新世纪,跨国公司向全球的扩张不会减速,而可能有更快的发展。其原因如下:

第一,各国大公司已经尝到了向外扩张的甜头。像汽车业和计算机业都按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全球配置资源,把增值最多的核心设计和生产留在母国,而把边缘产品分散到全球各地,大大提高了利润率。与此同时,它们还通过对外扩张而力求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小韦尔奇就曾这样表白过他向全球进军的决策动机,他说:“我们之所以要强化我们为全球化所作的努力是因为这样的事实,过去10年,通用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收入一年增长6%, 而在全球是17%。”(注:[美]韦尔奇:《1998年通用公司年度报告》。)因此,该公司已决定到2000年,通过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使国外的销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西雅图会议之后,发达国家中有一股反“全球化”的潮流,但全球化拥有利润规律驱动下的强大势能,要想阻挡它的进展是不可能的。

第二,东道国有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不仅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跨国公司的投资,发达国家也有这种需要。当60~7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向西欧大举进军时,西欧曾出现过一片惊慌,呼号美国公司对西欧的“入侵”;当80年代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向美国进军时,美国人也曾叫嚷过日本“买走了美国”,但事后证明这些不过是虚惊一场。引进外资只要政策对头,还是给东道国带来了不少好处,所以对外资采取欢迎态度已是多数国家和多数人的共识。

第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之风吹遍全球,为跨国公司向全球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体制支撑,这两个重要条件在新世纪都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并继续成为促使跨国公司扩大对外投资的强大动力。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互间的投资仍将是主体

1998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5947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46%,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86%上升到1998年的92%。(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483页。)同期, 发达国家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604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68%,占全球引进外资的比重由1997年的59%上升到1998年的72%。(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477页。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看,1998年发达国家输出资本达37149亿美元, 占总体的90.2%,同年引进外资达27854亿美元,占总体的68.1%, 说明无论是输出或引进资本,发达国家都是大头。而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欧盟、日本三家的相互投资又是重中之重。它们要占发达国家之间资本输入的93%和资本输出的91%。这种格局预计在新世纪的相当长时期里还将持续下去。

90年代美、欧、日三角关系的特点在于彼此都是对方的最大投资伙伴。现在,欧洲跨国公司继续热衷于对美国投资,而日本则因经济衰退和金融部门的结构性问题而力不从心。1998年,欧盟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上升到1550亿美元,而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则下降到不足90亿美元。欧盟跨国公司大举向美国进军显然是想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中获得好处。在欧盟中,英国一马当先,对美国投资增长超过8倍,德国增长4倍,这两国的投资要占1998年美国引进外资的60%,融资方式主要是在购并中进行股票交换,金额要占总投资的80%,公司内部融资和利润再投资各占10%。另一方面,美国跨国公司也是对欧洲的最大投资者,要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融资方式主要是利润再投资,股票交换也占有重要地位,公司内部融资较少。日本对美国投资的下降是暂时的。随着日本的经济复苏,它对美国的投资会重新增长。

在欧洲,为了利用建立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欧盟各国内部相互投资是一个重要特征。就产业部门而言,目前服务业的内部投资要高于制造业,原因在于服务业如通讯、交通过去是由欧洲各国政府管制的,统一大市场建立后,为了提高效率需要拆除壁垒实行一体化。同时,服务业的民营化和放松管制也鼓励了欧盟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在制造业,有迹象表明,欧盟内部跨国投资在劳动密集的行业有增强趋势,主要是为了实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因此,在纺织、木材加工、运输工具等方面欧盟内部的相互投资都占有很大比例。此外,对标准化生产线的投资也是欧盟内部投资的重点,其目的是实行大量生产,降低交易成本,以适应统一大市场扩大了的需求。

日本历来是美国和欧洲引进外资的重要来源,但日本对从美国和欧洲引进直接投资则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在这次经济衰退后有所改变。尽管引资水平同日本的经济规模仍然很不相称,但的确有所提高,据日本大藏省公布的资料,从1998年4月到1999年3月的11个月中,外国投资者在日本的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1.12万亿日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个数值是前一个财政年度同期的2.15倍,在外资中,美欧大公司是主力。美国公司兼并的特点是以原价10%到20%的低价,收购日本的不动产。据有关方面透露,美资企业1999年计划在日本收购价格达4 万亿日元的用做抵押的不动产。美国通用财团的GMAC公司和专门从事商业用房地产经营的GMACCM公司已经购买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系统的两栋办公楼,还计划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动产或以不动产作担保的其他债权。另据大藏省公布的材料,1999年上半年欧洲对日投资激增。受法国雷诺公司收购日产汽车公司的影响,欧洲投资已占日本引进外资总数的79%,而1998年同期为33%。

