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思想的发展看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_经济学派论文

从管理思想的发展看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_经济学派论文

从管理思想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管理思想论文,特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进行探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管理文化同任何社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而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因此,探索当今中国有特色的管理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和西方管理思想的研究。

西方最早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并对管理思想做出系统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理论。以后,另一位英国人查理·巴贝奇又发展了斯密的论点,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作为对技艺水平高低、劳动强度大小的付酬依据,对以后的劳动分工实践产生了很强的指导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还提出了在工厂中要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作用的观点。这些思想,都是在管理上的最初探索。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诞生,那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这就是,以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理论,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宣告了管理理论的诞生。他与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美国的穆尼、英国的厄威克等人,共同奠定了西方称之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后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产生是从人群关系论开始的。五六十年代,一批西方管理学者围绕着人的需求、动机、激励、人性和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问题及领导方式问题提出了各种观点,并形成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学派。

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跨国经营和大型企业的产生相适应,先后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和思潮,如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企业行为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系统理论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学派的“丛林”现象,人们称之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企业战略理论、管理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为70年代西方管理学界的三个热点。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在日美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中,人们终于发现了日美企业管理的根本差异,发现了在管理中文化因素的巨大作用,开始了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并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一场现代管理的革命从此拉开了序幕。

从西方管理思想的变革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其一,管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又是巩固和发展经济的手段。我国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历程,经济基础与综合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为巩固改革的成果,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为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牢固的基础,所以强化企业的科学管理势在必行。其二,企业必须立足社会大系统,必须与社会相联系、相适应,企业管理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管理的进步又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面镜子。其三,人是管理的主体,只有完成并实现了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管理,这是管理思想变革的核心,也是实现管理飞跃的基础。其四,企业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在一定客体上的特色反映。所以,民族文化是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挖掘和开发东方文化是时代的需要,完成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变革是世界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其五,信息与交流是当今管理的重要手段,掌握信息、运用信息、表现信息是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企业不仅要重视而且要进入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文明体系,以保证企业与环境的动态调适关系,这已经成为企业成败的重大因素。其六,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价值观正从以经济性价值观为中心向以心理、道德、社会及美学等精神性价值观为中心转变,企业必须自觉地将自己的社会定位作根本性的调整,企业管理既要重视经济运行全过程的管理,更要重视人的心态、道德、行为和其他精神上的管理。只有如此,才能提高现代管理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作战、管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文化的重要源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导尊重客观,按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认为顺之“则助”,逆之“必违”。这就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顺道”、“守常”、“守则”、“循轨”等所主张的重要指导思想。二是讲究用人之道,重视人的作用。认为能否得到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三是提倡人和,主张团结一致,和气生财,特别是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善于团结大多数。四是提倡信誉为先,认为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在经济往来中,我国素有“诚工”、“诚贾”的传统。在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及信贷往来中都要讲究一个“信”字。五是重视生产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即所谓“利器”说。六是重视运筹谋划和对策研究。讲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七是主张开源节流,节俭戒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八是主张法制,人人明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西方管理学界80年代掀起的企业管理文化研究高潮,是在西方管理思想停滞不前,进入低谷,不知所措之际,在研究了东方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毋庸置疑,西方的认识是在研究东方成功的管理实践之后得出的,是东方文化的揭示和再现。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自古形成了许多为世人所敬仰的思想、精神、品质、性格和韬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注重实践,深入研究,创造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两个文明一起抓,改革不断深入,经济迅速腾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之路。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也应在此基础上创立和形成。

管理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建设,是体现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管理的高级阶段。之所以这样评价,就是因为它是把物质的科学与精神的高尚统一起来,全方位地表现企业,这是东方民族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表现,是东方民族固有的品质和精神,是民族之精髓。它的充分发挥必然是改革深化的表现,也是深化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方针政策,展示了一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未来跨世纪的15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宏伟蓝图的实现要靠全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奋斗,也要靠企业家的拼搏。未来的15年,是企业家大有作为的15年。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要从肩负着历史责任的高度去思考,去实践;团结企业全体职工,群策群力,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管理文化,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企业家的责任。

历史就是这样符合逻辑:第一阶段企业管理理论是由西方完成的,第二阶段的“文化”理论建设也是由西方提出的,但它是在研究东方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挖掘的,肯定地讲,它的发展和完善要由东方来完成。理由很简单,它是东方民族精神的再现,理应还魂于东方。

标签:;  ;  ;  

从管理思想的发展看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_经济学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