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过程谈对新课标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能论文,表达式论文,标的论文,弹性论文,新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尤其要注重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下面就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对新课标的认识。
一、提出问题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过程和所用方法。那么,探究过程该从何处着手呢?首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并辅以橡皮筋弹出纸飞机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甲猜想:与形式变物体的形变量,如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有关,或与弹簧被压缩的长度有关。学生乙猜想:以弹筑为例,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筑的劲度系数有关。经过讨论,很自然过渡到问题的提出:以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其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的形变量大小和劲度系数有关,那么其表达式又是什么呢?
二、设计实验
根据问题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精巧的实验进行研究是完成问题探究的重要环节。在这节实验课中,实验桌上预置了许多器村:长短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弹簧若干、小车、导轨、韧度大的细线、刻度尺等等。同学们经过共同讨论,挑选了如下器材:弹簧、细线、小车、导轨、刻度尺,并设计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进行实验。然而弹簧的弹性势能显然无法直接测出,这又该怎么办呢?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该适时地发挥作用了,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叫物体具有能?学生丙回答: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那么,当我缓慢拉动小车时,拉力做功,弹簧形变,弹簧具有了弹性势能(如图2),这一过程不是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重点,。
不过在实验之前,还需对进行简要的分析,由于是定值,问题的讨论就进一步简化成讨论l与k、x的关系了。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
(1)保持k一定,研究形变量x与小车在方向上通过的位移大小l的关系,先取粗细、材料一样的弹簧。
(2)控制形变量x不变,研究k与l的关系,先取3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的弹簧进行实验。
三、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
1.保持k一定,研究形变量x与小车在方向上通过的位移大小(如表1的所示)
表1
在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1)细线一定要水闰,这样才能保证弹簧不扭曲,弹力与形变量在一条直线上,以减小误差。
(2)细线要足够长,自然状态的弹簧要稍短些,否则小车会在运动速度没有减为零时被弹簧阻挡,使的测量不准确。
2.控制变量x不变,研究k与l的关系(如表 2的所示)
表2
选取3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的弹簧分别做实验,缓慢拉动小车控制每只弹簧的形变量x一定,记录小车此时的起始位置,然后撤去拉力使小车在弹力作用下运动,小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直至静止,记录小车静止时的位置。
由此,实验前的猜想得到了验证。
四、类比与推理
在弹性势能的大小与k、x的定性关系得到了验证后,弹性势能的定量表达式仍没有得到。但我们知道,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有关,能否从弹力做功入手,通过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进行类比得到的表达式,即·x成立否?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里的弹力是一个随弹簧的伸缩量x而发生变化的力,那么又如何处理变力做功的问题呢?根据胡克定律=kx,由于劲度系数时同一根弹簧是定值,因而 -x图象如图7所示,即随x的变化是均匀的。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求位移大小的处理方法相类比,求变力的功,推理思想是微元法。
如图8所示,在很小的一形变量△x上,可视为恒力,△x越小, 越接近恒力,既然v-t,图象下方所围三角形的“面积”数值上可表示一段时间t内位移的大小,那么F-x图象下方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数值上也可表示为变力所做的功,即,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推导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后,教师强调:无论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还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最终得出都离不开科学的推理,虽然我们未能从实验直接导出的表达式,但只要我们的推理符合科学,那么所得的结论同样是真实可信的。
五、总结与收获
这节实验课,同学们通过探究的方法解决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导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大家真正体会了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在关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转换的思维方式;在理论推导中又重温了类比的思想。当我们最终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后,同学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探究式学习的生动有趣,这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其他物理规律的探究,乃至将来进行某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后的师生交流中,大家有一个共识: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向前推进,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积极地投身到这改革的浪潮中去,经受锻炼,真正做到在实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法,在学习和摸索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新课标的达成才有希望,我国的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