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之关系辨析
秦步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摘 要: 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统天下,都存在多元社会思潮,问题的关键在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多元社会思潮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社会目标,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遵循共识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那么,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依附、完善、丰富、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会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不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如果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基本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那么,任其发展,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因此,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效抵制或化解其消极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多元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后多元社会思潮的形成
(一) 改革开放前思想僵化局面的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一度形成思想僵化的局面,这同党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党的指导思想有着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正确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无疑,这些方针对于繁荣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促进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中一度出现了“左”的挫折与失误。特别是195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内少数敌对分子利用党的整风运动对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攻击,再加上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了国内国际所发生的变化,及时对极少数右派分子展开反攻,这是完全正确和绝对必要的。但是,这种反右派斗争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了,以至于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样的判断。这一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期严重的后果——尽管后来中央在努力纠正这种“左”的错误,但是终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而中断。探索中的曲折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过激的政治批判。许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和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错误,思想上的僵化局面最终形成。
反转构造是继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构造之后,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重要地质概念。反转构造分为两种类型: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正反转构造存在较普遍,认识较多,是已存在了正断层和地堑系体系后,被挤压成为褶皱和逆冲构造;对负反转构造研究较晚,认识较少,是已存在褶皱和逆冲断层后,被拉伸成为正断层和地堑系[1-4]。反转构造几何形态的演化,对油气运移影响很大,是油气评价的重点内容,已成为构造模拟剖面重建、油气分区分带以及井位部署的重要依据[5]。应用勘探地震资料和地质资料,对桩西中古生界潜山带的负反转构造样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解放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相反,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同整个社会发展的局面一样,思想上的僵化局面急需打破。在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了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为了突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了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种组织上和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使得思想僵局的扭转变得必要和可能。在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和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领导下,1978年5月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们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社会思潮的出现和人们接受其他社会思潮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可能。
由于互联网以及各种电子移动设备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学生对互联网以及电子移动设备会产生依赖性,甚至部分学生出现成瘾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既是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有着积极作用。但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网络虚拟世界,导致日常交流量大幅度降低,甚至部分学生将虚拟互联网当作高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出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情况。当代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计算能力不断加强,这些智能化的程序、设备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深刻阐发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与此同时,国内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和警觉的现象——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极少数人利用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错误进行夸大和渲染,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即便如此,针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出现可能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的威胁,党和国家并没采取改革开放之前那样大规模群众运动式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斗争方式,而是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1]144。以后各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中,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从过去强势压制其他社会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积极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转变。
在社会经济领域,虽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外有一定的贸易往来,但对外经济交往范围狭窄、规模较小,且没有外资引入和海外投资,整体来讲,我国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经济上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各种外来思潮如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借机不断涌入中国。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社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等各方面逐渐多元化,社会开放程度和流动性日益增强,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日趋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直接促使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盛行,封建主义文化的沉渣也随之泛起。
(四)多元社会思潮的出现
在国家政治领域,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在政治职能上从政治管理转向了社会服务,在政治管理上从人治走向了民主法治,渐进地进行了国家体制机制改革。在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各种试图主导改革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如20世纪90年代初,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新自由主义思潮一度盛行;进入21世纪,随着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引人注意;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也在新世纪中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而有泛滥之势。
首先是隐蔽性的作案手段。从犯罪组织角度讲,食品安全类的多种罪行都呈现隐蔽性,其中包含了严密性较强的环环相扣体系。有关部门针对上述案件如果要予以纠察,那么通常表现为显著的案件纠察难度。究其根源,就在于幕后隐藏着作案的组织者,因而很难从源头上杜绝深层次的犯罪威胁。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管理逐渐放宽,“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学术研究和对外文化交流得到了发展,国内多元社会思潮逐渐出现。这种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出现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是分不开的。
传统方法:a.求出系统的闭环极点(特征根);b.使用劳斯判据判稳。MATLAB软件仿真可直接用roots()命令求得特征根也可用pzmap()命令绘制零极点分布图,如图4所示。
二、多元社会思潮的合理性及可能的危害
