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医院 1514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64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肺炎性结节患者30例与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检查,观察两组64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情况。结果: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患者经过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之后,从病变的形态情况、边缘的特征情况、良性的胸膜凹陷征以及恶性的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病变周围的征象等进行鉴别研究,出现长毛刺情况时,肺部炎性结节出现的概率最高,出现肿块边缘的深分叶情况时,周围型肺癌出现的概率最高。结论:对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的方式进行诊断检查,两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存在差异,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64排螺旋CT;肺炎性结节;周围性肺癌;影像学特征
现阶段,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病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64排螺旋CT技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对于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患者的肺内部小结节的64排螺旋CT检出率不断提高[1]。为了探讨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64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比较,本文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肺炎性结节患者30例与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肺炎性结节患者30例与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在30例肺炎性结节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42.1±2.9)岁;炎性假瘤13例,结核11例,慢性肺炎6例。在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9岁,平均(45.3±3.5)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患者在检查之前需要进行吸气以及屏气的训练,64排螺旋CT扫描的实际范围需要由患者的肺尖部到患者的双侧肋膈角位置的下缘,实际扫描的厚度为1 cm。利用多平面重建以及小视野靶重建的方式,进行最大密度的投影,对患者结节的大小、实际范围、密度以及周边的实际改变状况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造影剂科学选择碘海醇,进行动态化扫描检查。对患者的病灶的实际薄层进行科学扫描,使其可以充分显示出患者的病灶边缘形态,主要包括刀切样、方形改变以及深分叶。利用高分辨CT扫描观察出患者的毛刺征,长毛刺是指毛刺的实际长度大于5 mm,短毛刺是指毛刺的实际长度小于等于5 mm。使用64排螺旋CT完整的扫描出患者的胸膜凹陷征,具体来说,恶性的胸膜凹陷征主要是指胸膜线影已经进入到结节内部位置,相应的结节表面的切迹样发生改变,良性的胸膜凹陷征主要是指胸膜线影仅仅在结节的边缘位置,病灶还没有出现切迹样改变现象,结节的实际轮廓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利用薄层扫描来充分显示出病灶周围的炎性渗出情况形成的晕圈征以及病灶远离肺门侧的三角形以及小片状的阻塞性炎症反应。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所有患者在经过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之后,病变CT的征象情况。主要包括肿块边缘的方形以及刀切样情况、肿块边缘的深分叶情况、良性的胸膜凹陷征、恶性的胸膜凹陷征、长毛刺现象、短毛刺现象、晕圈征以及三角形的阻塞性炎性反应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从而判断出诊断率。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之后,从病变的形态情况、边缘的特征情况、良性的胸膜凹陷征以及恶性的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病变周围的征象等进行鉴别研究,出现长毛刺情况时,肺部炎性结节出现的概率最高,出现肿块边缘的深分叶情况时,周围型肺癌出现的概率最高。肺部炎性结节出现的概率最低的是出现恶性的胸膜凹陷征以及短毛刺现象,周围型肺癌出现的概率最低的是出现长毛刺现象以及晕圈征现象。
3 讨论
