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球的活动形式研究_蹴鞠论文

汉画中球类活动形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球类论文,形式论文,汉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通过对汉画中有关球类活动内容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将汉画中反映出的球类运动形式分为蹴鞠、旋球、竿球和舞球导引4类。认为,基本功和技巧性的精深发挥、较强的娱乐性和竞赛性、多样的运动形式以及医疗健身特征是上述球类活动所反映出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汉画 球类活动 基本功 娱乐性

Forms of Ball Game Activities in Drawings of the Han Dynasty

Cui Lequan1996,16(5):22

(China Sports Museum,Beijing,China 100101)

AbstractAfter analysis of ball game activities indrawing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combined with eiteraturestudy,the forms of the ball game activities were dividedinto four types:cuju,rollingball, poleball, and dancingball daoyin.It is held by the author that giving full playto basic training and skills, strong entertainment andcompetitivemess,variety of activity forms, and health care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in the above ball gameactivities.

Key words ball game,ancient sport,culture,China, Handynasty

汉代,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而作为其表现形态之一的球类活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汉画中有关球类活动内容的归类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其活动形式进行研究,并探讨汉代球类活动的某些特点。

1 汉画中的球类活动形式

汉画的形式相当丰富,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10几类[1]。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反映有关当时球类活动的内容,主要见于汉代画像石、汉代帛画以及肖形印中。而其中又以画像石所反映出的同类内容为多。经过对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根据球类活动在各种汉画体裁中的表现特点,将其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1.1 蹴鞠

蹴鞠,犹如今天之足球,但二者相类而不相同。所谓相类,即二者同为以足踢球,至于不相同,则主要是运动方式和规则的差异。汉画中反映的蹴鞠形式,主要见于汉画像石中,在河南南阳、登封、陕西绥德等地的画像石上,均发现有蹴鞠画像,而这些蹴鞠画像又分为二类:

1.1.1 蹴鞠舞

所谓蹴鞠舞,就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蹴鞠者边踢球边做一些舞蹈动作的活动形式。这是汉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蹴鞠形式,包括一人蹴一鞠,一个蹴二鞠等等。河南登封启母阙上,有一蹴鞠图,一女子高髻长袖,正双臂平伸,躬身起足劲踢,鞠已离开地面。蹴鞠者的动作近乎飘然起舞,其动态优美,具有舞蹈的韵律感(图1)[2]。而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表现的是一人蹴双鞠的情景,图中右边一人高髻舒长袖,正在一足蹴一鞠。在其左边,有樽上倒立、滑稽戏、击鞅鼓、鼓瑟等伎人表演(图2)[3]。这两类画像石中表现的蹴鞠舞均有一个共同点,即皆以舞蹈的形式表演蹴鞠活动,有的还有音乐伴奏、并有杂技表演配合,反映出其娱乐功能是很强的。

图1 蹴鞠舞画像石拓本(河南登封启母阙)

图2 蹴鞠舞画像石拓本(河南南阳出土)

1.1.2 白打

所谓“白打”,即古代蹴鞠中一种不用球门的踢法,它以偶数对踢为特点,以踢出花样动作为输赢,可以两人对踢,也可以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对踢。汉画中表现“白打”形式的蹴鞠活动,主要是两人对踢,资料主要见于汉代画像石和肖形印中。河南方城县东关汉代画像石墓墓门背面雕刻有一幅画像,整幅门画被横线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各表达一个不同的意思,而中层就是一幅表现“白打”蹴鞠的画面。画面中的蹴鞠者皆身材高大,右者佩剑抬右足正在踢球而行,左一人欲抬右足接球,二人旁边置一酒樽(图3)[4]。这幅画像对抢球的瞬间动作刻画得比较好,在这幅蹴鞠图中,没有舞乐相伴的刻画,却在二人身旁置一酒樽,整个画面反映的应是二人正在进行“白打”式蹴鞠比赛的情景,并以酒作为对赢者的奖赏或对输者的惩罚。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蹴鞠纹肖形印,更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白打”式蹴鞠活动的场景。这件肖形印印面的图案上,有两人相向而立,二人之间,足之上部各有一球,二人皆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态和动作(图4)[5]。以上两幅“白打”形式的蹴鞠画像,在构图及人物形象和姿势方面都比较相似,画面所展示的都是二人比赛,反映出汉代流行的这种“白打”形式的蹴鞠活动,已具有了一定的特点。