近年来,在日本发生的日益增多的跨国兼并收购,可能预示着日本公司文化、结构和战略的一种根本性转变。兼并收购逐渐变为日本公司所能够接受的交易方式。在此以前,日本公司把兼并收购看做掠夺,同时由系列化组织在公司间造成的盘根错节,也使兼并收购很不方便。但在这次经济衰退中,有许多教训使日本公司对系列化结构作了重新评估。例如,1998年当日本山一证券公司宣告破产时,它所隶属的芙蓉财团中竟然没有一家相关公司愿意伸出援救之手。结果这家公司的主要部分被美国美林证券公司买断。这种变化预示着,在新世纪,日本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可能会有所纠正。

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引资将继续领先世界

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中的比重近年来是上升的。在1987~1992年间,美国每年平均输出资本298亿美元, 占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16%。(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483页。)1998 年美国当年输出资本1328亿美元,占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22%。(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 483页。)就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而言,美国始终以极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只有英国与美国接近。但在90年代其规模通常相当于美国的30~50%之间,只有1998年达到美国对外投资的85%。美国引进外资在发达国家中的比重也是上升的。在1987 ~1992 年间每年平均引进外资462亿美元,占发达国家总额的33.8%,1998年引进外资1933 亿美元,占发达国家总额的42%。(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477页。)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至少在新世纪初期仍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因为:第一,美国跨国公司把占领世界市场视为发展壮大自己的生命线,而直接投资能绕过有形的和无形的贸易壁垒,最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同时美国政府也从各方面为美国跨国公司向全球扩张鸣锣开道。第二,美国跨国公司正在以良好的业绩显示它们的国际竞争力。1999年是美国跨国公司竞争力继续上升的一年。美国《商业周刊》根据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排列出1999年全球1000 家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 其中美国为494家,比1998年增加19家,比1990年增加170家。就利润额而言,1998年世界盈利最多的10家大跨国公司中,美国占了8家, 说明美国跨国公司的经济效益处于世界前列,因此不愁在海外不能扎下根来。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表示欢迎,并力求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有60个国家对引进外资的规章进行了修改,总共有145条,其中136条是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只有9条是不利的。这是自1991 年以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总趋势,这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无疑也是一个好形势。第四,服务部门是美国的长项,1998年非银行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要占美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而制造业只占28%。随着各国对电信业、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以及民营化的发展,美国在这些领域将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在新世纪,美国吸引外国投资的能力仍将居各国之首。这是因为:第一,美国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在美国开办企业很容易,融资方式十分灵活,此外它还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资源。许多国家到硅谷投资,目的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前沿获取技术信息。第二,美国已从引进外资中受益,各州都在提供各种优惠,吸引外资。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国际投资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近年来,设在美国的外国公司在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该报告称,1997年,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所创造的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3%, 比10年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些子公司的商品出口额达1410亿美元, 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0%,它们雇佣的美国工人达520万人, 占美国私营行业劳动力的5%。这些子公司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达197 亿美元, 比1996年增加了9.4%,占美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的14%, 它们掌握的美国资产到1997年底已达3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500亿美元。 它们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在新世纪,这些外国公司在美国还要发展,并对引进更多外资起带动作用。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会稳步上升

在经过70~80年代的国有化浪潮之后,90年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已稳步上升。1998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1659亿美元,为1993年的1倍多,为1981~1986年平均增长率的10倍多。 发展中国家引资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上升,1987~1992年约占总额的20%,1998年上升到25%。同时,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增长速度要比发达国家快。1980年发达国家引进外资的存量约5000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3.7万亿美元,增长6倍多。1980年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存量约133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3900亿美元,增长约28倍。

在新世纪,这一趋势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发达国家有吸引力。此外,据调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回报率常常要高于发达国家。第二,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使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以进口替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不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有利于经济的加速发展。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自己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自由贸易区、经济开发区、保税区,为外资的引进铺平道路。而这些做法正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过渡型经济所借鉴。第三,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引进外资的方式中,直接投资有比证券投资更稳定的优点。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证明,各种投资的波动系数如下:对外直接投资是0.35,证券投资是0.43 , 商业贷款是0.71。

