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探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对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技术进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0)06-0014-06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实践需求的协同推动下,产业技术进步呈加速发展态势,导致以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萎缩为内容的结构调整,进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的快速变革。从技术哲学与经济哲学角度出发,剖析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成长的社会基础,澄清产业技术进步引发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过程与机理,是具有重大实践价值的理论问题。

一、产业技术进步的社会基础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灵魂与基础,产业技术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终极形态,可广义地理解为人类变革、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人工机制。产业技术通常被划分为生产流程技术形态与产品技术形态,前者是生产手段的技术体现,所实现的是“如何生产”的职能;后者是生产目的的技术体现,所实现的是“生产什么”的职能。生产效率由低到高或产品功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就是产业技术进步。

产业技术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如此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人类进化史研究表明,技术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渊源于类人猿本能的进化(注:王伯鲁,王安正.企业技术进步导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36.),萌芽于其后天技能的发展,是主体智能结晶与外化的结果。石器制造与使用技术既是人类诞生的标志,也是历史上形成的第一个完整的产业技术形态。作为制造工具活动的结果,石器的材质、形状、结构等是产品技术内容的体现。作为原始采猎活动的工具,石器的使用方法、技巧等是生产流程技术内容的体现。可见,技术一开始就表现为产业技术形态,劳动一开始就是在产业技术基础上进行的。

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进化发展之中,从科学技术史角度看,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漫长社会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活动大多从属于社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品种类与性能是技术创新的目标与动力。这一时期以产业技术为核心的实用技术体系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各个环节浑然一体,几乎没有细致分工。这一时期,以手工操作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开发成果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与劳动产品之中,外在物化技术形态结构简单,对开发者内在的智能技术以及使用者的体力、智力的依赖性较强,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长期的生产经验积累与摸索。在这一时期,生产与技术的发展一直走在科学的前面,生产实践与技术创新是科学知识产生的重要源泉。反过来,以经验为基本特征的零散的科学知识,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微弱,而且多是间接的。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主导作用传递方式可概括为:生产→技术→科学。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不断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在以蒸汽动力应用与生产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过程的复杂化与产品技术形态的精密化、大型化,促使技术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化技术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领域的分化,生产、技术、科学之间原有的主导作用传递模式开始被打破,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转入复杂的调整时期。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科学的发展开始超越生产与技术的现实需求,走到了技术发展的前面,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科学向技术转化,对技术创新起规范和指导作用。技术按照科学理论创造,摆脱了传统的经验摸索模式,减少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盲目性。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主导作用传递方式可概括为:科学→技术→生产,充分体现出知识创新引发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导致产业技术创新,进而形成新兴产业的逻辑联动关系。进入20世纪,尤其是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从科学理论突破到技术发明,再到实际应用的转化速度不断加快,转化周期日趋缩短。

从科学技术体系逻辑结构看,科学主要执行着认识世界的职能,技术则肩负着改造世界的职能。科学研究实现的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技术创新实现的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在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中,科学活动已从基础研究领域扩展到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领域,形成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梯级结构,出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的主导作用传递模式。在技术自下而上的纵向发育过程中,从科学原理中派生出来的实验室技术成果,经过应用性开发与工程化环节,最终将综合、演化为各类具体产业技术形态。

从技术体系发育角度看,随着技术形态的复杂化与技术创新模式的转换,在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传统技术体系结构中逐步分化出了一个基础性结构层次——技术簇系。技术簇系以技术应用中的一般性、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处于科学理论向实用技术形态转化的中间环节,是技术科学与应用研究的结果。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技术的原理性探索是技术簇系发展的核心,其研究成果多表现为实验室技术成果,单元性、原理性、分析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工程科学与开发研究的结果,现代产业技术是围绕生产目的的实现,在技术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往往是由多项单元性技术成果综合而成的,成套性、实用性、综合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是推动产业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处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顶端的现代产业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图1。

二、产业结构成长的社会基础

产业泛指从事物质生产或为物质生产活动提高服务的社会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内部的构成、比例关系与相互作用就是产业结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基础结构,产业门类及其结构的成长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

从产业结构成长的社会根源看,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是以实现人类物质文化需求为核心的目的性活动,需求与供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市场机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以产品生产与供给为目标的产业结构,是社会需求结构的投影和外在表现,反过来,社会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需求源于生命体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可被广泛地理解为主体对促使自身生存与发展因素的渴求以及对促使自身退化与消亡因素的抵御状态,是以主体为中心向外部环境的一种积极的摄取状态。需求的内容是指主体所表现出来或潜在的各种具体要求,如衣、食、住、行、性等。需求的对象是指能满足主体需求的各类具体实物形态,如空气、水、粮食、房屋、汽车、图书等。需求内容决定需求对象,进而规定着主体活动的性质与方向。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个体需求往往通过社会机制表现为社会经济需求结构。社会需求是个体需求的共性、一般性的集中体现,与个体需求在内容上同质,结构上同构,数量上迭加。从需求内容角度看,社会经济需求结构按其重要性分级排列成序,需求的实现也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依次递进的顺序(注: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9.)。从需求对象层面看,社会经济需求结构是一个以个体需求为基础的多级衍生结构,呈现为以需求内容为核心的多条向外辐射状结构。如围绕着食物需求,就并存着粮食、肉、蛋、奶等多类需求对象,仅对粮食的需求又进一步表现为对肥料、农具、水利设施等的间接需求,对农具的需求可能又表现为对钢铁、铁矿石、煤的间接需求等。从而在纵向上形成多条、多环节需求对象长链,各条长链在横向上又彼此贯通、衔接,进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立体的需求对象网络结构。