图3 “白打”式蹴鞠画像石拓本(河南方城东关出土)

图4 “白打”式蹴鞠纹肖形印拓车(故宫博物院藏品)

据有关文献的记述,中国古代蹴鞠活动中最早出现“白打”的形式是在唐代,如唐代诗人王建写过的一首反映宫女蹴鞠的《宫词》中,就有描写宫女参加“白打”蹴鞠活动的诗句:“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6]。然而,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看出,“白打”这一蹴鞠形式,早至汉代即已出现了,而且已具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是一种以表现蹴鞠技巧为特点的娱乐性体育活动。

1.2 旋球(倒立滚球)

旋球是指表演者倒立于球上,以手或站立于球上用足使球旋转并加以舞蹈动作的一类活动形式。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曾出土一块表现旋球(倒立滚球)活动内容的画像石,图中一戏球者在一大型圆球上双手倒立,以手滚动圆球行走,在其周围有奏乐者和观赏者(图5)[7]。这种球类活动形式,表演者必须有极高的顶功(倒立)和掌握好重心的技能,同时还要与球的滚动保持协调一致,因此,这是一种技巧性较高的活动形式。

图5 旋球画像石拓本(江苏徐州铜山出土)

唐代曾盛行过一种艺人站在球上用足使球滚动的踏球活动。我认为它当是由汉代的这类旋球形式发展、演化而来的,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以手滚动圆球变为以双足滚动圆球。有的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唐代的“踏球舞,未见唐以前史料,它是产生于唐朝中原一带的一种戏乐。……自从西域康居国的‘胡旋舞’于天宝年间传入长安之后,中原的踏球戏,吸收了‘胡旋舞’的一些舞蹈技法,故又名踏球舞,并混称为胡旋舞。”[8]其实,唐代的这种踏球舞, 应是从汉代的旋球一类活动发展演化以后,又吸收了唐代盛行的一些“胡舞”的特点而形成的,直到现在,我国的杂技艺术中还保留着这种传统节目。

1.3 竿球

汉代球类活动中,还盛行一种“竿球”,这种“竿球”并不是后来盛行于台湾高山族人中被称为“顶球”的竿球。这里所说的“竿球”,是一种以横竿作障碍物,用足将球踢过为胜的球类活动。河南中岳嵩山少室阙东阙南面五层右边的一幅石刻画像,内容反映的就是当时流行的“竿球”活动。图中左边一人跽坐观看,右边一人坐在凳上横举着一竿,中间的踢球者双袖甩动,正在用高跃的背踢姿势踢球,似要将球踢过竿去,其技巧性是显而易见的(图6)[9]。据《旧唐书》和《文献通考》等文献的记载,中国古代蹴鞠活动在唐代开始出现了“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的设有网式门的活动形式[10]。汉画中表现出的这种简便的“竿球”活动形式,与唐代的设网式门的蹴鞠活动有些相似,而与今日盛行的“毽球”更为相近。可见,无论是唐代以后盛行的没有网式门的蹴鞠活动形式,还是后来的“毽球”活动形式,从渊源上说,都受到了汉代开始流行的“竿球”这一活动形式的影响。

图6 “竿球”画像石拓本(河南登封少室阙)

1.4 舞球导引

中国古代的导引术,在活动形式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徒手导引,一是使用辅助器械的导引。前者是通过肢体的各种动作运动来治疗某种疾患和用于健身的导引术;而后者则是在各种器械的辅助下,通过身体的活动而健身、疗疾的导引术,所使用的辅助器械有杖、剑、球(鞠)等。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导引图》帛画,在这幅表现当时人们进行各种形式导引活动的帛画中,就有一位是以球(鞠)作辅助器械在进行导引术式表演的人物。图中表演者上身赤裸,下肢直立,而上半身平俯与下肢成90°,双眼平视,双臂下垂,在其背部上方,有一红色的圆球(鞠),表现出随着表演者肢体动作的进行,作为辅助器械的圆球(鞠)正在其背部跳跃(图7)[11]。 从这一导引术式可以看出,表演者在自身肢体动作运动的同时,与其舞动的作为辅助器械的圆球(鞠)的跳跃显得协调一致。这里既包含了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而通过球的舞动跳跃的辅助,又包含了腹背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治病的导引术式,它将人的单纯的肢体运动与球类活动形式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其本身的功效,为近世医疗体操和艺术体操的先河,如当代健身体操(包括艺术体操)中,就有以球类活动作为辅助的形式。

