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崔晓宇 陈洲 刘阳
(阿城区气象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摘要:本文利用黑龙江省级示范蓝莓种植基地——哈尔滨阿城区金龙山蓝莓种植基地2015年-2018年蓝莓基地资料,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蓝莓产量对气象条件的响应,研究出指导蓝莓高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产出的适宜温度适宜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蓝莓休眠的温度为-20~8℃,最适宜蓝莓果树开花的温度为≤24℃,最适宜蓝莓果树结果的温度为≤28℃,当气温低于零下20℃,蓝莓树干将会抽条。
关键词:蓝莓;气象条件;适宜温度
引言
蓝莓富含花青素、低糖、低脂肪、抗氧化能力强,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被誉为“水果皇后”“美瞳之果”,同时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1],蓝莓产品也因此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自2000年起,蓝莓在黑龙江、海南、西藏和新疆等气候特殊地区都有种植,遍及全国27个省市。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指出蓝莓产业发展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区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蓝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张,面积约1000hm2,每年新增面积约67hm2。但蓝莓产量总体偏低,亩产多在200~400kg[3],投入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蓝莓产业的发展。如何提供蓝莓产量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目前蓝莓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蓝莓果树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较高,产量和品质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因此,着力研究蓝莓生长的最适宜气候环境,确定其高产适宜温度指标,对保证蓝莓的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分析得出的数据,不仅能帮助阿城区金龙山蓝莓种植基地改进生产对策,提高防灾意识,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更为黑龙江省未来进行种植蓝莓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政府做农业决策提供依据,以便于大规模种植蓝莓起到辅助作用。
2.资料与数据
气象资料来源于阿城区气象局台站逐日气象资料(2015年—2018年),本地蓝莓产量数据来自《阿城区金龙山蓝莓种植基地统计资料(2015—2018)》。
3气温变化与蓝莓生产分析
3.1 ≥10℃活动积温增加与蓝莓产量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伴随热量资源的增加,≥10℃积温的变化趋势证明,阿城地区蓝莓生产的热量资源更丰富直接影响了每亩地蓝莓产量的增加,蓝莓生产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我们可以得出变化规律与蓝莓产量成正相关的规律。
3.2 气温变化对蓝莓生长期的影响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是满足蓝莓休眠的热量指标,通过对比阿城区稳定通过8℃的历史变化趋势发现,稳定通过8℃的日期提前,这对延长蓝莓的生育期,选择品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用更准确的数字表明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影响,我们采取试验的方法来观察温度对蓝莓发芽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的萌发率也升高,在℃的时候萌发率达到最高。随后温度接着升高,种子萌发率反而下降。由此可以推断,-5℃是蓝莓发芽的最佳温度。
表3结果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蓝莓的结果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蓝莓结果期的最佳温度必须是≤28℃。
4、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研究蓝莓高产与温度的分析得出以下适宜蓝莓生长的温度指标:蓝莓果树休眠最低温度-20~8℃,最适宜-3~8℃。分花期日均24℃以上,结果温度≤28℃。低温使枝梗抽条,气温不能低于-20℃。光照最短10小时,结果期光照强度7万LKS为宜。
本文研究的适宜蓝莓生长的温度指标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蓝莓种植的精细化气象服务,进一步成熟后可在大面积蓝莓种植设施农业中进行推广应用,为蓝莓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Kader F,Rovel B,Girardin M,et al. Fractio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henolic compounds of highbush blueberries(Vaccinium corymbosum L.)[J]. Food Chemistry, 1996, 55(1): 35-40.
[2] 王庆贺, 李亚东, 张志东, 等. 生态条件对越橘花芽分化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6): 705-710.
[3] 赵学丽. 黑龙江省蓝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5(1):51-52.
作者简介:姓名:王娜(1984-),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论文作者:王娜,崔晓宇,陈洲,刘阳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蓝莓论文; 阿城论文; 温度论文; 黑龙江省论文; 适宜论文; 产量论文; 最适宜论文; 《科技研究》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