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在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材料,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阐述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相关原则和具体内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园林园艺;植物造景;设计规划
一、引言
植物景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和生态作用。近年来,受到现代社会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园林园艺植物造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园林园艺植物造景设计与规划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如何平衡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增加园林的艺术效果,是相关人员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相关原则
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设计与规划时,应该了解并遵循以下相关原则。(1)功能性原则。在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都应该遵循功能性原则。就是将植物释放有益物质、吸收有害物质、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放在设计与规划目标的首要位置。(2)美观性原则。植物造景一般包括选择植物种类和景观植物与其他元素的搭配两个方面。由于不同的植物景观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其固有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和文化积累,巧妙地进行安排和组织,创造出一个能使人置身其中,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3)生态原则。每种植物都对其生长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也是进行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所以相关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自然植物生长进化的规律和习性特征,不断调整以营造出全新的植物景观格局,进一步丰富园林的植物组成,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4)科学性原则。植物造景既包含艺术性,也要具有科学性,它是两者的结合体。科学性是进行植物造景的前提,具体包括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植物造景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等。(5)特色性原则。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地区经常会出现雷同的植物景观,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植物造景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特性。由于个性特征是使观赏者明显感觉到区分与其他地区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因此在进行现代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时必须利用特定的实际功能,结合当地的区域条件和文化背景来塑造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比如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灵活运用当地的优势植物,创造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植物景观。(6)文化性原则。利用植物进行意境创作,把植物拟人化,把形态美和意境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流传下来的珍贵的传统造景手段。植物的人格化是当地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在构造植物景观时必须合理利用文化性原则。
三、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内涵
(一)植物造景的自然美
植物造景的自然美指的是植物美的形态。自然界中的各类植物都具有多种美的属性,其中用于植物造景的主要是各种适于装扮外部空间的陆生植物和少量的水生植物。植物自然美的审美类型一般包括形态美、色彩美、声和味的美、动态美、奇异美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植物造景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植物造景设计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你营造的植物景观具有与当地文化背景相符的文化内涵。把诗情画意融入到园林造景的设计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显著特点。古代园林设计者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尽最大的可能将自然的美景和形态为自己所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植物造景的物质功能
植物作为最基本和造景素材,在景观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植物其他元素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功能指的是任何事物和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关于植物造景功能的研究较为繁杂。概括来说,植物造景的物质功能主要包括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社会辅助材料和创造经济效益四个方面。
四、园林园艺植物造景设计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规划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规划时,主要面临以下两大问题。第一,规划要求过高。在进行某些城市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设计规划时,一味追求高标准和前瞻性,为了达到过高的效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心思,而且实施难度和后期运营成本也大大增加,导致设计出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量体裁衣”才能穿着舒适,所以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符合当地的经济条件,才能找出最优的植物景观规划。第二,规划与建设不符。部分地区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或者不依据规划进行建设,都会加大用地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因此在营造园林园艺植物景观时必须加强科学规划,严格依据规划建设。
(二)设计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设计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设计表达准确性欠佳。由于图纸的限制一方面导致植物规格表达不准确,特别是有些植物的色彩很难直接反映在图纸上,另一方面植物自身的意境和所具有的内涵也很难传递出来。相信随着植物景观模拟技术的不断成熟,设计表达的准确性会不断得到提升。第二,设计者与公众审美的脱节。现在有些设计师只是闭门造车,没有充分考察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公众审美观念,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与公众审美相脱节。特别是对着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会对建成的植物景观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这就要求设计者不要过分追求彰显个性的尝试,而是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尊重并听取广大观赏者的评价与意见,避免脱离公众需要,孤芳自赏的情况。第三,设计缺乏全面系统的反馈。虽然目前植物造景的手法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由于设计成果反馈的缺失,导致我国园林园艺植物造景设计规划的水平一直得不到快速的提升,将植物景观的评价作为一个科学研究方向开展起来,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狭窄的应用,而是为设计规划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指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园林园艺植物造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佛水.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24):207.
[2]谢海娥.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探究[J].绿色科技,2016(15):137-138.
[3]朱丽娜.城市绿化中观赏园艺植物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02):223.
[4]马银祥.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农技服务,2015,32(11):192.
论文作者:王先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植物论文; 造景论文; 园林论文; 园艺论文; 景观论文; 原则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