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途径_产学研合作论文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途径_产学研合作论文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途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我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进程逐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渐趋增高,但是,与美国、日本、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比,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规模、数量、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为了创造有利于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条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合作创新之路,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途径。

1 建立专门机构 推进协调合作创新

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中存在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以便使自己的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希望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科研教学工作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要成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小试中试,而企业却担心转化不成功,不愿意冒风险超前投资介入。结果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据资料,全国1992年取得科技成果3138万项,省、部级成果达33384项,而实际推广利用率仅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南京市现有48所大学,500多家科研院所、32万科技人员,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市每年开发的科技成果逾千项,但实现产业化的不足3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原因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是个未知数,企业既希望得到产品开发成功的高额利润,又担心产品开发失败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专门机构或组织,加大协调力度,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南京市在建立产学研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1995年3月,由南京市政府倡导成立了“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南京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会,其会员有市政府的计划、经济、科技、财政等31个部门,49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数十家企业。促进会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吸纳提供固定活动场所,定期公布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协助高校、科研院所选择研究课题,或接受企业委托组织科研攻关、开发新品,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论证和优质服务。政府还决定每年拨款200万元作为促进会资助经费,提供1.7亿元科技贷款和科技发展风险基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支撑。目前,南京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会以它高效的服务功能和协调能力深受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欢迎。事实表明:如果政府部门能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创新,发挥领导、计划、协调和服务功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困难就会少得多,取得成效的步伐就会快得多。

2 围绕重点项目 拓展合作创新广度

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其宗旨是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交流合作制度,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工程”实施以来,产学研合作创新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实效,一大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清华大学先后与10个省市,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中科院与40多个省市、部门、大企业开展了科技合作,中科院各分院也与全国上百个市县3000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从全面实施“工程”,拓展其合作广度,更有力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还应注重三个并举:

(1)在合作创新对象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其它企业并举。毫无疑问,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点抓住了根本。但中国的经济成份比较复杂,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生产力发展差异比较大,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一些地区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国有企业,其产值、利税的增长数也有后来居上之势。因此,在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鼓励和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与非国有企业的合作,对于深化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在合作创新内容上,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并举。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学研合作创新内容上存在着重建轻放、喜新厌旧的现象,不少单位喜欢从技术到厂房、设备全部新建,引进某项新技术时,也喜欢引进全套设备,往往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浪费和引进的盲目性,而技术改造则因投入不足而困难重重。国家“八五”确定的技改投资为8000亿元,实际仅完成84%,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持续下降。“七五”期间的投资比重为20.1%,“八五”期间逐年下滑,1991年为18.6%,1994年为17.8%。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在合作创新内容上努力做到开发与技改并重,喜新不厌旧。一方面,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的开发利用上继续给予重视和扶持;另一方面要下真功夫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如恢复原有的税前还贷、外汇以增值税还贷等企业技改的优惠政策;坚持“择优扶强”的技改原则,重点扶持那些在行业和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和项目,使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形成技改效益上的良性循环,拓宽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

(3)在合作创新目标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并举。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要把应用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结合起来,使创新不仅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又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源泉。高校、科研机构在项目选定、人才计划、资金设备投入上要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 保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从宏观上搞好计划、协调和管理,做好导向和保障工作;企业在合作创新中,不仅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上,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也要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上予以支持和资助。这样,既能加强合作创新的联系,又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发展的后劲。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每年向多所大学提供可观的非专利科研补贴,得到的回报是可优先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招聘到优秀毕业生。这样,该公司就始终处于人才和新技术竞争的有利地位,从而保持了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

3 发挥龙头作用 注重合作创新深度

高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产学研合作创新要提高质量,强化深度,必须在高技术开发上下功夫。

(1)鼓励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下海”。高层次科技人才走出高校、科研机构创办企业,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本前提。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广东汕头举行的首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指出,为适应高科技生产的要求,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下海”,直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大量高技术产业区兴起的经验表明: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拥有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人员下海创办高科技企业,是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推动更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下海”,不仅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带动科技界整体观念的转变,在科技工作者中产生对经济建设的内在兴趣,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

(2)建好一批“孵化器”和“消化器”。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孕育与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所谓“孵化器”是指一种为新产品和小企业发展提供帮助的组织形式;“消化器”是指一种为使引进技术国产化而提供帮助的组织形式。孵化器自8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以来,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个,被孵化的小企业达2.5万家,其中80% 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了发展,而未经孵化的小企业50%在创办的头5年内相继垮台,可见,孵化器对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借鉴成功经验,我国应当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均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建设好一批高技术“孵化”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优选一批“孵化”项目,培养一批高技术企业,带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同时选择一些重点城市建立高技术引进发展中心(消化器),通过产学研合作对高技术产品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吸收、消化、创新和发展,提高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加快国产化进程,不断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档次和质量。

(3)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企业集团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场地,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生长点,是技术创新收益的集中点。我国已相继发展起一批资金雄厚、开发创新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如长虹电子、春兰空调、二汽、万宝等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深化发展过程中,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围绕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开发利用、引进消化高技术,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应当通过加强与科研、物资、金融、外贸等部门的联系,多渠道打入国际市场,发展中外合作、合资企业,或直接去海外投资办厂、开店经营,组建跨国公司,将我国的高技术产品推向世界,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

4 切实兑现政策 调动合作创新兴趣

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范围和力度,吸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参加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行列中来,以促进合作创新向高层次发展。在制定鼓励政策时,可以根据参加产学研联合创新的资金入股量不同,享受的优惠等级不同的办法。

应当制定有关政策,保证产学研合作创新能优先得到必要的物资供应、银行贷款、计划指标等;对产学研合作开发生产的新产品,中试期全部免税,在新产品通过鉴定形成生产能力后,再给予比一般企业稍长的新产品免税期。

对于投身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科技人员和生产人员,应按其职责的不同,采取上浮工资、绩效挂钩的办法保证其应得的收入,帮助他们解决职称、住房、煤气、子女入托入学等一系列问题,为他们提供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险服务,以解除科技人员流动的的后顾之忧,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允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5 完善利益机制 挖掘合作创新潜力

产学研合作创新常通过组建经营性的经济实体(产学研联合体)来实现,这种经济实体是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同组建的,联合体内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效益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体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

(1)由于产学研联合体由几个不同的利益团体组成,因此需要有能够进行协调的代表大家共同利益的领导机构。该领导机构可采取董事会形式,董事由各方按股份比例合理分配名额。采取董事会领导方式,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及时消减矛盾和不断深化联合。现在不少产学研联合体是一方说了算,不利各方坦诚相待和长久合作。

(2)产学研联合体既然是各方共同组建的新经济实体,它就应该按产学研联合体的实际情况有其独立运转的财务核算制度。建立起产学研联合体的独立财务核算制度,有利于联合各方消除不必要的疑惑和由此而产生的误解,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

(3)在产学研联合体的生产经营中,各方应当各负其责、发挥优势:科研方应不断推出市场需要的、企业能生产的科技成果,并以此作为自己对联合体的投资并尽量投入资金参股,以真正把自己的利益与联合体的发展紧密相联;生产企业应当努力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并以自己的设备、资金、劳动力作为对联合体的投资,并尽力参与技术研制和产品创新,这样切实形成共同投资、利益一体的局面。为了真正做到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科研方一般不宜采取一次性结算的办法分享利润,最好采用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共享盈利,企业则应在财务帐目上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注意节支降耗。只有坦诚相待才能使科研方和生产方都能为共同利益而奋斗,从而挖掘各方的优势潜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途径_产学研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