据分析,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相对稳定有三个原因:第一,直接投资着眼于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以及东道国的结构性特点,因此在形势逆转时不会轻易改弦更张。第二,直接投资有各种既定目标,如寻求市场、资源、技术或提高效率,这些既定目标能够抵消随大溜的羊群效应。第三,直接投资涉及在东道国建立生产设施或收购已有设备,这些东西沉淀成本很高,是不能在经济逆转时一走了之的。由于以上原因,未来发展中国家将更愿意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然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发展是不平衡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48个最不发达国家(32个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在整个90年代从外资的增长中所获极少。尽管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在1986~1990年和1991~1996年这个时段,增长了几近两倍,但它们在发展中国家流入的外资中所占的份额却从2.1%下降到1.8%。与之相比,在1986~1990年和1991~1995年这个时段,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价值上升了27%,但其进口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却由3.4%下降到2.3%。跨国公司对最不发达国家缺少兴趣,是造成全球两极分化加剧的原因之一。

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崛起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走上跨国经营之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1995年开始,按国外资产额排列出发展中国家的50个最大的跨国公司,并且跟踪其发展。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7年这些公司的增长陷于停顿。不过按1993~1997年5 年计算,5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还是上升的。尤其是在1993~1996年,作为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国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率,国外雇员占雇员总数的比率都明显上升,只是在1997年开始放慢。

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目前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如中国(包括香港特区)、韩国、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巴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资产要占50家的80%。到目前为止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来自亚洲,其中中国香港的跨国公司资产共计260亿美元。其次为韩国,共计190亿美元。1997年沙特阿拉伯有1家,非洲有3家跨国公司在50家中出现。就50家的行业结构来说,1996年和1997年相对稳定。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食品、饮料、石油以及建筑业居于统治地位。1997年50家公司中跨国经营程度最高的是运输、食品、饮料以及多种经营的公司。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崛起有其必然性。对此约翰·邓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阶段性“发展周期理论”。他认为: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很低收入的水平下,很少甚至没有外向直接投资,本地公司也不具备外向投资所必要的竞争优势。第二阶段,经济虽有所发展,但由于本地企业没有创造出自己充分的所有权优势,用于克服国外生产最初的障碍,因而不大可能有很多外向投资。然而,为了利用邻近地区的资源禀赋,或为了进入外国市场,可能进行有限度的跨国经营活动。第三阶段,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经历的阶段,在它们的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之后,它们可能采取一种以出口为导向、参与国际分工的方针,如新加坡那样。这种分工只要能在创新活动中创造出有本国特色的所有权优势,就可能从贸易迈向生产。这样随着一些国家的发展,它们最终将进入第四阶段,这时它们将变为净外向投资者。20世纪下半叶,英国和美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这个阶段的典型,70年代和80年代的日本、西德和瑞典处于这个阶段。由于在70年代和8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和资源结构上的趋同, 净外向投资者的数目从1969 ~1975年的7个增长到1975~1983年的12个。 邓宁的理论已经为实践证明是站得住脚的。

扩大规模和建立伙伴关系将是跨国公司实行垄断的两种不同形式

跨国公司为获取规模效益,必然要通过扩建、兼并、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以求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近10年来,跨国公司拥有的资产迅速膨胀。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990年的资产总额为1283亿美元,到1999年上升到3559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花旗银行1990 年资产总额为2306亿美元,在同旅行者集团合并后,于1999年一跃而达到6686亿美元,也增长了近2倍。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前,1990 年波音公司的资产只有126亿美元,合并后1999年达到366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1990年的总资产是530亿美元,在同阿莫科石油公司合并后1999 年达到845亿美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占有率更加集中, 调查显示,从1988年到1998年,美国五大铁路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59%上升到76%,五大百货公司从46%上升到75%;飞机制造业在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后在美国已无竞争对手。人们认为美国正在出现“新垄断经济”。

市场集中率上升对多数传统产业来说是事实,然而对高新技术产业却不完全如此。例如,信息业的4家最大公司,其市场集中率从1985 年的43%下降到1997年的31%,同期汽车行业也从47%下降到44%。有两种原因可以对此作出解释。第一,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同兼并收购一起为大公司跨越国界增强市场统治力量提供条件,而传统的分析方法并未考虑战略伙伴关系同市场集中度的关系。第二,通过战略伙伴关系和兼并收购,模糊了行业界线,因而很难分辨在一个既定行业里,市场集中度和竞争状况的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几乎都有这个问题。然而,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也能造成事实上的集中和垄断。据统计,在1985年到1995年间在美国正式登记注册的联合研究机构有575家, 其中信息通讯占23%,居第一位,汽车业居第二位,其研究范围涉及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和运输技术等方面。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和AT&T公司是多个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由于它们的业务是多元化的,并参与许多产品的联合研究与开发,这就为它们在许多领域垄断技术市场提供了机会。这种垄断不仅发生在国内各公司之间,也发生在国际大公司之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昂成本,联合研究既便于集中资源,又有进退自如的灵活性。

