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建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结合使用,充分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维持和修复城市水生态、保障一定标准内的城市水安全。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以其对城市开发利用的较低影响,有着较为深远的内涵。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对于市政工程建设参与者掌握和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与实施措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途径;措施;问题
引言: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
1 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完全依赖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2 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与传统城市建设相比,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不变。而传统城市建设以利用土地为主,改造自然,改变原有生态,使地表径流增大。传统情况下,我们采取末端雨水快排模式,通过地下管道,80%的雨水被排出了;而海绵城市建设在多年平均年净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设“海绵体”,仅仅排放了40%的雨水,其余的部分通过下渗减排,集蓄利用,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途径
3.1 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生态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调蓄空间。例如河道清淤工程,在河里种植了荷花,蒲草等植物,净化水体,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退养还湿,将养殖鱼虾海参的水滩还原到自然的状态,保护生态区域;
3.2 城市层面:低影响生态开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4 海绵城市的实施措施
4.1 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传统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通过构建生态廊道,将原有生态区相连,扩大“海绵体”规模。建立人工湿地,使城市水系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扩建城市水系,增加水系统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统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统的自净能力。
4.2 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设计与改造。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对于小区、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城市道路可采用透水铺装,以收集和下渗雨水;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城市绿地与广场应结合水景观再造,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此外,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4.3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水。对于现有建筑和在建建筑,可以普及“绿色屋顶”和透水停车场,在滞留雨水的同时收集雨水并作为中水,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4.4 海绵城市智能化。以公益、生态及灾害应对为目的,通过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智能化海绵城市。如智能排水、雨水收集;管网堵塞在线监测;智能水循环利用;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能反应等。
5 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对海绵城市认识错误。海绵城市不仅包含雨水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基于这种生态理念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就可能出现一边大举破坏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一边耗费巨资偿还环境欠债的情形。例如,把城市原有的具有洪涝调控功能的河流、湖泊、绿植破坏殆尽,如此则事倍功半。
5.2 过分相信海绵城市工程的作用。海绵城市工程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确实可缓解城市内涝,但不是无限的。一方面,雨水收集设施的容积有限,只对周边区域有效果;另一方面,城市防洪排涝的主力军是地下管道设施,若相关设施不给力,仍难以应付严重内涝。就此而言,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前提下,协同“作战”,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化运作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和下大力气改善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依然不可或缺。
5.3 急于求成。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城市原有设施进行改造。由于在之前的城市建设中,特别是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存在欠缺,导致改造升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下沉式绿地改造、绿色屋顶建设,或者进行路面透水铺装,相当于对城市功能进行大量改造,也需要大量公共财政投入。如果在建设中出现急于求成现象,将会导致工程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5.4 盲目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海绵城市工程不一定适用于两个城市。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6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国家级的大课题,在将来的城市建设中,需要我们年轻的市政工程建设管理者的努力,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脚踏实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控制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8(12):37-41.
[2] 新华网.明天,我们住什么样的城市——聚焦海绵城市建设[EB/OL].新网,2015-10-17.
论文作者:叶建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内涝论文; 生态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