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设立城市,开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辉煌_港口论文

在香港设立城市,开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辉煌_港口论文

以港立市创造特区新辉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辉煌论文,港立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厦门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到2010年把厦门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把港口建设摆在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赋予厦门港重要历史使命。分析厦门港态势,展望未来,厦门港经过努力完全有条件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厦门特区增创新优势,再立新功。

一、实施“以港立市”的发展战略

由于海峡两岸的关系,厦门港一直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才开始建设发展,发展起步较晚。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滚滚而来,为厦门港生产建设大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港口乘改革开放强劲东风,拓展经营业务,加快建设步伐,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技术构成,探索管理新路子。推进港口朝专业化、集装箱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目前厦门港拥有81个大中小泊位,其中深水泊位16个,有6 个万吨级深水集装箱泊位,可容纳第三代集装箱船舶,形成集装箱装卸能力60万TEU;港内船代、货代、通讯导航、客运服务、引航拖带、 港口工程、打捞钻探、船舶港机维修、船舶中途补给、环境保护设施等现代码头要求的各项服务设施综合齐全。港口以闽、粤、赣、浙、湘等省为依托,公路与全省公路网联接,直达港区前沿的港区铁路专用线通过鹰厦线与全国铁路网联接。近年厦门大桥的建成通车,东渡港区疏港路拓宽改造,铁路厦门西站完成改扩建,以及鹰厦线铁路电气化改造基本完成,使厦门港的集疏运系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具有了较便捷的集疏运网络。随着腹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口运输需求旺盛,焕发出勃勃生机。十几年来,全港吞吐量年平均约以20%的速度递增,集装箱运输则以45%—50%的速度增长,1996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1554万吨,集装箱完成40万标箱,昔日一个仅有200万吨吞吐量规模、默默无闻的小港,迈入国家大型一类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国5强, 经济效益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在福建省经贸委1995年全省重点企业综合评价中,厦门港务局名列第七位,经济效益名列第4位(前3位是福建炼油厂、省电力工业局、华能福州分公司),港口成为特区经济的一大支柱。港口是联结陆域与海域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厦门港,发挥水陆联运枢纽作用,吸引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船舶,年接待外轮六百多艘次,与一批大宗货主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为腹地转运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化肥等重要物质,形成以厦门港为枢纽,以福建、浙南、粤南沿海中小港为疏散港,并通过铁路、公路运往福建省内陆地区及江西等地的货运体系,保障腹地人民生活需要。厦门港是厦门特区外贸货物进出口的唯一口岸,承担厦门地区98%的外贸货运量,港口发挥特区窗口作用,促进城市外贸进出口大发展。厦门港的集装箱运输仅次于上海、天津、青岛之后。1995、1996年,经过多方努力,厦门港结束了夜间不能航行的历史,实现24小时通航作业;领先于其他港口,设立厦门港联检报关中心,实现一条龙服务;开辟直达美国、欧洲地中海的集装箱干线船,使厦门港集装箱运输从原仅航行于近洋航线,走向大西洋,港口迈入了国际市场,为特区创造更加吸引人的投资软环境。厦门港的发展引起各界的关注,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船公司纷纷在厦门设立船公司或办事处;围绕港口的各种运输行业和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拥有船务公司或代表处近300家, 仓储货运站几十个,几百家报关行、运输车队、货运公司活跃于港口运输市场;借助港口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政策优势,一批保税工厂、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出口加工区初具规模,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海上中途补给业务不断扩大;一大批依赖于港口的工业应运而生,成为特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特区外向型经济成份逐年增加,一大批以外销为主的三资企业投产和达产,成为特区工业经济增长点和强劲的后续力量。1995年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占全市73.2%, 全年工业产品出口交货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达到54.8%。1995年全市接待来厦旅游、观光、访问及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达25.4万人次,其中通过港口入境的有6.5万人次;城市金融信息业日趋兴旺发达, 形成一个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外资银行、地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功能齐全、服务范围较广和特区外向型金融服务体系,全市拥有金融机构400多家,其分支机构、办事处遍及全市各网点; 厦门信息港已具雏形,全市已有各类信息咨询机构300多家、信息交易市场15个, 邮电通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EDI、INTERNET 等高新技术已初步得到开发应用,“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研制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厦门特区凭借内陆地区无可比拟的港口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扩大对外交往、吸引外资,增强内外两个扇面的辐射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旅游等行业的兴旺发达,特区经济异军突起,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十位,跻身首批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列。

二、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设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具有容纳一定数量大型远洋船舶通航能力的港口,厦门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是从宁波至广州之间几千公里漫长海岸线上的最重要的深水港。港口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政策上占据极为有利的优势,具有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现代化港口的许多有利条件,发展前景广阔。

1.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厦门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港湾外围有大小金门、大担、二担、青屿、等小岛环绕,形成天然屏幛。港内水域辽阔,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岸线资源丰富,可规划建设近60个深水泊位;锚地水域面积广阔,可供近30艘万吨级以上船舶锚泊,良好的港湾条件不可多得。

2.厦门港地理位置有利于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厦门港位于国际航线的必经之道,是一个面向海外,大船集中至厦门港,小船向宁波以南、深圳以北两个扇面辐射的理想中转港址。

3.厦门港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占据特殊地位,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世界许多著名的船公司正是看好这一对台优势,捷足先登,纷纷在厦门设立分公司、代表处等运输和货物中转机构。