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患者在进行诊断过程中,利用64排螺旋CT检查,可以从病灶边缘的实际形态、胸膜凹陷征情况、毛刺征情况以及病变的周围模糊影进行诊断,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来说,从病灶边缘实际形态上来看,肺内孤立性结节一般情况下都是累及一个甚至多个肺小叶,在进行CT薄层的扫描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看到病变的一侧边缘位置会垂直于胸膜,并且呈现出刀切样以及方形[2]。主要的解剖机制可以论述为,肺小叶呈现出不同大小的锥形体,并且尖端朝肺门。小叶间隔通常在肺小叶的中心位置发育程度不够,而沿着纵膈面以及肺肋面的位置发育相对较好。在肺外带附近的肺小叶发育是相对完整的,两侧缘正好垂直于患者胸膜的切线位置。如果一个或者是多个肺小叶出现炎性症状,那么位于边缘位置的肺小叶间隔对它就会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从而在扫描过程中会出现垂直现象,形成一定的刀切样与方形。此外,水平裂或者是斜裂对患者的病变也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在周围型肺癌的薄层扫描时,则会出现相对明显的深分叶,最基本的病理是由于患者肿瘤的实际生长速度存在不均匀的情况,受到肺支架系统的影响。对于胸膜的凹陷征来说,按照肺支架的学说来看,肿瘤体内的纤维收缩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肺外周的支架出现某种程度的收缩移位[3]。由于胸膜凹陷征与深分叶的形成机制存在相同的地方,因此肿瘤体内部的收缩力利用肺支架系统对肺膜进行牵拉的时候,相应的肺支架系统也会出现位移,阻挡肿瘤体的生长,从影像上看,就是胸膜线影已经进入到结节的分叶切迹中[4]。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为扫描不全而漏掉患者恶性胸膜凹陷征的情况出现[5]。良性的胸膜凹陷征主要是由于纤维性增生,出现粘连,通常情况下不会使肿瘤体出现改变,64排螺旋CT扫描不容易发现其进入到切迹内部。64排螺旋CT扫描的毛刺征,利用CT扫描可以从肺窗观察到毛刺情况主要包括长短情况、数目、粗细等,并且会围绕着结节呈现出放射形状的排列[6]。炎性的病灶一般情况下会出现边缘光整,一些慢性的炎性反应会形成边缘相对模糊,长而细的毛刺形态。毛刺的长度会大于5 mm,比如结核球,属于浸润性肺结核疾病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结缔组织之间的增生而形成的,表现为长而粗、形态不规则,形状如刺猬[7]。毛刺征中的短毛刺的数量相对较多,粗浓,相对较为清晰,也是围绕结节呈现出放射形状,形状如仙人球,属于周围型肺癌的比较常见表现[8]。主要是由于癌组织沿着支气管、血管、小叶间隔以及纤维的结缔组织通过增殖而形成的[9]。值得注意的是,周围型肺癌也可能形成长毛刺,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征象进行有效判断,防止出现误诊情况[10]。对于病变周围的模糊影这一诊断征象来说,炎性病灶的周围会出现很多密度不相同的模糊影,出现晕圈样,主要是指病变的周围位置,特别是病变的肺门侧。基本的病理是炎性肿块的周围炎性反应通常是由于急性炎性反应的常见病例。而慢性炎性反应多出现不规则的纤维网格影,比如病变呈现出远离肺门侧的淡薄云絮样、三角形的阴影以及条片状等,通常情况下会提示周围型肺癌的生长情况,癌细胞出现浸润、堆积或者破坏支气管。在肿瘤体远侧位置出现阻塞性肺炎、肺梗死以及肺不张等表现。在实际诊断过程中,晕圈征还经常出现在腺癌病例当中,同样需要综合多种征象进行分析。总而言之,肺内孤立性结节疾病的诊断方法较多,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通过自身的扫描优势,在实际诊断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患者经过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之后,从病变的形态情况、边缘的特征情况、良性的胸膜凹陷征以及恶性的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病变周围的征象等进行鉴别研究,出现长毛刺情况时,肺部炎性结节出现的概率最高,出现肿块边缘的深分叶情况时,周围型肺癌出现的概率最高。肺部炎性结节出现的概率最低的是出现恶性的胸膜凹陷征以及短毛刺现象,周围型肺癌出现的概率最低的是出现长毛刺现象以及晕圈征现象。说明对肺炎性结节与周围性肺癌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的方式进行诊断检查,两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存在差异,有一定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穆迎民,德勇,胡海彦,等.孤立性尘肺大阴影与周围型肺癌64排螺旋CT影像鉴别[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2):172-173.
[2]张林,李文峰,王成伟,等.周围型小肺癌的64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0):1483-1487.
[3]杨超,李必强,唐茁月,等.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5,11(7):916-918.
[4]赵凯华,郭志强.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2(31):117.
[5]焦霜.64排螺旋CT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4,10(12):1447-1449.
[6]唐志健,韩宝勇.64排螺旋 CT 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2014,12(5):757-758.
[7]金彪,王永杰,邹明等.低剂量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评估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4):321-324.
[8]刘道柱,谢敏.64排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4):94-95.
[9]马荣章,李平.64排螺旋CT低剂量肺部体检筛查诊断早期肺癌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20):403-404,405.
[10]李福军,吴盛华,周坤,等.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98-99.
论文作者:刘亮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肺癌论文; 毛刺论文; 胸膜论文; 螺旋论文; 患者论文; 情况论文; 肺炎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