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其目标是合作控制新知识的来源。首先,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垄断有很强的能动性,它力求打破现状。其次,它不重视为市场进入设立死门坎而更着重于形成一种在它们起支配作用的那个产业中的未来疆界、标准和竞争规则。再次,它们是许多公司之间的网络,联盟则是形成全球垄断的基本架构和基石。最后,就组织形式而言,新垄断可以在一个行业内形成,也可能在行业间形成,有时则同时发生。它们在前进中不断重组,把对它们有用的新角色吸收进来,又把对它们无用的合作者排除出去。这些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人们担心这种伙伴关系会给合谋垄断创造机会,从长期看,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阻碍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随合作研究以及海外研发机构的加速发展,技术扩散将加快

跨国公司是靠技术创新制胜的,并且是靠技术优势在东道国扎根的。在此过程,它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先进技术扩散的驱动力。扩散的渠道之一是公司间的技术协议。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 1980 ~1996年,公司间的技术协议达8354件,其中80 年代初每年增长不到300件,90年代每年平均增长超过600件。 这种增长势头是生产和竞争模式一系列变化的结果。在80~90年代间,各个产业在生产中的知识密集度上升,由此导致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增长以及产品开发和上市速度的加快。随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成本、风险以及为维持和赶超前沿地位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为了应付这种竞争形势,跨国公司采取公司间签订技术协议的方法来增加灵活性并借助其他公司的研究开发力量。这就为技术加速扩散提供了条件。

技术协议又分两种:一种是单向流动的,即由许可证发放者到许可证接受者;另一种是双向的,即联合研究开发,或创立具体项目的联合研发公司。从90年代的资料看,第一种方式在下降,第二种方式在上升。1996年单向流动协议只有109件,而双向流动协议上升到541件。这种技术协议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公司之间签订的,同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是少数,然而却是上升的,即从80年代占全部协议的4.9%,上升到90 年代的6.2%。

90年代跨国公司在本土以外独立地或合作地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也有很大发展。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是“开辟信息窗口”,以便及时捕捉世界范围的新信息,经过对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运用,开发出符合母公司战略要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再将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传输到母国。二是“实现技术本地化”,用以解决母国同东道国在用户需求、技术基础以及材料性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或者对原有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良和革新。三是“利用人才”,随着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对高质量研究开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在国际范围内网罗争夺研究开发人才资源,跨国公司纷纷着手建立全球性的开发网络,利用其投资所在地区的人才优势直接从事研究开发,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服务。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在新世纪,上述做法必将更为流行。这种走势既有上面讲的造成寡头垄断的风险,也会成为加速技术在全球传播的动力。

新世纪跨国公司走势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世纪跨国公司的走势对我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加速,为我国吸引外资创造了很好的机会。1990年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7141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41171亿美元,年平均增速为11.6%,为世界GDP增长的近4倍,世界贸易量的2 倍。(注: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联合国出版,1999年版,第495页。)今后只要保持这个增长速度,到2006年,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将达到近10万亿美元,比现在再增加6万亿美元。我国至1998 年实际吸引外资2423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量的5.8%。 (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今后如能保持这个水平,到2006年可能再引进外资3000亿美元左右。这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实现这样的目标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然而,又必须看到,吸引外资的国际竞争正在日趋激烈,我国虽然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优势,其他国家也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如果我们自满自足,停滞不前,现在享有的第二大引资国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特别应当注意到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后为了加快经济复苏,相继采取了有较大力度的引资措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都是如此。在其他地区许多国家也各有自己的优势,如印度的信息业、软件业就比我们强。就市场而言,墨西哥、巴西等国都拥有毗邻美国的区位优势,条件并不比我们差。而我国自1994年以来,有效合同外资存量下降、实际吸引外资后劲不足的问题已日益明显。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倍努力,针对跨国公司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使我国引进外资的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来稿日期:2000—04—10]

标签:;  ;  ;  ;  ;  ;  

新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其全球影响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