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比较及成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区域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在“七五”计划时期,原国家计委曾按照离沿海线的远近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本文以此为基础,根据行政区划的最新变化(如重庆等成为独立直辖市),将东部、中部、西部具体界定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区;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吉林、安徽、山西和江西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陕西、云南、新疆、重庆、甘肃、宁夏、贵州、青海、西藏和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
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高技术产业化能否获得成功,首先决定于它是否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资源,是否具备有高度智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是否有雄厚的资金来源,是否有先进的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装备等。(注:黄本笑等:《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体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R&D经费投入、R&D装备投入。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东部地区是技术创新资源的主要集中者,尤其是从事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几乎占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人数集中在东部,而研发经费更是占据了绝对的比重。西部地区则较中部地区稍好一些,原因在于陕西、四川及重庆尤其是陕西省对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比较大,起了比较显著的拉动作用(2002年,R&D经费支出超过50亿元以上的有9个省市,陕西和四川就位居其中,这9个省市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的72.5%)。从企业的研发装备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也占了绝对优势,大部分高科技设备集中在东部地区,就拿微电子控制设备来说,东部地区拥有设备价值5352674万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之和仅有1167730万元,为东部地区的21.82%,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所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158257人、44727人和70976人,三者所占全国比例分别为57.78%、16.32%和25.90%,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为111246人、25546人和36683人, 所占比例分别为64.13%14.73%和21.14%;三大区域的R&D投入分别为1517611万元、145166万元和206883万元,所占比例分别为81.17%、7.76%和11.07%。
表1 中国三大区域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及R&D经费投入分布表
区域 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R&D经费投入
人数(万人) 比例(%) 人数(万人) 比例(%)
金额(万元) 比例(%)
东部地区 158,25757.78111,246 64.13 1,517,611
81.17
中部地区 44,727 16.3225,546 14.73 145,166 7.76
西部地区 70,976 25.9036,683 21.14 206,883 11.07
全国 237,960100.00
173,475 100.001,869,660
100.00
资料来源:根据《200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2.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对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利用,以期完成高效产出的过程。从表2可以看出,2002 年东部地区专利申请数高达4711件,而中西部总数仅为879件,不足东部的五分之一;东部地区平均每1.75个企业中有一项专利申请,中西部地区则平均每3.52个企业中有一项专利申请,反映了中西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而在科技项目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这两栏中,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数目在东、中、西部分别为1.48个、1.57个、3.57个和0.92个、1个、2.31个,显然,西部企业平均研发项目最多,中部次之,东部最少,体现了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在科研项目上对西部的较多倾斜,西部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表2 2002年高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及研发项目分布表
区域
专利申请数(件)
科技项目数(项) 新产品开发项目(项) 企业(个)
东部地区
471112178 7581 8243
中部地区
443 3027 939 1933
西部地区
436 4132 2676 1157
资料来源:同表1。
从企业技术获取能力来看,我国三大区域在技术引进上都有很大投入,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却有极大差异。2002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技术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之比分别是1∶16.43、1∶17.54和1∶167,远远低于国外普通大型企业10∶1的比例。技术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日、韩等国的企业正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然后进行大量的模仿创新,在二、三十年内,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而我国企业却普遍患有“消化不良”,尤其是西部企业更为严重。
3.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产出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大指标,尤其是衡量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具体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利税额、新产品出口份额和专利获取数。
从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来说,利润率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最低的是东部,而平均税率中、西部水平相当,东部最低,说明中、西部高技术产业的盈利能力并不比东部差,但由于地方政府所征税率过高,导致中、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水平较东部滞后(详见表3)。
表3 各区域高技术产业的产出结果
区域 增加值销售收入 利税
(亿元)(亿元) 金额(亿元)利润(亿元)
平均税率(%)
东部地区 3029.56
12,528.26
932.15 614.0134.13
中部地区 407.131,148.45135.41 73.49 45.73
西部地区 331.88937.53 98.54
53.56 45.67
资料来源:同表1。
同时,从企业新产品销售和出口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份额最高,为25.02%,西部次之,为14.66%,东部最低,为12.55%;从出口份额看,中、 西部同东部的差距非常大,分别是东部的七分之一和不足六分之一(见表4)。 假如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企业新产品利税占企业R&D经费投入的比重)这一指标引入,将会发现,我国各区域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效率(1.65),中部次之(1.18),西部最弱(1.14)。
表4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情况对比
区域 新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利税额 新产品出口 专利授权数
金额(万元) 占总销售收入份额
(万元) 金额(万元) 占(1)份额 (件)
东部 31,345,470 25.02% 2,506,270 8,834,897
28.19%1,437
中部 1,440,782
12.55% 171,447
56,368 3.91% 188
西部 1,374,840
14.66% 235,210
69,795 5.08% 226
资料来源:同表1。
4.企业技术创新潜力。企业技术创新潜力主要指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注: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3期。)包括潜在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经济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指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具有高素质的人员和高科研水平的人员,必然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潜力,一旦条件成熟,潜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潜在的经济资源主要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实力,这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的重要条件。
从我国三大区域各自潜在的人力资源来看,西部企业技术创新潜力最大,西部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从业人员比例为5.97%,而东、中部分别为3.76%和3.84%(详见表5),说明西部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素质创新人员相对较多,但是从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则与东部差距较大。以上情况一方面反映出西部在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上有很大挖掘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企业对高素质人员的利用存在问题,使他们没有被安置在合适的技术岗位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东部则能较好的因才施用,减少了高素质人才的闲置浪费。
表5 三大区域人才利用情况比较
区域 (1)从业人员 (2)科技活动人员 科学家和工程师
(人) (人) 人数(人) 占(1)份额(%) 占(2)份额(%)
东部 2,959,341
158,257 111,2463.76
70.3
中部 665,428 44,727
25,546 3.84
57.1
西部 614,159 70,976
36,683 5.97
51.7
资料来源:同表1。