图7 《导引图》帛画线图及“舞球导引”图(湖南长沙西汉墓出生)

2 对汉画中表现出的球类活动特点的分析

当时的球类活动已具有如下特点:

2.1 基本功与技巧性的精深发挥

基本功是人们在进行球类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能,如身体的跑、跳跃及控球、传球等等;而技巧性相对于基本功来讲,则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可以说,在球类活动中,仅仅靠自身的一般的基本功是不能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的,还必须有表演者的技术技巧,也就是对踢球、舞球、控球等动作的连贯衔接,这样,最终通过基本功和一系列技巧动作的精深发挥,才能将整个活动的运动过程完整地表现发挥,才能将整个活动的运动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如启母阙画像石中蹴鞠舞的高控踢球动作和少室阙画像石中“竿球”的高背跃式踢球过竿动作,其中除了表演者自身力量的体现,更主要的是其身体动作的基本功的发挥和技术技巧的利用。

2.2 较强的娱乐性和竞赛特点

综观汉画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形式的球类活动,在相当大的成份上,是从娱乐角度来进行反映的,如蹴鞠舞、旋球等。其在画面上的表现均是伴有奏乐者,而且表演者多是将舞蹈的动作融入所进行的球类活动中。这一方面反映了汉代的乐舞尚未与体育、杂技等分离开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代球类活动具有浓厚的娱乐特征。

史载,中国汉代球类活动中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娱乐表演性蹴鞠,也即上面所述这一类,这在汉画像石中反映的比较多;另一种是角逐,以表现技巧为特征,通过带有娱乐性的技巧竞赛来达到训练目的的运动,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汉画中蹴鞠“白打”的形式。如河南方城县画像石中双人对踢“白打”式蹴鞠,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中双人“白打”式蹴鞠等等。它与蹴鞠舞的活动形式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一形式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白打”形式的技巧竞赛以分胜负,同时应用到军队中,也起到了训练军士的目的。

2.3 球类运动的形式多样

汉代,是中国古代球类运动的昌盛时期,这在当时的文献和遗存中均留下了大量的史料。除了在汉画中得到反映的各类活动外,据载还有其他的球类活动形式,如马球等[12]。仅从本文分析的汉画中表现的球类活动形式而言,既有以足踏之的蹴鞠舞、“白打”、“竿球”等形式,又有以手滚动的旋球,同时又有手、足并行的“舞球导引”等。仅本文分析的4种球类活动中,既有以表演为主的形式, 又有以技巧竞赛为主的形式;既有以竿作辅助障碍物的活动形式,又有足或手、足共同与球配合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在这几类活动形式中,除了蹴鞠中的“白打”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以娱乐的形式来逐渐完善自己的规则、活动方式,最终成为一项以竞赛为主的球类活动外,其他几类主要是作为表演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中国古代球类活动的两大发展类型,至迟在汉代就已初步形成了。

2.4 球类活动的医疗健身特征

在我们前面分析的汉画反映出的球类活动中,有一种形式为“舞球导引”,它是人在进行导引活动时,借助圆球这一器械的跳跃,来提高肢体动作活动的频繁度,击打自身各处穴位。这一类形的球类活动,反映出导引者既要有导引养生功法的素质,同时还需要掌握舞动圆球的技巧,达到人本身动作与圆球跳跃的协调一致。而在这一球类活动形式中,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疗疾和健身,通过导引功法和球的舞动的相互配合,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这可以说是汉代人的一大发明。它为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导引术式的新形式。

(收稿日期 1995—11—25 1996—02—20修回)

标签:;  ;  ;  ;  ;  

中国画中球的活动形式研究_蹴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