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川
(四川省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 资中 641200)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有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让学生试着看懂例题,学会质疑。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学生在自学时应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例题知道了什么,在弄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再次,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位置”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一找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代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计能,发展其个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使学生处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使数学科教学发挥出它的效果,才能使小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学习,应用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又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抓住合作契机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抓住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反比例”时,教师可以然让学生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将一定体积的水到入不同底面积的量杯,另一个同学读数,记录,最后两个学生一起整理数据发现规律;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⑵确定合作的形式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确定长期合作的形式。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⑶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论文作者:张东川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能力论文; 小组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