“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5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主体潜在需求的外显,社会需求内容不断丰富,社会需求对象结构日趋复杂,呈现为处于发展之中的动态结构。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需求结构的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乃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原动力。产业结构发育基础可概括为图2。

三、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一般地说,在产业技术体系内部,产品技术形态与生产流程技术形态两大子系统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诸技术单元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从某一具体生产过程来看,生产流程技术形态是形成产品技术形态的技术前提和物质手段,直接决定着该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生产能力。而从社会生产总过程来看,产品技术形态往往又是构成生产流程技术形态的单元性技术,影响着生产流程技术形态的总体水平与生产效率。从广义上讲,生产流程技术形态也是一种产品,是人们为了完成具体生产目的而设计制造的一种特殊产品。因此,可以说生产流程技术形态是产品技术形态的综合运用,产品技术形态是生产流程技术形态的运动结果。生产流程技术形态与产品技术形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由此构成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技术基础。

由于产业领域及其发育程度的不同,产品技术形态与生产流程技术形态在产业技术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干性各具特点。如在农业、采掘、冶炼、电力等低层次产业领域,生活流程技术形态处于核心地位,产品技术形态相对简单,对生产流程技术形态的依赖性不强。而在机械、建筑、电力、仪器仪表等高层次产业领域,产品技术形态相对复杂,往往处于主导地位,生产流程技术形态对产品技术形态的相干性明显。产品技术既是科学技术纵向运动的产物,也是技术簇系横向运动的结果(注:王伯鲁.技术运动过程剖析.[J].科研管理.2000,(4).)。同时,不同产业技术系统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机制。一般说来,沿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育历史顺序,先发展起来的产业是后发展起来产业成长的基础,后成长起来的产业技术对先发展起来的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技术辐射、渗透与支持作用,推动着先发展起来的产业技术进步。按照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源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进步与生产流程技术进步两个层面上,如图3所示。

产品技术进步成果表现为原有产品更新换代与新产品开发,生产流程技术进步成果表现为原有生产流程技术改进与新生产流程技术创新。由于产品技术形态之间的相干性,原有产品更新换代与新产品开发可以促进生产流程技术进步,反过来,原有生产流程技术改进和新生产流程技术创新也可以促进产品技术进步。由于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在质上对应,在量上相当,因此,在产业结构内部不同产业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机制。源于产业技术进步的任一产业形态的变迁,都会通过这一机制,从质与量两个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在产业结构内部,任一产业新产品开发或新生产流程技术创新,都可以打破原有的社会生产分工体系,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刺激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扩张与复杂化。新产品、新生产流程也可通过替代旧产品、旧生产流程的途径,沿“产业链”向下导致某些夕阳产业萎缩乃至消亡。如汽车的发明实现了人们旅行、运输机械化的梦想,形成了汽车工业、公路运输业等一系列新产业,带动了机械加工、钢铁、石油、橡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传统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萎缩。新产品还可以通过向生产流程技术形态的渗透,沿“产业链”向上加快新兴产业的派生,或者改进原有生产流程技术形态,沿“产业链”向下提高原有产品质量或产量。如激光器向通讯领域的渗透,产生了光纤通信产业;激光器广泛应用于打孔、切割、焊接、测距等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工业工艺技术,提高了产品产量与加工精度。原有产品在质量方面的改善,必然使产品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延长,从而使该产品的社会需求数量减少,这就相对降低了该产品的能耗、物耗,沿“产业链”向下使能源、原材料产业缩小,等等。总之,源于产业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内部的一系列积极变化,必然导致新兴产业派生、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以及夕阳产业萎缩乃至消亡等一系列产业结构新陈代谢运动。

事实上,无论是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发展,还是产业技术进步都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渐变过程。应当强调的是,在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机制。来自任一产业的任一技术形态的技术进步,都会通过图3所示作用机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具体产业技术发展构筑起高水平的操作“平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正是由于这一正反馈机制的存在,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都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还应当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源于产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又源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如果将图1拼接到图3中,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产业结构升级更深刻的社会根源。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持久的根本动力,产业技术进步则表现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我们既要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同时,也要强调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采取产学研结合等方式,重点强化产业R&D活动环节,全面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0-08-31

标签:;  ;  ;  ;  

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探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