(一)多元社会思潮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种表现就是多元社会思潮过于放松而失序,严重挑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崩溃和瓦解。苏联解体就是最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苏联晚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改革,提出不留“历史空白点”“公开性”“民主化”等的口号。这些口号使社会上各种政治势力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抬头和活跃起来,西方各种自由主义思潮也依附各种政派乘机大举进入。戈尔巴乔夫逐渐失去了驾驭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一再后退,逐步放弃阵地,直至公开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接受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整个意识形态防线最终崩溃。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以及后来颜色革命在一些国家频繁上演,都体现出了多元社会思潮无序发展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冲击和挑战,并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丧失和社会制度的剧变。
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在悄然兴起,并掀起了新的热潮。客观来看,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复兴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要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具有的某些相通性。我们常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3]707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批判、清理和吸收,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其次,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元素,显然在传统文化中是很难提取到的;而和谐、法治、爱国、诚信、友善等价值元素,虽然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挖掘到,但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元素所蕴涵的实质显然也是和传统专制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价值观有根本区别的。另外,对一些“崇儒反马”“以儒代马”的声音,我们也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批判与继承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意识形态,需要我们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多元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种表现就是国家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从而极力弘扬一种意识形态,并排斥其他多元社会思潮,禁锢人们的思想,最终导致其他社会思潮不能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促进发展而出现思想僵化的局面。如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后,统治者极力压制人们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限制打压,把一些新思想的萌芽斥之为异端并进行摧残。这不仅造成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本身的异化,而且还导致了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发展的停滞。又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导致极度的意识形态化,出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割裂、歪曲乃至教条化、绝对化的错误做法,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根本没有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国家意识形态这时虽然表面上占据不可动摇的绝对地位,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极端化实际上使得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陷于僵化,整个社会被思想上的紧张空气所笼罩,社会发展的动力日趋衰竭。
可见,多元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
显然,不能抽象地说多元社会思潮是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关键看多元社会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可以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之间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定的矛盾是客观必然的。这种矛盾处理得好,就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如果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是竞争性关系,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否定,那么危害甚大,会直接窒息思想的发展,乃至扰乱社会的正常发展秩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历史和现实看,每个朝代都存在多元社会思潮,这种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依附、完善、丰富、相辅相成的关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共存发展。如在秦统一之后的中国,一元主导、多样发展,是整个社会思想领域的基本态势,这种多样的思想在发展中相互碰撞、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起到了完善、丰富和相辅相成的作用。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但此时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完全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也没有完全取代其他思想,而是在充分吸收了其他思想(如法家思想)的养分后,经过改造过后的儒家思想,实际上最终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可能会有一些变动,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但总体而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多元化逐渐体现为儒释道三家的会通融合,并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使中国文化能在平稳之中保持思想活力,从容地进行“文化更新”,很好地体现了多元社会思潮的相互促进的特点。又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出这种相互促进的特点。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中,无论它们之间的分歧有多大,但在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问题上是高度一致的。在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和流派中,“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思想是其共同的基本核心思想。在各种经济学说思想中,诸如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或是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不管它们之间在表面上是多么的相反,甚至相互否定,但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基本原则上是高度一致的。总之,在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表面上相互争论甚至相互攻击、否定的背后,在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根本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多元的经济结构决定着多元的社会意识。马克思曾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2]611因此,必须认识到,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统天下,都存在多元社会思潮。
三、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关系
在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我国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思潮多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那么,这些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它们与主流意识形态究竟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是相互促进的还是根本对立的,这些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例如,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典型时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我国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从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都显示出了国家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即使如此,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一直存在也是客观事实,儒释道以及其他各种思想的长期并存并相互影响就是明证。中国古代社会是这样,近代更是如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外来政治和军事势力,以及经济、文化等各种西方文明的不断涌入,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剧烈变革的时代,部分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社会中各种思潮纷纷闪亮登场。既有传统社会中的封建思想文化,也有各种外来的西方社会思潮,顽固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思想、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革命派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共产党的共产主义思想等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先进的思想超越并逐步取代落后的思想,并最终将中国引向了胜利的航向。既然思想多元化带有一定历史规律性,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社会思潮是否多元,而在于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是什么。
