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论文_翁丽雯

牵一发而动全身论文_翁丽雯

——语文课堂设计的简约美

翁丽雯 江西省赣州三中 341000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已经打磨了十余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似乎都经历了以下过程:由最初的“顾此失彼”,到后来的“面面俱到”,再到最后的“披沙拣金”。

所谓“顾此失彼”是指,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因为经验不足,对语文教学把握不准,备课时总是重心不稳,不会掌控全局,难免顾此失彼。

所谓“面面俱到”是指,当有了三五年的教学经验之后,才摸到中学语文教学的门道,此时才发现语文知识的领域如此之广,语文教学的任务如此之重,因而备课时面面俱到,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所能想到的知识点。结果一堂课上下来,教师感觉倾其所有,问心无愧,而学生却心乱如麻。

所谓“披沙拣金”是指,几个教学循环下来,才会发现原来语文课的面面俱到是教学信心不足的表现。这时才发现“一课一得” 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真正让语文课生动起来。此时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渐入佳境。

如今语文课设计的“简约”不仅仅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必要。理由有三:

一、从新时代语文教学目标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中,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引导而不是拉拽”、“激发而不是压制”、“促进而不是代替”。

二、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而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多数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朦胧的艺术,如果在语文课堂上非要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打破砂锅问到底”,则无异于把一个美人拉到解剖台上大卸八块,美感尽失。因而文学的解读和欣赏不应该是事无巨细,而应该有一些留白的艺术,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而言。“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鉴赏的方法,将方法内化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更应该删繁就简,突出、落实教学中心目标。

让语文课堂具有“简约”之美,其实就是让语文课堂减肥瘦身,在教学设计之初我们就应该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著名语文教师薛法根言)。

下面我就“教学内容简约”方面进行例析:

一、以“诵读”为主线,从诗文的“美”入手。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有一篇选自诗经的《采薇》。这样一篇跋山涉水、穿越千年而来的美文,我们是要按部就班,从头串讲到结束吗?我们能找到另一把开启文学美之门的钥匙呢?

在我的设计中首先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就是诵读的钥匙,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我先给学生朗诵了一遍,朗诵中,我特别注意情感的起伏,学生能很明显地从我的朗诵中感受到情感脉络:悲伤——喜悦——悲伤,很自然地就完成了诗歌的分段。之后再交给学生一把理解的钥匙,用一个问题来统领全文: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通过这个问题将内容、情感、手法一并鉴赏,就顺利地带领学生从诵读的美走入了诗歌的美。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一堆散落的“珍珠”,只有找到一条合适的线将它们串起来,每一颗“珍珠”彼此彰显,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文学之美。

二、以“内容”为主线,从诗文的“中心句”入手。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有一篇苏轼的《赤壁赋》,课文较长,一节课讲不完,如果按常规讲法分段串讲,且不说枯燥无味,就连文章的整体性也被打破了,少了一种连贯之美。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前人对文章有评价:“以江山风月作骨”。“江山风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四种事物贯穿始终。所以我就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江山风月”的文字,从中概括出“江山风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同时梳理了文章的景、情、理。

三、以“手法”为主线,从诗文的“艺术特点”入手。

比如人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选录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喜用典故、神秘幽邃甚至晦涩难懂为特点,而这首《锦瑟》更是让无数读者为之神魂颠倒。对于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的中学生而言,要理解这首诗就更加困难了。

我寻找到的切入口就是从诗歌的典故入手,让学生逐一找出诗中的典故,从分析典故来体悟诗歌情感主旨。

再比如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我们依然可以从本诗的最大特点——对比手法入手。找出了对比项,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突破点甚至是多个突破点,只要你愿意寻找,你就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道至简”。著名语文教师薛法根说:“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作为语文教师,不妨擦亮“慧眼”,于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和艺术特点中,抓住主线,大胆取舍,提纲挈领,不枝不蔓,“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体现教师运筹帷幄、统揽大局的魄力,真正挖掘文学“留白”之美,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

论文作者:翁丽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牵一发而动全身论文_翁丽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