对于我国三大区域潜在的经济资源,从总量看,东部仪器设备总量最大,但从对仪器设备支出的增加幅度来看,西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表6 是 1998至2002年以来东、中、西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平均每一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仪器设备的占有额,东部地区2002年比1998年增加1.52倍,中部地区增加1.22倍,而西部地区增加了4.73倍,增幅最大,是东部的3倍多;如果再缩近到2000至2002这3年来看,东部的增加率只有1.9%,中部为46.67%,西部则增加了150.89%,是东部的79倍多,可见,西部的经济资源潜力还是很强的。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以下特点:就东部地区而言,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投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居首位,技术创新活动也最为频繁,技术创新产出最多,而西部在此三方面较东部次之。因此,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能力来讲,东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但是从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来讲,西部潜力最大,只要假以时日,假以各项制度法规的配套,就会转变成现实能力,赶超东部。而中部在各区域的比较中综合能力最弱,所以国家在强调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同时,亦不可忽视中部的发展,否则难以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表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均仪器设备占有额
区域
1998
1999
20002001
2002 增幅1增幅2
东部
1.21
2.38
4.734.49
4.82 152% 1.9%
中部
1.09
0.89
1.651.97
2.42 122% 46.67%
西部
0.49
0.77
1.122.50
2.81 473% 150.89%
注:增幅1指各区域自1998至2002年的总增幅;增幅2指各区域自2000至2002年的总增幅。
资料来源:同表1。
二、三大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成因分析
本文认为,形成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区位因素来看,东部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区位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来自国内(区内)的研发努力,另一方面来自国外的技术转移。而技术转移又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进口技术设备;二是外国直接投资(FDI)。(注:王晓鲁、樊纲主编:《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在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形势下,开放的环境是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FDI的进入会为国内企业带来大量的实用技术;除了直接的技术扩散外,FDI 的进入还可能通过人员在区域内的流动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向企业转移生产技术。由于东部地区多数为外向型企业,这种作用非常显著,如不少原FDI企业的职员在离开了企业之后开办自己的企业,在原企业中的经验和关系对于提高这些企业的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从全国各区域来看,东部知识发展水平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中国各地区吸引FDI的能力东部远远高于中西部,全国FDI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FDI不仅在绝对规模上存在区域差距, 更重要的是在增长速度及相对规模等方面的差距也在加大。因此由于区位因素造成各地区利用外资存在较大差距,使地区间吸纳外部知识以开展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产业的能力有所差异。
2.从人才因素来看,无论以教育的相对规模还是以专业技术人员来衡量,三大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都有一定的差距。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机会的发现与把握需要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研究开发活动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开发成果的转化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成功的市场开拓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也需要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东部地区科技体制改革相对中西部更深入,科技政策的前瞻性相对较强,东部企业多数能为员工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能够选择和重用创新型人才,用人机制灵活,并能使创新者共享创新成果,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了企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因而导致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断从中西部流向东部,为东部技术创新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并导致中西部技术创新人才的短缺。人才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缺乏是导致中西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集中于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部地区具有较先进的技术及资本基础,而中西部较差,因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实施了自东向西逐步转移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对东部地区实施了诸多的区域发展倾斜政策,其结果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超越中西部,受收入差距、就业机会及资本收益的吸引,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向了东部,经济重心发生东移,高技术企业在东部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快速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其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所需人才、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及开发利用,并进一步拉大了同中西部的距离。
4.知识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知识生产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创造国际收录论文为中心的“追求国际领先”型知识生产模式,另一种是以创造专利为中心的“直接创造财富”型知识生产模式。一个地区将主要的知识资源用于“追求国际领先”型知识生产还是“直接创造财富”型知识生产,对于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的产业化有直接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后一种知识生产导向更注重知识的市场价值,注重通过技术创新,使得知识生产能够直接地转化为企业的市场利润。东部地区在专利上的巨大优势正是这种知识资源配置的结果,而西部(如陕西、重庆、四川、甘肃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虽然较多,但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西部地区明显显示出其“追求国际领先”型的知识生产模式,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知识发展战略的差异导致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上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
5.技术创新机制的不同是导致各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最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在纯粹技术意义创新基础之上的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注:丁巨涛:《技术创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在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而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主要应发挥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也就是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最基本的和必要的环境条件及解决各种技术创新环境问题;再者,政府对于具有较大外部性和非创新性的创新公共物品要承担提供者的作用,而对于竞争性的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则要开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东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时间较早,市场发育程度高,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企业比重明显低于中西部,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因而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企业能够较好适应市场规则,而政府又在技术创新税收环境、融资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使东部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压力都较强。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缓慢,市场机制不健全,在技术创新中政府与企业各自应发挥怎样的职能,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以致无法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最终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大低于东部。
三、结语
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了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和区域的竞争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各区域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我国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规范的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机构,造成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缺乏有效的桥梁;企业创新收益的分配制度尚不完善,创新者难以享受到与贡献相匹配的投资回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急需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和融资体系也亟待改进。总之,只有加快改革,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政府、企业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最终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