3.精益求精,把好项目复核关。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而审计质量提升的核心在于审计工作规范的严格执行。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长应组织运行好审计复核机制,充分履行好审计复核职责。比如,重点审核审计程序是否合规、审计内容是否完整、审计查证事实是否清楚、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审计依据是否充分、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等等,做到各负其责,层层把关,确保审计复核工作发挥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对立与吸收
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对立的。例如,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中影响较大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其所提倡的彻底私有化、绝对自由化和完全市场化,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为其点题,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再如,在政治思想领域颇具迷惑性的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思潮等西方社会思潮,其所倡导的三权分立、普选制、多党制、军队国家化等国家理念,显然也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理念(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对立的。而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虽然同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表面上有些相似,但其内涵和实质是根本不同的。当然,剥除其背后的资本主义阶级性,这些资本主义文化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必须努力吸收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优良的社会治理经验也是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应借鉴的。
(三)马克思主义相关派别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除了列宁主义外,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和以法兰克福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也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者自居,这些理论和其他社会思想相互杂交并逐渐流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各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诸如在思想建设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甚至把马克思主义从党纲中完全排除出去;在政治建设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维护和加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的要求,用社会保障来缓和阶级矛盾,等等。[4]作为“显示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相同的价值关怀”[5]的“新左派”思潮,本身是针对市场化改革中分配不公、国有资产流失、权力寻租现象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出现的。但近些年来有一种极端化的倾向,一方面,极端否定改革开放,将一切社会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应该终止市场化改革,回到1978 年前的状态;另一方面,肯定“文化大革命”,认为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群众运动的经验,用“文革”中的大民主、大批判的这种全民动员的方式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可见,这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流变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根本问题上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有所不同乃至根本对立的。然而,这些社会思潮却在批判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上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各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新滋生的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些社会思潮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逐渐滋生出来,它们或是市场经济中的附加品,或是传统文化泛起的沉渣,或是西方文化的某些回声,各种因素相互掺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自发性的特点逐渐显现,而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缺位、越位、错位,使得一些市场主体无视社会责任,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当然也有西方腐朽文化侵蚀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化的过度市场化导致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文化商品化倾向,这使得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曲高和寡,文化不断走向通俗化乃至庸俗化,一些人的思想被这种文化环境极度扭曲。另外,传统专制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糟粕也有泛起的迹象,如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封建迷信活动等,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断变换花样,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还有一些新的社会思潮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当下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国应该坚持主流文化,“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等内容,“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6]。而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抓住历史发展中的个别细节和某些局部问题大做文章,把一些曲折和失误夸大成全局的失误,企图否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全部历史。这样的做法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完全相反,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
通过以上对我国多元社会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比较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不同。西方国家中的各种社会思潮只是在具体政策的操作上存在分歧,但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国家根本制度上没有原则的区别。而我国的多元社会思潮,虽然其中某些合理和优秀的成分会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但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基本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是根本对立的不同意识形态。多元社会思潮关系的无序性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任其发展,就有可能会出现颠覆性错误。
[参 考 文 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周新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26-30.
[5] 杨军.“新左派”思潮的三大谬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22(A07).
[6]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01).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in China
Qin Buhuan
(School of Marxism ,CPC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91,China )
Abstract : No era can have only one ideology to rule the world, instead, multiple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usually coexist.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If the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identify with the goal of the ideal socie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nature of the basic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and follow the common values and codes of conduct, then the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will depend on, perfect, and enric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y will be mutually reinforcing.It will not pose a threat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hence no ide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On the contrary, if there are ser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n basic issues, their unchecked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subversive mistakes.Therefo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function here to guide the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and make them play a positive role so as to ensure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healthily along the right road.
Key Words :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mainstream ideology; Marxism
中图分类号: C91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970( 2019) 09-0089-06
收稿日期: 2018-11-18
作者简介 :秦步焕(1991—),男,河南辉县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继峰]