4.有经济较发达的,外向型开放城市为依托。特区建设十几年来,厦门市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近期,厦门市政府又决定以超常规、跳跃式、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构造一个接近亚洲“四小龙”90年代初期中等以上水平的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为此,市政府推出了加快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海沧80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建设,加快外引内联,扩大经济总量等对策。发展港口大城市,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大规模地发展经济等等都离不开港口的发展,因而也给港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有特区立法权和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等特殊的政策优势。这些政策优势使厦门特区建设更具创造性、超前性、试验性和特殊性,为厦门港领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港立市,再创特区新辉煌

综上所述,厦门港具有发展大港口的潜在优势,必能担负起“以港立市”的重任。但是与国际先进港口相比,其港口规模、港口配套设施、专业化程度以及管理水平都有一定差距。面对建设一个高效、安全、周到、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港口城市需要的大港口,厦门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厦门港将围绕“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超前意识建设高标准、高起点来发展港口。以集装箱运输和粮食、煤炭、水泥等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为重点,加大集装箱运输发展力度,建设全天候、可容纳第三代、第四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深水港,为发展大型集装箱中转港, 提高厦门港在国际海运业的地位创造条件。 力争至200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 万TEU,拥有23个深水泊位。到本世纪末,厦门港向全国特大级港口迈进,充分发挥东南沿海主枢纽港地位的作用。

1.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抓紧海沧港区一期工程两个3万吨级泊位、象屿码头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嵩屿3万吨级煤码头、海沧博坦10万吨级油码头的建设; 抓紧东渡港区三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确保1998年正式动工;抓紧象屿保税区码头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动工建设。

2.进一步优化港口集疏运系统

已建成投产的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在建的福厦高速公路、龙岩铁路与京九铁路接轨等将为厦门港提供更具便捷的集疏运条件,为厦门港开辟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集装箱枢纽港创造条件。厦门港将积极呼吁并参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规划研究,争取厦门港成为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港站,建立转运基地,形成以厦门港为中心的辐射网络,培养发育集装箱疏运系统。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港口技术构成

①深入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港区专业化分工

在总体技术改造规划指导下,改进装卸工艺,配备先进设备,继续大力推广散货和集装箱运输,港区进行专业化分工、合理布局,以提高港口技术构成,推动港口现代化进程。

②加强港口科研队伍建设

拟成立港口科技研究所,创造良好的环境深入研究港口科技政策,研究国内外港口运输新技术、新设备、新动向,从而有利于结合我港实际,开展港口科研理论研究,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提高自我改造能力,为港口现代化奠定基础。

③大力开展科学实验,合理开发厦门港

继续对西港区开发与整治进行科学实验,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建设与整治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化不利为有利,保护港湾,改善现有港区某些淤积较严重地段,对港域、水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实施,使厦门港的发展沿着科学道路前进。

④完善通信和船舶交通管理系统

为适应港口发展需要,港口拟设立通信中心,扩充通信业务。根据GMDSS 《全球海上安全和遇险通信系统》规定厦门海岸电台所承担的任务,按国家批准规模对电台进行技术改造。另外,根据《船舶交通管理(VTS)指南》的要求和厦门港岸线长、水域较宽的特点, 规划在“九五”期间建设雷达站兼交管中心,下世纪初建设观海园雷达站,以覆盖外航道和外锚地,形成厦门港的交管系统。

⑤继续引进外资发展港口

重点把吸收外资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投向港口急需而资金不足的项目。同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缩小与世界现代化港口的差距。

4.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厦门港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重要保障。厦门港应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立法权,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符合国际运作惯例的港口管理法规,整顿运输市场经营秩序,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依法治港,使港口管理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5.适应现代化大港要求,建设全天候的港口

随着厦门国际集装箱港地位的提高,大型船舶乘潮进港的传统通航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化港口的要求。建设满足第四代集装箱船24小时通航要求航道,创造条件向国际化港口靠拢的时机日趋成熟,着手规划、研究论证如何科学合理浚深、拓宽厦门港航道,应提上议事日程。

6.采取鼓励政策,争取开辟国际班轮航线

开辟国际班轮航线是扩大国际经济联系网络的重要途径。厦门港扼国际海运交通要冲,是许多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必经之路。借海运业看好厦门市场的有利时机,市政府宜制定一套鼓励政策,继续吸引船公司国际班轮在厦门港挂靠,增加国际直达航线的航班密度,减少货主由于运输中转而造成的不必要负担,吸引周边货源,扩大国际交往。

7.满足社会需要,拓展港口功能

用足中央赋予厦门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拓展国际转口贸易业务,对转口货物进行保税、包装、加工之后再出口,开辟港口信息业、港口咨询业以及金融、旅游、房地产、娱乐等第三产业,把港口建设成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向国际化现代化港口迈进。

8.重视现代化港口管理技术人才开发

港口国际化必须以坚实的技术、大容量的信息系统、开放的观念和富于创新的经营人才为基础,人才是关键。厦门港将继续把教育工作做为港口建设发展重点,广泛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及多方面、多渠道职业教育,加强各类人员的研修、考察与技术交流,更新专业知识,全方位培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现代化港口科学管理及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

9.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深入研究与国际接轨后的经营机制和服务国际化的对策,通过合理调整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的经营机制,推行现代化管理,推广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管理手段,优化服务等各项管理措施,改革、完善、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建立符合厦门港实际、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办事,高效灵活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10.开发EDI信息系统,争取早日推广应用

EDI信息系统是90 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进入高层次发展,以及企业活动全球化的迫切需要,是世界公认的世界贸易取得成功的最基本手段。EDI是进入世界范围大市场的通行证, 应重视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组织力量分析、研究、开发一套符合厦门港运作的EDI 信息系统,为厦门执行自由港某些政策,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在香港设立城市,开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辉煌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